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有一句话:
“旅居国外有一个好处,你大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出发,了解身边人的不同风俗习惯。因为你不像他们一样从小就对这些风俗习惯耳濡目染、深信不疑。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某些自以为不证自明的信仰在别人看来只是万分滑稽了。”
是啊,多少观念和信仰,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天经地义和不可辩驳,但是在另外一个地区的人看来,又是那么的滑稽可笑和荒谬。
想到一个例子。
有一本教材叫做《变态心理学》,里面提到一种非常特殊的疾病,叫做“缩阳症”。
患有这种“病”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他们担心自己的“丁丁”会缩回到到体内而致命,这种担心会引起“惊恐发作”,严重时会出现强烈的濒死感。
女性也会有,主要是担心和感觉乳头向内缩入乳房或者是乳房缩入体内。
你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他们的担心简直毫无道理:好好的“丁丁”,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缩回去呢?你可能会开始各种劝,或者做各种科普。但结果大都没用,他们就是对这种“病症”深信不疑。
如果你去调查这种“病症”的流行病学,你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那就是,“缩阳症”最常见于东南亚和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华南和长江下游),其他地方很少见或几乎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和当地的文化以及教育背景有关。
当地人如果从小到大就听说、被宣传过这种“疾病”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就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他的脑海里。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在某种机缘下就可能长出独属于他自己以及本地区的“恐惧之树”。
其他地区的人,从小到大压根就没这概念,当然也就非常自然的不会患上这种“有特色”的“疾病”,他所生活的地区也没有治疗这些“疾病”的神医和神药。
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分布和文化背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缩阳症”归类为文化结合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顾名思义,这种“疾病”和当地的文化背景有关,或者说,是被当地人教育出来的。
这事细想起来很可怕。
要知道,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没有太多思考能力的。在认知极其脆弱的阶段,很容易被各种“别有用心的教材”或“别有用心的宣传口号”洗脑。
成年后,只有那些能继续保持学习姿态,且能跳出“地区文化自豪感”的人才有机会逐渐觉醒。
醒过来的成年人,会获得一种“顿悟”般的舒畅感,同时,也会自动获得一套能分辨好坏和做出明智决策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
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80多亿人,这个“病”,这个“概念”,这些“药”,这些“神奇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只有某个地区有,是不是只有说某种语言的人才有。
如果是,那么你就有理由怀疑:这些“地区特色的疾病”很可能就如同“缩阳症”那样,只是一种“思想钢印”和文化枷锁
这种枷锁很神奇。看不见的人会一辈子受困,而只要一看见,枷锁就会瞬间打开掉落在地。
其实,有些问题的争论根本就没有资格上升到专业层面,回答时只要用常识性的事实就可以。
再往最朴素的地方说:你随大流就好。注意,这里的“大流”不是你我身边的大流,也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区和某种语言体系的大流,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流。
毕竟,大家都是人,就算把个体差异算在内,也没有哪片土地上的人就活该一辈子吃“十全大补丸”。

延伸阅读:
作者:余周伟

公众号:睡眠与科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