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胡锡进发文,谈的是就业问题。这是今年以来社会大众最为关切、也最为忧心的问题。这所以关切和忧心,是因为就业形势非常、非常、非常不好,重点强调三次。
      我曾在前天发文,举了大量数据说明当前的就业危机,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见:哀鸿遍野......失业潮汹涌而来
       但是,胡锡进的文章,开头便说: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情况显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目前青年人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有600多万16-24岁的人失业。
       呵呵,仅仅只有600多万青年失业!
       于是,为了慎重起见,就去查了国家统计局的说法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615日表示,初步测算,5月份,16-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但实际在找工作的大概只有3300多万。
      他还说,在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3300多万16-24岁青年人中,有2600多万已经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
      于是就有了胡锡进文章所说,有600多万16-24岁的人失业。我搜索了相关信息,几乎所有文章和报道都在说“600多万青年失业”。
就如胡锡进一样,大家都重复着国际统计局的说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也是统计部门一贯不变的说辞。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9600多万16-24岁青年人,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失业率为20.8%,这个人群的失业人数应该是1996.8万,为何变成了600多万?
       或者说,是统计方法中的道道我们不懂!
      第二个问题,9600多万16-24岁青年中为何只有3300多万人在找工作?
       按照付凌晖的说法,其中的大部分“属于非劳动力”。他解释,非劳动力是指16岁及以上既不属于就业人口也不属于失业人口的人。比如,没有工作意愿或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些不在就业和失业统计范围之中。
       如此
      便出现第三个问题:既然9600万中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属于“非劳动力”,即既不属于就业人口也不属于失业人口,统计部门为何要把他们纳入失业人口统计范围?
       如果统计部门统计之前就知道这部分人属于“非劳动力”,我高度质疑,把他们纳入统计范围是为了玩数字游戏,即扩大失业率基数,从而降低失业率。
非劳动力属于就业、失业之外的第三种类型,是指16岁及以上既不属于就业人口也不属于失业人口的人,这些不在、也不应该在就业和失业统计范围之中。
       而且,按照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无论怎么计算,都得不出16-24岁青年人群失业率20.8%这个数据。可能,分子和分母只有统计部门知道。
      第四个问题:付凌晖解释“非劳动力”时,说了一个“没有工作意愿”概念,他的意思是只要“没有工作意愿”就是“非劳动力”。这里要问,达到16周岁以上或者初中毕业后,没有工作,不管他是否有工作意愿,是不是不属于失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就业、失业的统计标准,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在三个月内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2周内开始工作的人。
      如果16周岁以上,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就学,也没有去就业,是否属于失业?这部分人在16-24岁青年人群中占多大比重?
      简化一点,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提问:16周岁以上没有就学也没有工作的,是否属于失业?
      说一千道一万,国家统计部门总是愿意淡化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且总是用一些公众听不懂的概念,这么说,那么说。
而且有一种奇特现象,国家统计部门的解释总是和公众的感受相距甚远。就就业而言,人们感受到哀鸿遍野,出现了就业危机,统计部门仍旧说总体稳定。
      可是,地方政府却有直观感受,感受到就业压力。比如,胡锡进在谈到就业时,举例四川省长黄强昨天在一个招聘现场,鼓励企业可招可不招的要招,可多可少的多招,他表示,当前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孩子们最需要帮一把的时候。
       可见,黄省长面对就业危机很着急。他的心情虽好,却搞错了角色。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职责,就四川省而言,黄省长是第一责任人。他的基于道德和良心的呼吁,显得多么无力。
而就业非企业的责任。企业是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经营状况决定招聘多少工人,或招聘什么样的工人。而非以道德与良心去做。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它是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组织。
       只有经济形势好了,企业有了发展机会,也能够预期盈利,才会扩大经营,多招收工人;反之,在现在的形势下,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