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有一次,有患者跟我报喜:“医生,很开心,我现在睡眠变得更好了。”
我听后,想了一下,然后做了一件违背常理的事情。我没有给他点赞,也没有和他一起开心,而是告诉他:嗯,以后你还会睡不好的。
他听完以后,觉得很意外:呀,你怎么这样说话。好打击人啊。
然后我接着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你的身体会衰老,你的公司还在发展中,你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你的睡眠也会因此而波动。你不需要为了此次的好转而太过开心,当然,更重要的,也不需要为了以后的睡眠波动而太过沮丧。
生活就像心电图,上下波动就对了。如果是一条直线,那就完了。
2
有位女生在坚持了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后,成功戒断了服用了2年的安眠药。
最后一次复诊时,她的表情可以说是“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明媚的是,她终于摆脱了对安眠药的依赖。忧伤的是,她又担心,以后会不会复发,会不会又重新吃回安眠药。
她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使劲和自己较劲,不让自己好过。刚好过一点,又会在脑子里脑补出各种负面的画面来吓自己,折磨自己。
我该怎么安慰她呢。我想了想,最终我选择了“火上浇油”。
我说,“你放心”,说完我刻意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你一定会复发,未来,也很可能会再次吃上安眠药。”
果然,她因为我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回答而感到意外。
不过,很快就轮到我意外了,因为,她并没有对此表现出更沮丧,而是说:听到你这样打击我,我反倒没那么担心了,是不是很奇怪啊。
这么说呢,其实也可以理解。担心、焦虑,这些情绪是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也许好,也许坏,但你因为戴了一个“认知偏差”的眼镜,只看到了坏的,或者只会夸大坏的,而忽视好的,于是就产生了“应激”反应,提前把自己暴露在想象的恐惧中。
如果结局肯定一点,哪怕是坏的结局,也会减少“不确定”感,对你来说,这种确定反而带来了意外的安慰。
就好比,我知道人一定会死,谁都逃不掉,也就干脆索性不想了。
3
其实,睡眠也一样。只要你还没有成仙成佛,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睡不好。就算你这次没有失眠,以前也一直平平安安,也不意味着你在以后就会一直“金刚不坏”。
你会有更年期,你会老,这一路上,你都会遇见新的旧的问题。
生而为人,就是这么刺激,不管你愿不愿意。
遇见了怎么办?能怎么办就怎么办,实在没有办法了也别老问为什么,只能忍。
人生苦难重重,又不是没忍过。
但,只要问题还没来,那就先过好当下。
“对,不要辜负这么好的治疗效果。”
没错。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果不管当下好与坏,都总提前想着未来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坏,那就算养生养到长命百岁也没有趣味吧。
人生本艰难,就不要再老是吓唬自己了吧。

作者:余周伟
公众号:睡眠与科学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