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会议提出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会议指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资源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
首提“车能路云”融合发展
此次国常会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资源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
“车能路云”融合发展为首次被提及,此前市场提及较多的概念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此次提出的“车能路云”融合发展?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介绍,“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指的是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络化系统、道路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技术相互融合,形成全新的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Co-Found智库新经济研究负责人汪丽也表示,这一概念指汽车、智能交通、新能源、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等的融合统筹发展,以实现更加智能、绿色、安全和高效的出行方式。
“‘车能路云’融合发展建立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而且新能源汽车数量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基础之上。”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要使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数字经济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系统规划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并提出战略远景目标。
减免政策行之有效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自2014年9月起实施,实施后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前经三次延续将实施至2023年底。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政研”)表示,该政策实施后同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形成合力,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有效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先发优势。
从实施流程来看,免征购置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设定技术要求并实施目录管理,满足技术要求的车型经企业申请、主管部门审查进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后即可直接免税,实施流程简单。
从实施环节来看,免征购置税政策直接面向消费者,在购置环节即时有效,消费者感知度高,促消费效果明显。
从政策覆盖范围来看,免征购置税政策定位于普惠政策,政策设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政策实施以来,进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录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市场占有率总体较高。根据中汽政研测算,2022年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占比超过99%,政策受惠面广泛。
从财政投入来看,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享受免征购置税政策的新能源汽车总计约568.1万辆,免税总额合计879亿元,与当年车辆购置税税收收入比值接近1︰3。据中汽政研测算,预计2023年免税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补贴退坡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影响不小,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渗透率有望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频频迎来利好。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业内人士表示,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再次延长有望给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动能,为整车、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业链公司拓宽业绩和技术向上的新成长空间。
光大证券表示,此次国常会提及的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主要有助于维稳明年新能源车的定价体系(不排除对一些新能源车型或者价格带有所政策区分)。若购置税优惠政策延续执行,车企价格/降本压力缓解,新能源汽车或将通过智能化等方面升级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叠加产业配套优化,有望长期提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华西证券认为,在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的大力支持下,叠加经济实用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供给持续丰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增长,从而有望带动全产业链需求扩大,中长期高成长性不变。此外,整车和充电设施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持续优化。
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
中汽政研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三大挑战”,需要政策继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发展面临行业盈利承压的挑战。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中汽政研调研发现,传统车企单车亏损额在1万~3万元,新势力企业约为4万~12万元。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成本竞争和替代优势。据中汽政研统计分析,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成本仍较同级别燃油车高约20%—30%,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仍略高于燃油车。
产业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整体市场渗透率超过25%,但仍存在细分市场、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部分场景、地区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条件。例如,2022年我国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7.8%,而货车领域不足10%;华东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销量的41%,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不足5%。
此外,产业政策也面临国外政策实施或加码的挑战,如美、日加码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支持政策,德国、荷兰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退坡时间等。
中汽政研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部分核心技术、关键矿产资源、电池回收利用、车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级提升。此次会议针对产业面临问题,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国产业竞争优势。
对此,中汽政研建议,建立更高层级新能源汽车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汽车企业安全管理制度高效落实。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围绕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技术方向开展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有效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鼓励头部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加大车辆推广应用支持力度,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鼓励换电、燃料电池等示范应用,加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质量增长。
来源 |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网、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封面 | 摄图网
编辑 | 见禹彤
校对 | 袁海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