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6日公布5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指数近期连续环比回落,5月份回落至2020年6月以来的新低,全球经济继续波动下行。从各个区域走势看,亚洲和非洲主要国家制造业走势相对稳定,成为当前稳定制造业运行的主要力量。
5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连续8个月低于50%,为2020年6月以来的新低。
全球经济继续波动下行
分区域看,5月份,欧洲制造业PMI为46.2%,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连续10个月在50%以下,创下2020年6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区制造业的弱势运行格局没有改变,甚至德国出现了技术性衰退迹象。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可能还会有两次加息,加息对欧元区经济的负面效应仍将继续显现。
5月份,美洲制造业PMI为47.3%,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运行在50%以下,显示美洲制造业增速与上月变化不大,但整体维持弱势运行格局。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PMI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至46.9%,连续7个月低于50%。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下,美国制造业需求今年持续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5月份,非洲制造业PMI为50.2%,较上月微幅上升0.1个百分点,显示非洲制造业走势相对平稳。同期,亚洲制造业PMI为50.4%,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在50%以上,显示亚洲制造业增速较稍有放缓,但保持平稳走势。
分析认为,全球制造业PMI持续在50%以下,并创出阶段新低,意味着全球经济波动下行趋势没有改变。地缘政治冲突、通胀压力、银行危机等因素使得全球需求增长动力持续不足,全球经济继续弱复苏态势。从市场预期和通胀压力来看,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如果预期兑现,全球经济存在止跌可能。
从市场预期和通胀压力来看,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如果预期兑现,全球经济存在止跌的可能。一是联合国上调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近期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1.9%上调至2.3%,但仍低于此前IMF预测的2.8%。二是世贸组织近期发布报告认为,虽然今年一季度全球贸易仍然低迷,但这一态势有望在二季度出现好转。世贸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为95.6,低于基准点100,但比今年3月发布的92.2略有上升。三是欧元区和美国的通胀压力均有缓解迹象。5月份的欧元区CPI同比涨幅为6.1%,低于4月份的7%;4月份美国CPI同比涨幅为4.9%,低于3月份的5%。欧元区和美国的CPI虽然离2%的目标仍较远,但通胀压力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欧元区和美国不会在加息的力度上有所增强,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四是近期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意味着RCEP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以中国和东南亚为代表的亚洲区域将会吸引更多投资,相关国家贸易往来也将更加频繁,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贸易前景难测折射全球经济分化
5月31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货物贸易晴雨表》报告,将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由此前的92.2上调至95.6。报告认为,近期出口订单回升,二季度商品需求量增加,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低迷态势在二季度可能出现好转。报告同时指出,正面和负面指标参半,增加了短期贸易前景预测难度。
被视为全球贸易景气重要参考指标的韩国出口数据,同样反映出这种前景难测的特点。6月1日,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数据显示,5月份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5.2%,已连续8个月下滑。由于韩国出口品类主要为芯片、显示器等处于全球供应链重要位置的产品,牵一发而动全身,韩国出口“八连降”反映出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俄乌冲突延宕升级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持续削弱。但是,也有分析认为,韩国出口数据下滑幅度已经连续第二个月收窄,“这或许表明全球需求疲软态势开始显现初步缓解迹象”。
贸易前景难测的背后,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疑虑不小。近期,铜、铝、锌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集装箱航运市场行情不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低迷。这些因素令市场对全球经济的担忧加剧,有日媒认为,“暗示全球经济减速的信号正在市场点亮”。
全球经济增长虽然存在诸多难题,但亮点同样突出。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将为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动能。同时,中国不断加强与亚非拉广大地区经贸联系,彼此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更加顺畅,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前景分化愈加明显。对于应对危机、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健康、更加稳定发展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探索的道路意义重大。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亚洲制造业PMI持续5个月运行在50%以上,显示亚洲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亚行报告认为中国在亚太价值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亚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2%。中国还贡献了亚太地区37.6%的货物贸易增长和44.6%的服务贸易增长。RCEP进入全面实施也将进一步强化亚洲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增量。IMF最新报告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8%上升至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70%左右。
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驱动力
当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欧美银行业动荡,给世界经济形势注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IMF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的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8%提高到4.6%,比去年10月的预期高了0.3个百分点。该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70%左右,远高于过去几年的水平。同时,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34.9%。
IMF最新预测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0.8个百分点至5.2%。“中国经济重启对亚太地区至关重要。”《报告》指出,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加,将成为推动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将对亚洲地区产生更为明显的正溢出效应。根据IMF估算,通常情况下,中国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亚洲其他经济体平均增长约0.3个百分点。但与过去主要由投资需求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同,这次溢出效应将更多体现在中国在消费和服务业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为强烈。
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便增速放缓,中国经济规模庞大,每年经济增量仍非常可观。预计明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3。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来源,而且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源地,这将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向更加可持续未来的转型。
中国贡献的一个关键方面,在于其持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多边主义,尊重各方发言权,促进平等共享发展红利。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期待在未来与各方携手合作,继续创造新的增长机遇,拓展互利合作新途径。
来源 | 新京报、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上观新闻、中国网
封面 | 摄图网
编辑 | 见禹彤
校对 | 袁海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