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兴趣班停课高危时间?
我家一位邻居的孩子,和毛豆一样上四年级。孩子妈妈是性格炸裂那种,特逗特可爱,每次遇到她,我总要和她聊两句。
前几天,我在楼下碰到她,就随口问她:“孩子是不是依旧很忙?”
因为我们一群同龄孩子里,就她家报班学的东西多。每到周末、假期,其他孩子基本上能聚齐,只有她家儿子全天都在合唱、街舞、钢琴、书法、口才、创意美术、游泳、击剑等等各种培训班之间流转。
没成想这次她先是哈哈大笑,接着说:“除了保留了孩子自己喜欢、大人也推崇的游泳,其他班都退了。”
我很惊讶的问她:“怎么全退了?”
她笑着说:“别问为啥,问就是被熊孩子坑够了,不想再当冤大头。”
说笑归说笑,她很快就条理清晰,和我掰扯透了: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太贪心了——
孩子跑到商场的钢琴前摸一摸,大人就觉得钢琴能锻炼手眼脑配合能力,必学;
孩子“啊~啊~”哼唧着拐了几个调儿,大人就想很多,孩子稍加培养怕不会就是第二个帕瓦罗蒂吧;
孩子拿蜡笔的手在墙上一挥,大人就觉得孩子富有艺术气息,必须培养呀……
就这么着,本着别拖孩子后腿、不能耽误天才发光的心态,父母哐哐一顿砸钱。
钱包确实扁了,没成想,大人孩子也被捶——不是那块料儿,好多课上的像去碰瓷儿的。
现在也看着自己的好大儿想开了,爹妈本来就是人堆堆里的小普通小透明,孩子哪来的基因天赋异禀呢?
四年级以后,当爹妈时间也长了,说好听点,是理智回归、认清现实,说白了,不就是知道自己是啥家庭,孩子是啥料,从而认命了么,
所以也就自己安慰自己,不要跟孩子过不去了,该退退,孩子高兴大人轻松,还能省下好大一笔钱呐,够喝下半辈子的豆浆了,巴适滴很
和她这一顿聊天把我笑得打滚,回去在毛豆的好朋友家长群里一分享,没想到大家纷纷附和:
“对呀对呀!我们的兴趣班也都是在四年级之后退的。”
“娃马上五年级了,是不是那块料我最清楚了,马上小升初了,该搞搞学习了,兴趣班么基本全退了。”
我在群里问大家:“这算不算老母亲的躺平?”
马上有妈妈接上:“你也太小看了一帮养娃10年+的老人,那特么不叫躺平好吗,那叫通透!生活雕刻后的通透!”
这位邻居家并不是个例。
曾听一位乐器行的老板说,大多数起初很有学习热情(冲动)的孩子,他们的艺术类学习多止步于小学高年级。
不信就去各种培训班瞅瞅:低龄孩子多,父母说着劝着哄着吓着,也就学了。
等到四年级再往上,小大人们主意正了,知道反抗,也有力量反抗,他们有的是办法让你知道——
妈,我学得不爽,别再给我整这出儿
其实问题也很现实:
第一是时间紧张。年级越高,学习任务越重。
除了有专业需要的大牛,其他“散户”权衡后,就陆陆续续放下这类学习,给文化课学习让步
第二是精力不够。不止是孩子,还有大人。
就像一位同事曾吐槽的——哪个家长不是从“鸡娃无限可能”的热血青年,一步一步熬成“气只够自己喘”
的岁月静好中年?
孩子每报一个兴趣班,家长的周末就损毁四分之一;兴趣班多的孩子,家长基本没啥周末可言;—接一送、在外面候着、有时候中午赶不回家吃饭,还得带娃在外面吃;
更不要说钢琴这种家长需要每天督促孩子练习的兴趣班,累死孩子,也累死家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孩子没有显示出这方面的喜好和天赋!
不得不说,各种才艺类兴趣班,也是要天赋的,这是大脑构造决定的。
前两年看过洪兰的一个演讲,对其中一段印象很深刻。
她说,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发现孩子天生大脑就不同。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刚出生的时候,大脑也有很多差别。
这些大脑天生的不同,就让孩子成为不同的人。
如果脑部语言区沟回多,脑区发达,那孩子定会口才好,语言超过常人;
负责音乐的脑区更发达,那孩子定会对音乐敏感,学习乐器或者唱歌来就是比别人领悟的快;
运动脑区发育的好,孩子就是会运动天赋出众,身体四肢协调,肌肉有力量等等。
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其实更像是挖掘、点燃孩子的这些优秀的才能,让孩子这些出众的天赋不要被埋没。
不是通过刻苦、努力去“养成”一项天赋!
虽然磕磕绊绊也能成功,但是就好像让猿猴比跑步,让羚羊比上树,付出的代价,远比培养这方面天生优秀的孩子大得多。
如果孩子学起来敷衍吃力,叫苦连天,那么,学习进程和成果一定会跟家长的期待有出入,家长也自我怀疑并暗打退堂鼓,对不对?
光我知道的,很多孩子因为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往往会因为不想去上课,不想做练习,不想投入等问题,打开拉锯战,出现亲子矛盾。
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心态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起初的热情冲动赶鸭子上架,到后来平淡从容务实。
啊,中年老母亲也在和生活讲和
虽说孩子是白纸,父母是工程师,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特质不同,兴趣点不一样。
让一个人持续做不在兴趣点上的事情,确实很消磨热情,会很痛苦。内向敏感一些的孩子,还有可能被这点事儿弄得被打击自信心,长远看伤害到身心健康。
所以结果就是,时间紧,孩子也不喜欢,就这么一别两宽,算了吧。
四年级之前的兴趣班是一种尝试,
该放弃就放弃
所以,我总觉得,咱们对孩子的兴趣班是不是应该秉承这样一种态度——
四年级之前的兴趣班更像是一种尝试,筛选出孩子真正喜欢的领域。
其他暂时没兴趣的、真是没有天赋的,不妨该放弃就放弃。
人生中尝试过、经历过、努力过就好。
比如,我曾看到过一位钢琴老说,孩子学琴练琴她有如下看法:
如果孩子没有十足的兴趣,也不是要走艺术类专业路线,不建议花大量时间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上。
以钢琴为例,反复练习是很机械、枯燥、消耗时间的,这意味着孩子练习钢琴,他花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就被压缩。
孩子们是需要大量生活体验来感性输入的,他们需要在生活里摸摸这碰碰那,听听这看看那,干点这个尝试点那个,哪怕有空间去发发呆冒冒傻气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成为一个喜乐、自在、从容的孩子。
很多父母会说,练琴也是在体验在丰富生活,也是技能啊。
问题是,没有建立在孩子个人兴趣与天赋上的被动练习,表面上看是有了一门技能,但背后的成本谁承担?
就像,很多曾经的琴童父母,成年独立后第一件事是把琴扔了砸了,再也不想碰不想看到,自己有了孩子后,也坚决不让孩子做琴童等等。承受了什么,他们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所以,该放弃就放弃,只留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真正喜欢的、时间搞得定的就好。
不然呢,钱包受压,精力所限,孩子受罪、大人跟着摇摆矛盾纠结,连家庭关系氛围都受影响。
在不正确的路上狂奔,停下也是一种正确啊。
所以,头图我为啥放了个毛豆在西安干肉夹馍的图?意思是,兴趣班可以不上,干饭是不能不干的,哈哈哈哈哈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