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偏财经类的文章有点多,主要是大家注意力其实在这上面,其它的事情多多少少分量上,就够不上了,不过我觉得这类文章也有好处,就是你大概能摸清楚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

比说都在说放水放水,究竟什么叫放水?这是昨天和一个读者聊天的时候,他提出的问题,我正好来说说我的理解。

水其实就是钱,就是货币,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把世界抽象化为一个简单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央行是负责印刷钞票的,但央行是不会直接把钱给到每个人手上的,中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机构,就是商业银行。

央行把钱,给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钱给到企业,企业再通过各种项目,把钱发给打工人,这个过程,大抵就叫放水。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配套的渠道,就是央行可以通过买国债,把钱给财政部,财政部下发给各地,然后各地投资做各种项目,钱也会流出去。

央行通过降低准备金之类的手段,把钱给到银行,但这只是放水的第一阶段,这个时候钱还在商业银行手里,如果钱要投向社会面,就需要大家去贷款,比如你买房子,做房贷,那么钱就从银行流向了开发商,开发商又给了下面的分包商和地方财政,一层一层流下去,再然后大家拿到钱会去消费,钱就在社会面流通起来了,放水就完成了。

然后你会发现整个市场货币多了很多,货币多了很多之后,自然就会去买一些东西,由于存在物价管制领域,你总不能拿着大量的货币去炒基本吃吃喝喝的东西,其实很多人还是会投向房市,货币投向哪里,哪里的资产价格就会涨。
购买国债是另外一个放水的渠道,货币沿着国家的路线流向了社会面,比如这部分钱被用来做了一些大项目,这就是所谓的投资拉动。在日常财经新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逆周期调节,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大家预期不太好,不太愿意花钱的时候,这个时候国家出手,发行国债也好,筹措资金也好等等,然后去做各种项目,把钱输送给居民,让居民去消费,让钱流通起来。

最极端的情况可以是,国家去发型国债募资,然后找一群人去挖坑,给他们发工资,再找一群人去填坑,给他们发工资,钱就流向社会面了,但其实这个事情本身没啥价值,最大的价值就是找了个由头给你发钱了。
社会经济最怕的是什么,其实不是负债,适当负债是有好处的,最怕的是货币不流通,你挣了钱,他挣了钱,都存着,那企业产品怎么卖不出,不卖出去哪来的利润,没有利润怎么招人发工资,容易陷入负面循环。
所谓引导预期是什么意思?就是让你增强信心,居民敢于花钱去消费,企业家敢于去从银行贷款扩大生产,搞投资,货币的流通速度非常快,经济就热起来了。
但是不是越热越好呢?当然也不是,一方面过热会导致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会上涨,大家体验感很强的话,还是不好受,比如你挣了钱就花出去,那不好;另一方面,经济越热大家越想疯狂的扩大产能,比如你一年只能生产100件衣服,现在大家都来买,甚至借钱来买,你立刻扩大产能,一年可以生产1000件了,但这不可能常态化,消费也会下去,借钱也不可能一直持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家有一天需求量没那么大了,你这些设备啊,人员啊是不是就过剩了,有点浪费了,就产生了风险。

经济过热容易让企业造成误判,把大家的疯狂状态当成常态,这几年基本上崩掉的房企都是之前误判的房企,而一直喊着活下来的万科不那么激进却保持了稳定。

总之,这玩意就像走钢丝,维持一个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对全世界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都是挺难的。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货币印了很多,可是社会面却没啥反应,比如2023年一季度货币新投放了15万亿,按理说这么多的货币出来,应该要拉动一些消费,那怎么社会消费面没太大反应呢?这是因为十几万亿的货币只是从央行到了商业银行,但没有从商业银行到社会流通。
换句话说,没有那么多人去银行贷款了,除了一些实力雄厚以及听指令去做项目的国企,其它个人也好、企业也好,都不太敢去贷款了,所以你能看到社会融资的数据就是个人住房贷款在下降,说明个人不太敢扩张自己的债务了,然后中小企业也不太敢去贷款了,毕竟贷款是有成本的,你拿了钱去干什么呢。

所以钱确实从央行出来了,但是在商业银行里呆着,它们甚至拿着这些钱去买一些理财产品,一般这种现象,财经文章里就会称之为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信心很重要,信心好了,预期好了,大家才敢拿着钱去花,货币才会流通起来。那么在我们这,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大家狂热到觉得一把子把存款都拿出来甚至去负债是没问题的呢?其实就是房子。现在说要让一线城市的改善房放松限购,就是让手里有钱的那一批人先把钱花出去,流通起来。
以上就是我对货币的一些基本理解,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而且完整的模型肯定大得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虽然知道这些东西也没啥,但可以帮助我们看懂一些现象,以及了解一些东西,最起码的,我们知道了,持有太多现金确实是没必要的,因为这玩意儿太不可控了,留一些应急的就行。
本文来以下公众号

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