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风大家(ID:cpxs2009)
为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
到了一定年纪,越活越通透。
与人交往,要出言有尺,做事有度,居家有道。
老话说:“话有三不说,事有三不碰,家有三不动”。
谨记这三条忠告,关系相处融洽和谐,人生自然也越来越顺。
1
话有三不说
  • 好为人师的话
《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热衷于当“过来人”。
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当成是金科玉律,强加在他人身上。
对人指点,教人做事,嘴里喋喋不休,自以为高高在上。
其实,说再多也只会暴露出自己的狭隘和浅薄,让人反感。
正所谓:立场不同,不必强求;位置不同,少言为贵。
不说好为人师的话,尊重不同,理解差异,活得低调从容,才是真正的智者。
  • 挑拨离间的话
《醒世恒言》中说:“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一个人鼓弄口舌,搬弄是非,背地里说些挑拨离间的话。
以为能坐视别人“窝里反、窝里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或许能一时半会,别人会信以为真,让你从中捞些好处。
但日久见人心,终有一天会露出马脚,名声败坏,招惹是非。
做一个善良的人,管得住嘴,守得住心,方能拥有好人缘,将路越走越宽。
  • 揭人隐私的话
《弟子规》中讲:“人有私,切莫说。”
谁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不愿意被人提及。
你若逞一时之快,随意揭穿,只会是损人不利己。
不仅让别人难堪,也会拉低自己的人品,必将寸步难行。
与人交往,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说人私,不论人过。
这不仅是做人最基本的教养,更是不动声色的善良,拥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2
事有三不碰
  • 伤天害理的事
佛语有云:“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当一个人背弃原则,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必遭反噬。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昧良心,毁品行,就是给自己埋祸根。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富贵荣华,声名远扬,而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做人有底线,做事有规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方能福泽深厚,行稳致远。
  • 暗藏风险的事
常言道:“高风险,高回报。”
但很多人做事只看到了高回报,而忽略了暗藏的高风险。
太把自己当回事,认不清自己的实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做事鲁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到头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人很难赚到认知范围外的钱,也很难做到能力范围外的事。
唯有冷静理智,规避风险,踏实稳重,才是行走于世间最好的姿态。
  • 损害健康的事
叔本华说过:“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身体,是最好的本钱;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腰缠万贯也好,穷困潦倒也罢,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要善待自己,爱惜身体,千万不要做损害健康的事。
别为了赚钱熬夜,别因为懒惰久坐,别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坚持锻炼,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劳逸结合,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身康体健,精力充沛,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3
家有三不动
  • 不动怒火
古语有云:“怒是猛虎。”
人在生气时,往往会口不择言,身不由己。
容易说出伤人的话,做出后悔的事,轻则伤了感情,重则散了人心。
要知道,家人,永远是对我们最好的人。
不要一点小事,就争吵不休;不要一出问题,就火冒三丈。
善待家人,不动怒,多包容,相处融洽,才能家和万事兴,越过越好。
  • 不动怨气
作家王文华说:“家,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矛盾纠纷,剪不断理还乱。
就像小孩的闹腾、老人的固执、伴侣的敏感......
如果一遇事就没完没了的牢骚,喋喋不休的抱怨,负能量满满。
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矛盾升级,让家人离心。
我们最该做的,就是相互接纳,彼此温暖,让家庭和和美美。
不动怨气,琐事不争,大事不责,遇事一起扛,就是最好的家风。
  • 不动贪念
《道德经》有云:“祸莫大于不知足。”
心生贪念,往往是一个家分崩离析的开始。
贪名利,守不住底线,就容易走了捷径,一步错,步步错。
贪酒色,抵不住诱惑,就容易毁了婚姻,妻离子散,终生悔恨。
一个人,唯有节制自己的欲望,不陷入贪念的陷阱。
于知足中常乐,淡泊中进取,才不会辜负家人的信任,真正幸福美满。
-END-
蓝袜子艺术 
直播
我喜欢简单的生活,但也喜欢美。我很少戴昂贵的珠宝,它们的价格会给我的内心产生压力。而过于复杂的饰品,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去照顾它们。
只有珍珠让我感到轻松、舒适、优雅美丽。
我喜欢它的明媚、温润,喜欢它含蓄的光泽和圆润。尤其重要的是,它如此美丽却价格亲民,使平凡的日常轻轻松松就变得精致。
蓝袜子艺术合作中国著名品牌“京润珍珠”,给您带来一场美的相遇
每个女子都是磨砺而出的珍珠,是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串了。
6月9日中午12点至晚九点,遇见珍珠、遇见美丽的自己。
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预约蓝袜子·珍珠专场直播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点击“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