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来临之际,我看到了一张图:
最近不少加了我微信的读者在问我同一个问题:未来会怎么样,我能做些什么?
我当然理解这个问题背后那种深深的焦虑和无力感。
我只能回答:发声,等待。

不要小看发声的能量,我很喜欢的刘瑜教授说:在大众舆论时代,舆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是改变社会的动力。
除了发声之外的任何其他行动,千万不要有,连想法都不要有。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人类的所有智慧都包含这在四个字里面:“希望”和“等待”。
希望和等待是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建立在历史的必然趋势上,建立在不可动摇的时间伟力之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撼动。
因此也是一种智慧。
人类的文明发展,可以用一个曲线来直观的展示它,先是一个漫长而平缓的过程,然后会到达一个节点,曲线会陡然上升。
这个曲线,叫指数曲线
指数曲线的增长有多恐怖呢,大家应该听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非常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 ,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
区区几粒麦子,这有何难,国王令人如数付给西塔。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4粒...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出全国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
要知道棋盘的麦子在第30格也就才100吨不到,而到了第40格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万吨。
原来,所需麦粒总数为18446744073709551615,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米,宽10米,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
人类文明的增长就是一个指数曲线。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技术大爆炸。
之所以我们还没感觉到科技水平的爆发,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到这个节点,依旧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阶段。
整个二十世纪100年时间,人类创造的生产力总和,相当于过去数千年的总和。
2000~2013年,14年时间创造的生产力总和,相当于过去100年的总和。
2014~2020年,只用了7年就已经完成。
而现在,人类只需要3.5年。
所以,科技大爆炸的时间节点,即将来临。
具体什么时候,我以为就在近两年,假如有个标志性的事件的话,那就是真正意义上AI的诞生,比如chatGPT。
前两天听到一段话,大意是,现在和未来,我们社会遇到的问题,过去所有的方法都会失效,我们需要的是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永远不要忽视科技的力量,它未必能改变一切,但是足以改变现在。
言尽于此,相信大家能懂。
02
前面铺垫了很多,其实是想谈谈孩子和教育。
父亲辛辛苦苦北漂20年,把儿子供养到大学毕业,结果儿子毕业后当了快递员,成了父亲的同事。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令人笑不起来。
所以,结论是什么?
学历无用?读书无用?还是阶层固化?
先说说学历。

有几个读者和朋友,都和我在谈学历的事。

有个家里条件不错的读者说,儿子不喜欢读的专业,但又转不了专业。我问她孩子有痴迷的事情吗。她说有。我又问他痴迷的事情违法吗?有违道德吗?她回答说没有。我说,那就对了,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痴迷的事情,哪怕它现在看起来毫无用处。
我说,大学的学历还是有用,起码证明了他经历过这样的学习阶段,尽管那玩意在未来比一张废纸强不到哪去,但有总比没有好。
现在的大学都什么鸟样,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过时几十年的知识,一帮人模狗样的教授,一群粉色脑瓜的同学。
但是换个角度,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出污泥而不染”,那证明孩子已经在认知上超越了9成的同龄人。
要是孩子是学霸,家长有经济实力,能考出去读最好。
前几天,一个本地读者告诉我,把15岁的孩子送到J国去读私立学校了,孩子感觉非常好。
总结就是,咱们这的学历不重要,但是有比没有强。
再谈读书。
读书和学历是两码事。
很多人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但是思维和认知,不如高中生。
学历拼的主要是考试能力。当然考试能力强的人,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不一定会具备独立的思想。
反过来说,学历高的人,觉醒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学历低的人。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多少知识,而在于构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框架。
逻辑思维相当于一棵树的树干,而具体的知识相当于树叶。
一旦通过读书建立了一个正确的逻辑思维框架,就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我身边就有例子,有个朋友喜欢读书,读历史和诗词,古文功底深厚,儒释道皆通晓,普通的大学语文教师都难忘其项背。但是他对现代思想,尤其是启蒙运动前后的思想,几乎是一无所知。他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200年前。口罩时,他是坚定的拥趸。挺鹅骂乌,喜欢夹头的视频。
像他这样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呢?
所以,读什么样的书很重要。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点击看看:不一样的必读书单。这里就不在赘述。
人一辈子,都需要不断的读书。
未来时代的变化会超越我们的想象,观念的不断更新也会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只要你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树干,变化的无非是一些树枝和树叶。坦然接受,痛并快乐的改变就是。
最后谈谈阶层和改变。
在我们这个庸俗的时代,所谓的成功者,就是有权有钱。
一种成功者是靠背景
这类人,家里有人做官或者做生意。他们有些高中成绩并不好,甚至都没正考上大学,最后自费、委培(90年代大学的特色词)拿到文凭,进了体系内。靠家里资源,房子妻子孩子都不用操心,五年十年后,混个一官半职,还不耽误上班摸鱼,或者做点其他小生意,日子过的悠哉悠哉。在同龄人中,他们算成功者。如果自己还有点追求,二十年前读个硕士博士文凭,进高校,现在基本都是正高了。
一种成功者是靠
运气

不是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吗,现实的确如此。我很多熟悉的人,并不比你我聪明或者努力,但是当年误打误撞进入了某个行业,当整个行业景气的时候,就赚大钱了。
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愿意学建筑和房地产,因为学那个以后毕业多半是在工地转悠,搞不好还在深山老林。当时学那些专业的同学,刚毕业的时候,确实很苦,但是后来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他们也跟着发达了,有些开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有些开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妥妥的成功者。
还有几个小朋友是学编程的,毕业的学校很普通,但他们毕业的时候进了游戏公司。十多年前那阵游戏公司的创业潮中,他们组建自己团队,靠抄袭和模仿国外游戏,赚了第一桶金,然后转战手游,在国内游戏创业退潮的时候,他们又及时转移到了东南亚,现在依旧活的很好,也是成功者。
我举的例子并不全面,但试图阐述一个观点:
一代人的成功靠的是一代人的机遇,这和努不努力并没什么关系。
要论努力,我们有那些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工人努力吗?
再往前看,四十年前,改开之后成功的那代人,不都是最不守规则,搞投机倒把的那批人吗?老老实实的上班族,有几个愿意抛弃铁饭碗下海去经商?
再往前五六十年,普通人家的孩子,老老实实读书的,不如去参军的。那个时代当兵的最吃香,找媳妇容易,退役到地方,找好单位也容易。
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
我们现在很多中产担心的是将来孩子将来阶层跌落,底层担心的是孩子跨越不了底层。
现阶段看,阶层越来越固化,而且中产的地位岌岌可危。根本原因是中产的资产大多锁定在房子上。一旦房产变的不值钱,资产就面临巨大的缩水。
很可惜,未来十年,除了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犹如现在的鹤岗,真的不值钱。
现在的底层,难以跨越阶层是事实。
但问题不在底层本身上,而在于上升通道消失了,被封堵了。
这是不正常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非正常现象来证明其合理性。
存在并非合理。
未来的阶层通道是畅通的,两成的人上升,两成的人跌落。
而作为中产的数量会急剧扩大,形成整个社会的主流,人数可以高达人口的7~8成。
也就是说底层的人大部分都能上升到中产。
最近几年就业很难。本科生,研究生当快递小哥的数不胜数。现在很多一线城市的快递小哥都已经不招人了。
所以结论是什么?
结论就是学历真的不能改变命运了。
你拼命鸡娃,首先你娃能考上你当年的大学,就非常难。其次,就算拿到一纸文凭又怎么样,搞不好只能在家啃老。
所以,鸡娃不是你那个鸡法!
不要过度焦虑,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是985,211,不是硕博。
该是怎么鸡呢?这要回到前面一个问题。

未来究竟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或者说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我的答案很简单:善良、有人性良知、有创新能力。
不分开详细解读,前两个是回归到人的本源,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人类存在的意义目的不明,但是个人存在就是为了追求自由。
那些网络上的蛆虫们知道什么是自由吗?牠们永远只能在粪坑里生存。

在科技大发展时代,大多数人的工作,人工智能都能替代。
创造力才是人能够立足的核心能力

所以,鸡娃是释放孩子想象力的天性,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去控制和压抑
鸡娃是不断让孩子用十几年的时间去试错,找到自己一生痴迷的东西
痴迷才会爆发出无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哪怕他痴迷的东西看上去,毫无用处。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们痴迷的玩意当时都没用,但是他们却改变了这个世界。
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我们大多数家长的思维方向是错误的。
混个名校文凭,找个所谓的好工作,这条规则在我们这代人,或者上一代人是有效的。
但是未来十年二十年,这条规则无效。
灵魂拷问一句:你愿意你孩子的一生和你过的一样吗?
反正我坚决不愿意,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像人一样,自由而快乐的过一辈子。
广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