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七叔东山再起”关注公众号
和三十万投资人,分享别样人生
今年五一的火爆大家也都看到了,但在老夫眼里,只是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是一个独立事件,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彻底复苏了,毕竟宏观数据并不支持这个观点。
可惜有人不愿意看这话,那篇五一消费的文章还是被删了。
我倒并不在乎一篇文章的存活,倒是从中摸出一点很有意思的道道——
中国人建立认知是一瞬间的,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颠覆固有认知。
特别是最近这两年,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就拿消费来说,很多人认为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所以应该多存钱,少消费。
但实际上旅游到处都是人,路边饭馆还要排队,奶茶也是喝不完,外卖骑手依然在扩招中。
和“经济不好”的固有认知正好相反。
有一种说法最近比较深入人心——只要不买房,什么都买得起。
想想也对,大城市一平方三万,你拿出一半来旅游,脚丫子都给你逛废了。
可怕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这个观点。
我为什么要搭上一辈子给资本/政府还债呢?
一旦接受了不买房的设定,很多人就会活得潇洒通透。
你会发现,这种思想从萌芽阶段到现在成为主流思想,估计不到4年。
买房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必经的传统老观念,在一瞬间被抛了个干净,好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而且当这种思想开始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进来,拒绝甚至抵触官方的纠偏,政府越是纠偏,死亡螺旋形成得也就越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育。
2016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重生育的国家,养儿防老是中国千百年的固有传统,这种传统似乎可以刻入人们的DNA。
但是当年轻人拒绝生育以后,生育率下滑得有多疯狂,前无古人肯定是了,后有没有来者,还有待考证。
仅仅6年时间,出生率直接砍半,从2016年的1883.2万人跌到2022年的956万人,并且完全没有止跌的意思。
拒绝生育这种思想,像病毒一样传播,只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思想中毒只会越来越深。
所谓实质性改变,就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大规模提高公共服务支出,俗称给钱。
不出意外的话,近十年是别想看到了。
所以,有了生育这个实例,我几乎可以100%地肯定,房地产的走势将会异曲同工。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市场,是仅靠存量,不靠增量就可以生存下来的。
房价必然会像生育一样,有一个断崖时刻,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为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运转的。
你看看我们的股市,跌的时候从来不跟你搞什么阴跌,短期内瞬间完成;
疫情开放也不给你搞什么过渡,瞬间180°调头。
当人们开始完全接纳某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推进这种想法,这种洪流势不可挡。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接受了“房价要跌”和“后继无人”的思想,你说他们会怎么做,会反抗吗?
错了,他们非但不会反抗,反而会亲自加速这个进程,会产生一种同归于尽的快感。
那么站在上位者的角度,这可能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
所以现在媒体一直致力于搞“正能量”的宣传,希望年轻人可以回到原来传统的路子上来,能够按部就班地过完一生。
只是很遗憾,效果并不好,就像我文章开头说的,中国人建立认知是一瞬间的,一旦建立以后,他会立马推翻过去的固有认知。
因此让我用一个词来预测未来中国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是“加速”。
思想越是统一的地方,加速度会越快,比如房产,生育,这些方面年轻人的想法已经是高度统一了,别说自己身边的人怎么样,用大数据判断是最精准的。
当它们到了某个临界点,那根最细微的弦开始发颤的时候,真正的改变才会出现。
就好像2022年12月份疫情开放那样。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改变一定是颠覆式的,速度之快会让你瞠目结舌。
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你不需要买房了,也许你也没能力生育了,但是时代的灰尘终究需要一批牺牲者来扛。
不,或许把现在的年轻人称为“殉道者”更为贴切。
前段时间,美国很流行一个词叫“YOLO”,意思是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活一次,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苦逼呢?
有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活着,挺好。
人世皆苦,愿你我用心享受当下的每一天。
▲ 我是七叔,一个亏了大钱,又爬起来的男人
这个人,有点风趣,也有点骚气
往期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