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十点读书(ID:cpxs2009)
这几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90后、00后等年轻一代,已经开始不“串门”了。
亲戚关系越来越淡漠。
我试着将这个话题抛进几个年轻人居多的群。
00后的小李感慨,自从跟七大姨、八大姑断绝往来,我的假期舒服多了;
90后的阿攀说,没有所谓亲友的叨扰,生活的压力从此小多了;
连80后的公司中层大王都说,自从离开老家,交往的机会变少,渐渐就跟亲戚联系少了。
“断亲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演愈烈。
202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做过一项田野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
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
18~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那么,怎么定义“断亲”呢?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指由于观念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跟对自己造成精神、物质压力的亲戚交往。
在老辈人的眼里,“断亲潮”可能是没有人情味,是薄情的表现。
实际上,这或许是社会代际更替、人们观念变化的自然结果。
很多老一辈父母想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自己这一代都信奉“亲戚朋友多,出门好办事”。
但现在,好像一切都变了。
以前遇到难题,会有亲友帮衬,一起出谋划策过难关。
而现在,似乎多数情绪的侵扰、金钱的损耗,都是亲戚带来的。
没有边界感的亲戚,到底有多讨厌。
看看豆瓣“奇葩亲戚吐槽组”的控诉就知道。
豆瓣网友@洋槐 讲诉了自己的经历。
因为亲戚的连年盘问,她已经5年没有回家了。
刚开始找工作那年,她入职了一家薪资并不高的小公司。
过年聚会时,在亲戚们盘问出她的到手工资后,便开始七嘴八舌。
这位阴阳怪气地说:
“都上了大学,读了那么多书,工资怎么这么低,还不如早早出去打工。”
另一位又续上:
“私营企业没有编制稳定,退休金也不高,不如回家考编制。”
过几年回家,当她换了工作涨了薪资,这群亲戚又开始窥探她的感情状况:
“男朋友找到了没啊,女孩子家家别那么有事业心,不好找男朋友。”
你一嘴我一嘴,说到兴头上,就变了味:
“28岁还没男朋友,就算现在出门就找到了,再谈个2年,都成老姑娘了。”
“到时候彩礼都出不到好价钱,父母养了那么多年,这不是不孝是什么。”
洋槐听到一顿恼火,自己找什么工作、结不结婚,跟这些亲戚到底有什么关系。
又没吃他家大米。
况且,询问她工资的亲戚,自己儿子不仅辍学,工作也不尽如人意。
而催她结婚的亲戚,自家女儿倒是早早结婚了,但是丈夫出轨,婚姻一言难尽。
这种心理是不是就类似于:
自己过得不痛快,也不让别人好过。
他们真是为洋槐着想吗?
并不见得。
一开始洋槐还劝自己“他们也是关心自己,没什么其他话题,不就只能聊聊工作,聊聊感情了吗?”
可每次聚会完,她都后悔“我会什么要这么劝自己”。
从那之后,即使过年洋槐也很少回家,跟老家亲戚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
基本相当于“断亲”。
对此,洋槐有自己的思考。
“所谓亲戚,大家都是无法选择,因为血缘纽带而不得不连在一起的。”
有的人见不得你好,有的人争抢利益。
遇到这样的亲戚,如果不想正面撕破,只能及时远离。
亲缘,从来不是随意伤害的借口。
如果有人凭此打压你、伤害你,即使这个人再“有口无心”,再“我为你好”。
也请尽量不要走得太近。
有的人更绝,直接与父母划清了距离。
先别骂“不孝”。
爱自己的孩子,的确是为人父母的天性。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
不是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最近,看了一个帖子。
向下滑动
陈述者是一位母亲,口中的女儿便是一个“断亲者”。帖子标题为:
“女儿工作后,基本不和家里主动联系,怎么办?”
母亲的描述,还原了一个这样的女儿:
自从毕业之后,基本不会主动和家人联系,都是家里人打电话,她才接;
换工作、换房子,都不会跟家人说。
很“反常”。
“我女儿大学毕业之后,由于是普通学校普通专业,没找到好工作。
到了一家公司,做了客服。
我曾表达对这份工作的不满。
说出去多没面子,工资也只够女儿一个人生活。”
母亲不止一次地让女儿跟父亲多联系,可她不愿意,只说了两件事:
“我实习的时候,租房钱不够,我爸一开始说给,可等我看好房之后,又不给了,让我跟朋友挤挤住。”
“我住的地方离公交和地铁比较远,我爸答应给我买一辆电动车骑着上下班,后来也没买。最后,我借钱买了一辆,整个实习期过得很紧巴,饭也吃不好。”
母亲解释,父亲让你住便宜的房子,是为了让你在住的方面省钱,这样可以吃好点。
好像有点道理。
但对此,女儿一句话都没说。
后面在讲女儿的好处时,这位母亲非常自豪:
“从小到大,她基本不用我们怎么操心。工作和学习,都是靠她一个人完成的。”
大学时期,每个周末,女儿都会去兼职;
大三做家教,基本不用和家里要生活费了。
“不像我儿子,天天追着哄着教育,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将近三千元。”
话说到这,重头戏才终于出现了。
虽然这位母亲只说了一些家庭生活的片段,但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个家庭里的基本关系:
女儿穷养,儿子富养。
身在这样的家庭中,作为女儿的她,感受到的爱意太稀薄了。
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差别待遇里,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直到最后心灰意冷。
更有甚者,原生家庭对他们来说,不仅没有支撑,还有可能是索取和压榨。

对一个孩子来说,承认父母不爱自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而接受父母不爱自己,则是觉醒的开始。
这位“女儿”为什么会疏远,会断联。
不是不孝。
只不过是失望累积,不想再期待了而已。
为什么“断亲潮”会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出现?
为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在老一辈人身上集中爆发?
有地缘变迁,也有社交更迭。
以往交通不便利,人们只能聚居在一个地方。
亲戚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能忍一忍就尽量不要撕破脸。
而现在交通便利,年轻人大多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脱离了原来的社交圈子,也不用依赖原来的群居帮扶。
遇见厌烦的亲戚,不用再忍耐;
遇到吸血的亲友,大胆对他们说“不”。
也许有人会问:
那这些跟亲戚断绝关系的人,
遇到问题了向谁求助,谁又会帮他们呢。
答案是:
断舍离消耗自己的亲缘之后,他们拥有了真正的“亲人”。
离开老家社交圈之后,在新的城市,他们认识了新的朋友,也建立了新的社交人脉。
大家的兴趣,志同道合;
需要的时候,互相帮助。
烦人的亲戚可能是先天自带的,而知心的朋友却是可以自己挑选的。
网友 @阿明分享自己的故事。
上海工作几年后,他的手里渐渐有了存款。
刚准备做点什么的时候,表哥打来电话,说他准备结婚买房子,请求支援3万块钱。
表哥已经三十多岁了,能找到对象不容易。
就这样,阿明刚存的钱就给亲戚借走了。
再过一年,家里姑姑生病了,做手术钱不够,堂妹也向他开了口。
刚存的钱,还没暖热乎,就又被借走了。
亲戚借钱,本来也正常。
可让阿明心灰意冷的是,之后的几年,他多次要钱,但总被各种理由借故推辞。
他也是这时候才得知,表哥那时候结婚,并不缺钱。堂妹这几年做生意,手里有钱了也没想着还。
失望之余,他便一纸诉状把亲戚告上法院,彻底与他们撕破了脸。
减少与老家亲戚的往来之后,他觉得生活清爽不少。
上次买车,他一时差2万块钱,就在电话里跟朋友说了这个事。
朋友二话不说,就把钱借给了他。
工资发了之后,他也很快就把钱还给了朋友。
“这才是正常、健康的交往关系。”
更加坚定了他断亲的决定。
有的人觉得,断亲者都太过冷漠无情,天生的血缘关系是多么珍贵。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每一个断亲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无奈扎心的故事。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若不是失望透顶,谁愿意四下无人,孤苦伶仃。
年轻一代关系重组的背后,是这一代人对“深层社交链接”的向往。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
尽管你跟某些亲戚血缘亲近,但你们可能仅限于点头之交;
你跟有些人毫无关系,但你们却可以心意相通,互相支撑。
现在的年轻人活得更真实、自我,他们会更期待与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同时,对虚假的社交关系嗤之以鼻。
但同时,我想提醒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需要切断自己的亲缘关系。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断亲的后果。
有的年轻人头脑一热,选择断亲,真到了家族事务、共同努力的时候,却发现无人可找,得不偿失。
有的人断绝跟所有亲戚的交往,结果自己在外面是舒服了,却留了父母在老家承受家族亲戚的指责,费力去维护被自己撕扯的面目全非的亲情。
物极必反,“断亲”这件事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断亲潮”风靡的背后,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亲情的重新反思。
以前,人们遭遇糟糕的亲戚,只能默默忍受,无法申辩。
现在,大家有了另外一种选择。
同时,“断亲”也让每个人意识到,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的亲缘关系。
它让我们完成了筛选:
那些不断地压榨你、贬低你的人,即使关系再亲,也要远离。
而那些尊重你的选择,支持你的想法的人,即使距离再远,也要保持联系。
一段好的关系,它的本质是双向的尊重与爱,是付出和接纳。
这句话,适用于世上任何一种关系。
总之,断亲不是目的。
让自己活得开心、快乐,才是目的。
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区留下自己对于“断亲”的看法和故事。
愿你有良善的亲友,也有同频的朋友。
-END-
插图:本文插图原作为个人收藏,想购买相关画作及了解其他更多画作信息,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在"赏析群"里,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欣赏画作,分享日常,还有无底价0元拍卖活动。如果您喜欢艺术,添加下方蓝袜子微信,并回复“入群”,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
添加蓝袜子微信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点击“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