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国内见到了不少“陈年老友”。
算一算大家都认识20多年了,连酒都能算做“陈年老酒”了。
这么一想还挺可怕的。
从不谙世事的青葱岁月一起走过,转眼就都要到不惑之年了。
浅酌三杯两盏之后,大家纷纷开始怀旧和感叹起来。
好多笑、好多泪,好多年少时想不到、摸不透、不相信的事......
原来所有的中年人,无论人生际遇如何、外表看起来如何,内心都藏着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角落。
这个角落里,充满了几个关键词。
它们叫做“遗憾”、“如果”、“早知道”、“本可以”......
这让我不禁想到Reddit(外网,类似国内贴吧)上曾有个爆火的帖子,让50+的人来分享各自的人生建议:有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20岁的时候就能懂得的?
我再翻一遍,还是很有感触。
就借着情绪也跟云姐妹们分享一下吧:
一天天好长,一年年却好短。
这种“一切恍如昨天,转眼已是经年”的感觉简直太扎心了。
我们总打着“来日方长”的幌子去期待将来。
谁曾想,还没等回过神来,身边的人和事都早就变了。
让我们问问自己:
有多少年轻时的梦想没有实现?
你现在还想要吗?
原来古人的话诚不我欺。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
英国人祝贺生日时喜欢说一句:
One year older, one year wiser.
(人长一岁,智多一年)
其实智慧并不一定随年岁增长,确定能累积的只有年岁。
中年人很难放下“我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架子,害怕犯错,不敢从头开始。
但人怎么可能到了某个年龄之后就只做正确的事呢?
我们必定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在慢慢老去的路上继续被生活捶打。
重要的是,不要被锤趴下。
毕竟还有几十年呢,是要站,还是要爬?
朋友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困境,“不被理解”是非常高频的词,这点我做自媒体以来可能体会得更加深。
其实人跟人之间,真正舒服的状态是“同频共振”。
如果不能,“求同存异”也不失为体面的相处之道。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
没必要强迫别人认同你,更没必要强迫自己认同别人。
我们的精力应该花在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上,并尊重不同的思想。
过了“职场小白”的年龄以后,我们多多少少开始取得一些成就,就特别容易忘记自己“工具人”的属性。
这并不是说工作上不该有“主人翁”精神。
而是说,要时不时提醒自己,事业再重要,它毕竟也只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那些鸡血、夸奖和激励,也许只是为了让你忘记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你可以卷无止境,但同时得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很多人都有过一个经典困惑:
到底应该选择“我爱的”还是“爱我的”?
其实这是一个悖论。
“爱”是个动词,会增、会减、会变。
活到我们这个岁数,经历过n多年婚姻以后,都明白书中那种“山盟海誓”“肝肠寸断”的爱情太过罕见了。
现实的婚姻多半是这样的:
与一个人的优点相爱,再跟ta的缺点过一辈子。
但有爱的区别就在于,因为爱你,缺点我也可以忍,但换一个人可能就不行。
所以如果以后孩子们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不要选择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去选一个呆在ta身边就让你感到开心的人。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在你面前我是谁。”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延迟满足”。
心理学家曾对一群孩子做过一个实验:
给你一颗糖,如果马上吃掉了,就只能有一颗;
如果能忍住1个小时以后再吃,就可以再多给一颗;
如果能忍住明天再吃,就再多给十颗。
很显然,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是“明天再吃”。
心理学上也认为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有更大概率能获得成功。
我们中年人也是被这样训练长大的。
把欲望积攒起来,等到实现了怎么样的条件再去满足。
可是,延迟的欲望一定能等到满足那天吗?
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呢?
享受人生这件事上,最好不要一拖再拖。
这位网友的体力已经傲视群雄了。
我可能上辈子都没有过一天10小时高强度运动的能力。
体力不济、亚健康,是中年人的通病。
老友们坦白了一圈,能保持良好作息、规律运动的,寥寥无几。
甚至有好几位都已经有要经常去医院报到的慢性病。
大家当然各有各的理由。
工作忙、没精力、没动力......
但是身体是不会听这些借口的。
现在透支的,其实都是我们老年以后的生活质量。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想尝试,越大越发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感觉生活没有乐趣。
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件真心热爱的事,没有形成任何牢固的爱好。
这一点,我们东亚人真的应该向西方人学习一下。
我们太习惯为某种目的去“培养兴趣”了。
为了获奖、为了证书、为了加分、为了升学、为了面子......
结果就是,兴趣全都变成了功利,没有爱好,只有特长。
等目的达到以后,特长也没有了。
因为任何不能真心热爱的东西在失去利益以后都没法坚持。
以至于当好不容易有了独处的时间,有些人能弹琴作画、骑车跑步。
而另一些人呢?
只能躺在床上刷手机......
这个世界很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只可能是少数几个人眼里的VIP,相对的,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走向。
其他大部分人,不过是人生一路上的过客。
有缘同行一段,便已是天赐的巧合。
如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因为他人的评价或好恶,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影响自己的决策,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只是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不懂,都容易高估自己在别人眼里的份量。
不要让任何人去定义你。
Just be yourself.
如果20岁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们这些道理,人生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嗯,有可能会吧。
但更大的可能是,我们还是会不管不顾地去碰钉子。
等撞了满头包,然后等到5、60岁的时候,再把这些“人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循环往复,人人都又继续“遗憾”“如果”“早知道”“本可以”......
为什么有句话说“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很多的情绪、幸福、痛苦都是后知后觉的。
我们无法预知每个经历当下的价值,直到它成为回忆。
而有一些东西需要用消失来证明它的珍贵。
比如青春,比如初心。
但永远都会再有一些东西从伤疤中冒出来。
比如成长,比如真我。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无奈和魅力吧。
与亲们共勉。
1
END
1
最后三天
让孩子穿得舒适又得体,加拿大童装性价比天花板来了!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