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东方 作者:北楼8层女同事
最近,总有一批人顶着大黑眼圈,深夜打开翟某人的微博
他们面色憔悴,形容枯槁,正想狂飙一百字文明用语,却发现只有关注一百天的用户才能评论。
憋屈,实在是太憋屈了。
为啥大学生们这会儿怨念深重?
原因无他,不管全国各地,不论哪所大学,大学生们想毕业,都得经历这同一个劫——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为了能顺利毕业,有的人在微博、小红书、微信朋友圈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填问卷,有人在实验室里熬得灰头土脸只为获得一份实验数据,还有人像孙悟空一样抓耳挠腮地在图书馆一下午挤出几个字。
谁看了不说一句:“造孽啊!大学生想毕业,就非得遭这罪吗?!”
01
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管自己叫电子屎壳郎
当代的大学生们,一节课不旷,一个字不听,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好不容易晃悠到快毕业,临门一脚踢到了铁板:还得写毕业论文。
每年毕业季,都有数不清的学生贡献着“毕业论文发疯文学”,把毕设话题一次次送上热搜。
有的学生锐评自己写论文:像是一只电子屎壳郎,每天早上坚持在电脑前滚出一坨大便。
真不是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过于谦虚,实在是写长篇毕业论文的过程对一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从头到尾都是煎熬。
在开题之前,有的人满怀雄心壮志,立志用一篇论文填补学术空白写着写着才发现有些题目没人做,是有原因的——
不是因为别人想不到这个创新点,而是因为这东西乍一看是康庄大道,走下去发现是死路一条。
还有人看遍文献,发现自己脑海里种种精妙的想法在知网上都能找到高配精装版,想在夹缝里找创新点,只能是取其精华、合成糟粕。
但如果说这年头写毕业论文写得精神状态岌岌可危是因为学生“划水”,那可就冤枉了。
毕业论文的焦虑平等地眷顾每一个人,不信你看,几十年前连季羡林都没逃过,只能暴躁地写日记说:“想到毕业论文就头痛!”
当然,大佬和普通人的区别大概就是,虽然大家都骂骂咧咧,但大佬却能保质保量完成。
就像季羡林骂毕业论文骂了十来页日记,最后数数时间却发现他一个月就写完了篇能在清华拿奖的毕业论文。
看到学生们被毕业论文折磨得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很多人可能会想问——
如今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想写出一篇毕业论文,到底能有多难?
有些人直接卡在第一步:动笔
嘴上说着要写论文,每天兢兢业业搬着电脑到图书馆,最后一看这一天的软件使用时长,才发现最多的居然是晋江文学城
监督写作的朋友无语地问:“哦哦,你的论文是在晋江年更吗?”
有的人终于克服了拖延症开始动笔,结果发现自己写论文就像车轱辘话来回滚,能用三句话说绝不用一句话说,总结来讲就是废话文学
除了这些写作习惯上的问题,论文的内容从哪来,也有许多讲究。
想写出还看得过去的论文内容,学生们少不得要熬个几十天,用尽各种办法,才能得到论文主体部分所需要的数据。
比如说,人文学科的学生,可能那几个月都泡在图书馆里,或是从一堆无人问津的旧书里找资料,或是把十几万字繁体竖排版的语料转写成电子版,熬红了眼睛。
而社科的学生,可能就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进行调研,在各个社交平台恳请亲朋好友填写调查问卷,一键助力毕业。
还有些需要做实验、搞实践的专业,就更磨人了,时不时自己的实验失败、“毕业论文”被吹倒、实验对象被吃掉,血压分分钟飙升到180。
那些需要养菌的学生经常感慨,菌子除了自己的培养皿里不长,其他地方都长得欢快。
一天照看三次的培养皿,48小时过去了比自己的脸还干净。
而网友没来得及吃的柚子,均匀地长出了足以气死十个博士生的菌。
磕磕绊绊挤出几万字,一个论文初稿就已经耗尽了大学生的所有力气,只能原地哀嚎:
“翟某人,你睡了吗?我睡不着!”
02
看完论文的导师:申请工伤了哈
把初稿写出来,还只是个开始,到答辩之前,一篇论文往往得大删大改好多遍,这个过程不止折磨学生,也折磨着指导老师。
俗话说得好,一篇论文交上去后,压力就从学生移交给了老师。
很多大学老师学术生涯一帆风顺,社科基金和科研论文不在话下,估计老天爷也怕他们太过顺遂,于是每年派几个“孽徒”去磨炼他们的耐性。
老师也心知肚明,硕博学生还能说逐渐在科研道路上行走,但对于基本没有上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本科生们来说,能够写出一篇文笔通畅、逻辑清晰并且能梳理出学界当前研究现状的论文,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逼着本科生搞科研创新,那简直是强人所难。
尽管已经有一些心理准备,但当老师们面对学生论文时,还是时不时控制不住自己写下批注的手——
这东西不改,哪能毕业啊?
优秀的论文都一样格式严谨、内容充满新意,而奇葩的论文则各有各的问题,就像一炉云南菌子锅,又乱又有毒。
一旦改都没改就拿去答辩,这文章不会对学术界造成什么影响,但肯定会对导师在学术界的声誉造成威胁。
为了救人以及自救,导师们强忍着“工伤”危险,在论文里直接批注,督促学生把论文回炉重造。
比如说这位写论文写得像讲故事的网友,导师看了论文之后幽默地问他是想投意林还是故事会。
有的导师看完以后,发现自己的学术水平竟难以支撑自己看懂学生的“大作”,直接无语地说:“这段文字挑战了我的认知。”
还有些论文挂着羊头卖狗肉,写出了一段乍一看不错,实际上和主题毫不相关的话。
看完论文的导师都由衷庆幸,这文章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至于现在就流传出去让别人看笑话。
不过,这些好歹还能回炉重造,有的学生却像默不作声的刺客,一出手就把导师看得头脑一片空白,想修改都无从下手。
更离谱的是熬到ddl最后一刻才把初稿交给老师的学生,交完后他是一身轻松优哉游哉了,老师却得为了赶上盲审的ddl而不吃不睡地帮学生改论文。
只能说,写毕业论文这事,不仅费学生,也费导师。
有人评价自己的论文为:“一稿发粪图强,二稿屎上雕花,三稿回炉再造。”
一篇毕业论文从开题到最后定稿,除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熬夜修改,也离不开老师耐心而包容的帮助。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了答辩结束那天,想必师生都能长出一口气:
“这劫,终于是熬过去了!”
03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之前,有个网友发小红书说:“有点后悔选在乡村小学写毕业论文了。”
为什么呢?
在调查的那段时间里,他为了取得学校和学生的信任,既当“实习老师”帮着学生辅导作业,又当义务工帮着学校里的叔叔阿姨们扫地、炒菜。
不止身上累,有时候调查的过程更让他心累。
这些学生们有的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对学习缺乏兴趣,采访和做问卷的过程鸡飞狗跳。有的因为长期受到忽视而变得自卑,需要他不断鼓励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调查完成,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这个网友却和小朋友们哭成一片,发帖称自己“很幸运选择写关于乡村小学的毕业论文”。
毕竟,他选题的初衷,就是去关注这些被边缘化、被忽视已久的孩子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发自内心地想让他们过得更好。
也许,这也是学校让学生们在毕业之前都认真地进行研究、写出一篇俯仰无愧的毕业论文的初衷——
让这些习惯书斋中听课的学生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有一次自主选择研究兴趣,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的机会。
也是让千千万万学子,哪怕力有不逮,也能有敢于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勇气。
曾经,有学者提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对所有学子与学者的期望和祝愿。
贴近大地,才能倾听民声,才能做出于民有益的研究。不管是在实验室中为理化生基础学科做出突破,还是在山林农田中为老百姓的饭碗殚精竭虑,又或是奔波在基层、埋头于书堆,有这份初心,足矣。
尽管写论文很苦、很累,时不时令人抓狂,但它绝不仅仅是阻挠毕业的拦路虎,更不是降重过程中搜索同义词替换的文字游戏。
当大家把毕业论文当成一段自己感兴趣的旅程,或许在熬过了成稿过程中反反复复修改的焦虑之后,再回首,会是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每一份反复打磨的毕业论文的文字里,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光影,科学的弧光,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学生们稚嫩但炽热的真心。
或许这也是毕业论文对大家来说,最朴素的意义。
第一时间获取学术圈动态、掌握实时科研干货
只需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设个星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