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月幽

来源 | 叶月幽

ID | yeyueyou168
“接纳”这个词,大概是目前育儿领域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了。
无论是对于孩子的行为,还是对于自己的一些状态,我们都会提到“接纳”。
我曾经在一个沙龙里听到一些妈妈们互相倾诉——
亲子关系不和谐怎么办,
夫妻关系不亲密怎么办,
婆媳关系太痛苦怎么办,
我生活得太郁闷怎么办……
于是,就在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人,带着一脸“慈祥”的表情,轻轻的点着头,微笑着告诉你,要学会接纳。
仿佛只要学会了接纳,一切痛苦就都能被掩盖。
孩子的行为看不惯了,告诉自己要接纳;
和老公无法沟通了,忍着气告诉自己要接纳;
快被婆婆逼疯了,咬着牙继续强迫自己接纳。
于是,接纳和忍受就开始混淆
对自己的“接纳”仿佛变成了合理化,对孩子的“接纳”好像变成了纵容。
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真的就是接纳吗?
当我们说接纳孩子的时候,并不是孩子做什么都允许。
而是了解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他的渴望和需求;
明白孩子现在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有原因的,是和孩子的内在性格,以及父母之前的养育方式相关联的;
但不代表当孩子的行为干扰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听之任之、无动于衷。
当我们说接纳自己的时候,并不是自己做什么都理所应当。
而是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受到成长的环境、过往的经历,以及自身的局限等因素影响的;
但不等于我们可以沉溺于过去,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怨天尤人。
接纳不是理直气壮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人和环境,
那不是接纳,那是逃避,是推托,是找借口,是不负责。
比如现在经常会有一些新闻报道“熊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
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所在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但不等于我们可以允许他们继续为所欲为,不去纠正。
同样,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曾经原生家庭的伤害而形成了一些性格方面的缺陷,
我们能够对他的成长经历表示理解,但不等于他就应该以“接纳”为借口,继续沉溺过去、抱怨他人。
我们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两个案例:
一个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非常执拗,
有一次妈妈把苹果切成小块喂他,结果他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苹果粘回原样,不行就哭。
于是妈妈就一直端着果盘,手足无措,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就站在那里跟孩子讲道理。
还有一个爸爸,说他家孩子每天晚上临睡前要看很长时间的动画片,于是导致他睡得也很晚,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然后迟到。
爸爸说:“他看不够就是不肯关电视啊,无论我怎么说他就是不干啊,我也没办法啊。老师不是说要接纳孩子,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吗?
但是,这样的情况还真不是接纳。
千万不要说,我接纳孩子所以就同意他的所有要求。
那不是接纳,那是顺从,是纵容,是溺爱。
我们说接纳孩子,是指——
不因为这个行为就否定、评判孩子。
我们不说孩子要一个完整的苹果就是不懂事、无理取闹。
我们看到孩子是因为处在秩序敏感期,所以才要求苹果是完整的,一切是有序的。
我们也不去评判晚上不想睡觉的孩子就是不听话、贪玩,而是去看看:
为什么他需要通过看电视的方式,度过临睡前的时间?
他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不影响正常的作息?
所以,真的别总是言必称“接纳”了,
你真的是在接纳吗,还是在忍受呢?
接纳和忍受有什么区别呢?
忍受是在自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办法、无能为力,只能选择压抑。
当我们忍受时,我们的态度依旧是敌对的、斗争的,只不过那是一种无奈的、无声的斗争。
而当我们真正接纳的时候,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事情”和“当下的现实”,
承认一切过去,并为此时此刻的自己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在头脑层面接纳了,这件事情就真的接纳了。
但你的身体会告诉你,你究竟是在接纳还是在忍受。
当我们忍受时
心是纠结的、僵硬的,整个人处在一种消耗的状态,
压抑的能量在体内纠缠,要么通过指责伤害别人,要么制造内疚伤害自己。
而当我们接纳时,
我们的内心是轻松的、柔软的,我们知道自己的选择,并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有能力看见对方、尊重对方,不去强迫对方改变,但同时也不失去自我。
我不会要求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来改变,而我也不是按照你的期望去生活,因为我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
接纳不是妥协,而是尊重彼此的界限,不推卸责任,不强行控制。
一个有接纳能力的人,是真正能为自己负起责任的人。
他不会期望别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不会依赖对方来承担自己的生活。
接纳不等于放纵,接纳不是逃避的挡箭牌,不是消极放任的幌子。
而是始终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可以做的,在那个当下为自己负责。
然后,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地发生,不抗拒、不执着,就像山林里的树木,允许风从自己身上穿过。
同时,接纳还包括在自己还无法做到的时候,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
不强求、不催迫,给自己多一些的时间和耐心。
 写在最后 
接纳是一种状态,而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行为。
一个有接纳品质的人,可以用接纳的状态,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
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求自己凡事必须接纳,而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有了选择。
你可以选择带着尊重去和对方沟通,也可以选择降低自己的期待;
你可以选择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接纳,也可以就干脆选择不接纳。
但是不同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叶月幽。叶月幽,两个男孩的妈妈;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深家庭教育讲师;著有《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新浪微博:叶月幽。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为孩子成长和家庭和谐 
 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支持 
 心理咨询开启新的养育视角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