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可抗力停更一个月,为防止失联,大家可以添加我的微信,这里还有我的时政短评以及知识星球部分内容。
【温馨提示】前期已添加微信的粉丝朋友,如发现看不见我的朋友圈内容,是由于微信账号异常被限制功能,抱歉,大家可重新添加此号。
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个人微信账号每日添加人数有上限,如未及时处理,可分时段添加,请理解包涵,后台竭尽全力提供服务。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12470字19图,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在古罗马帝国,军队凯旋时,面对如潮的欢呼声,照惯例会安排一个仆人提醒主帅:
“阁下,这一切仅仅是过眼云烟。”
可是,当施正荣敲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钟时,没有人提醒他这句话。
2005年12月15日,中国光伏教父带领他的无锡尚德,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光伏企业。
股价开盘就如火箭般飙升,一度升到了90美元。
这份闪耀的成绩也让施正荣在2006年,登上了中国富豪榜的榜首,成为新晋中国首富。
然而施正荣没想到的是,仅仅7年后,他一手创建的光伏帝国会突然崩塌。
股价从90美元跌破1美元,而施正荣也从23亿美元身家迅速归零。
无锡尚德的崩溃,是那个年代中国光伏崩溃潮的一个缩影。
在那场席卷全中国的浪潮中,90%以上的光伏企业死掉了,剩下的,也仅仅是苟延残喘。
十年过去了,中国光伏企业还活着吗?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光伏产业时,却惊讶地发现,相比上一次高调的亮相,这次的中国光伏却成长为了一个沉默的巨人。
中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和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95%!成为了世界级的霸主!
那么,中国光伏是如何从那场死局中生存下来,并逆袭全球的?
草莽时代
1963年2月10日,一对双胞胎出生在了一个江苏陈姓农户家中,但贫穷的农户根本没钱养两个男孩,于是只能把双胞胎中的弟弟送给了同村一户姓施的人家,取名施正荣。
自此,这个男孩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施正荣从小聪慧,等他读完高中,又刚好赶上了恢复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随后又在中国科学院读了研究生。
1988年,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马丁格林教授。
马丁格林是什么人?
太阳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
施正荣在马丁格林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太阳能电池,并成功研发完成了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得了博士学位。
施正荣(左)和马丁格林(右)
不过和导师只注重于空间站、宇宙飞船的太阳能研发不同,施正荣坚定地认为可再生的太阳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太阳能技术应该民用化和市场化。
可惜的是,导师却并不认可这一点,说:“你怎么能够跟BP(英国石油公司)竞争啊?”
言下之意有两个,第一,太阳能发电成本高,第二,太阳能发电会动原有能源公司的蛋糕。
但施正荣这个在新中国长大的年轻人显然不信邪,选择回国创业。
在时任无锡市经委主任的李延人牵线搭桥下,2001年,无锡小天鹅集团(没错,就是造洗衣机那个小天鹅)、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投公司出资,创建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任总经理。
从时代机遇来说,这个项目还是很有前景的。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西北还有7000多万无电人口。其中,西藏的无电人口高达78%。
由于这些地区分布广,远离电网,如果靠电网延伸来解决供电问题,需要20年的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开始实施“光明工程”,通过太阳能等发电方式在西部建立起上千套独立发电系统,解决西部700多个乡村的用电问题。
你看,施正荣有技术,无锡有资金,西部有市场,怎么看这都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可是等太阳能生产出来,却发现根本卖不动,因为那个时代的太阳能板,实在太贵了,不具备大规模使用的价值。
无锡政府不得不又给施正荣提供了5000万贷款,才帮尚德渡过难关。
就这样,尚德一直苦苦熬到2004年,才真正迎来转机。
2003年,德国政府被绿党忽悠瘸了,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准备淘汰煤电,大搞新能源,对光伏产业大力补贴。
咋补贴呢?
德国电价每度0.1欧元,但是你如果愿意在家里装光伏发电,除了自己用之外,多余的电卖给电力公司的价格是每度0.5欧元!
随后瑞士、西班牙等多国也相继出台类似光伏产业政策,此举让光伏产品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出现了爆炸式的需求,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风口。
只要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
尚德因为布局早、技术好,成为了最早飞起来的那个。
从2002年到2004年,尚德的产值一直是以年均1000%的增速上涨,如同光速一般高歌猛进。
谁能想到,一个2001年才创立的企业,能够在2005年就赴美上市,而且一举成为中国首富呢?
那真是施正荣的黄金时代。
他的巨幅宣传照被立于无锡高速公路入口处,供所有人学习,春风得意的施正荣留下一句名言:
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人嘛,都是信奉造富神话的,无数人觉得,施正荣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无数城市觉得,无锡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于是,和全国的房地产建设大潮一样,各地也开始了光伏建设大潮,一共有18个省、100多个城市把光伏立为支柱产业。
光伏项目开始大规模上马,原来买化妆品的(英利能源)、做安防的(江西赛维)、甚至搞养猪的都开始造光伏了,堪称非常典型的“中国式”一哄而上。
他们可能觉得,小天鹅一个造洗衣机的都能搞光伏,我也可以。
最多的时候,仅浙江一个省,就冒出来200多家光伏企业。
很多人奇怪,造光伏就那么容易吗?
你还别说,真容易。
这就要从光伏产业链说起。光伏产业链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环节。
产业链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上游,是太阳能晶硅制造。
主要来源就是将自然界中的沙子(主要用石英砂),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手段炼化得到高纯度的硅料,再将硅料或拉棒成单晶硅棒,或者铸锭制成多晶硅锭。
虽然石英砂很便宜,但是把它提纯到9个9却很难(仅次于造芯片的硅锭)。
这个环节技术门槛高(尤其是多晶硅),具有一定垄断性,硅料成本也是总成本里占比最高的。
2010年,一个光伏组件中的电池成本(含硅部分)就占了总成本的91%。
第二个环节是硅片生产。
这一环节的主要技术流程包括铸锭(或单晶生长)、切方滚磨、化学腐蚀抛光。
其中切割方面也有很高技术要求,并不是用电锯,而是要用非常精密的仪器把硅锭切割成厚度只有170-180微米的薄片,非常考验技术。
第三个环节是将一些电子元器件、电路等等蚀刻在上面说的硅片上,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物理和化学上的处理过程,就制成一个光伏电池片。
第四个环节就是封装。
由于单独一片电池发出的电量实在太微弱了,所以将适量的光伏电池片或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成一个电池组封装在一起。
这一块的科技含量相对就没那么高,更多的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时的中国光伏企业,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搞不定,几乎都集中在上面说的光伏产业链第四部分,说白了就是个组装厂。
先拉到订单,然后进口原料和配件,组装成品,然后卖给客户,也就是赚个辛苦钱。
本质上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纺织业和成衣业没啥区别,有人就行。
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普通农民工,培训一个星期,就能拿电烙铁组装当时世界领先的光伏太阳能片!
魔幻不魔幻?
就凭着中国这种独有的人力优势,中国光伏在短短5年之中,迅速占领了世界上50%以上的市场,复制了一个又一个“施正荣式神话”!
卖化妆品出身的苗连生靠着英利能源成了河北首富,安防产品起家的彭小峰靠着江西赛维成为江西首富。
还有天合光能、隆基、晶科等等,一共有10个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然后又刺激更多人加入这个赛道。
此刻,没有人意识到,一场危机,正在悄悄接近。
缺陷和危机
2010年之前的五年,是中国光伏金光灿灿的五年,但其实这种金光,只是镀金层发出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光伏存在三个缺陷:三头在外。
简单来说就是原材料、技术和市场,都极大依赖国外,90%的原料依赖进口、90%的核心技术不在手里、9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
首先看看原材料。
原材料就是多晶硅,这玩意说穿了并不复杂,但生产却没那么容易。
因为国内多晶硅生产落后,能耗高,价格根本不占优势,2006年全国需求量5000吨,实际产量不足300吨,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
但是我们都听过一句话:
中国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
突飞猛进的中国光伏,显然也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的注意,成了围猎的目标。
因为中国没有多晶硅生产的先进技术,国际资本推动多晶硅原料价格飙升。
不到三年,多晶硅原料价格就从每公斤40美元,涨到每公斤500美元!
你别嫌贵,还不讲价!
你不要,你们中国的其他光伏企业还求着我要呢!
于是,中国光伏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撑起来的利润,被万里之外国外供应商轻松夺走。
中国光伏的毛利率,从2006年的40%,一下子掉到了10%。
为了干死竞争对手,同时担心成本继续抬升,国内光伏企业开始纷纷抢渠道,抢供应。
殊不知,抢到的是一个大雷。
比如,当时的施正荣判断,光伏产业增长还会持续,多晶硅的价格也只增不减,所以必须锁定多晶硅产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所以2006年,施正荣找美国多晶硅制造龙头MEMC的CEO纳比尔·加里布软磨硬泡,终于说服对方按照100美元/公斤的价格,和无锡尚德签订了十年的长期供货协议。
2007年,尚德又与美国HoKu签订了6.78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
然而,施正荣没想到的是,他将为他的判断付出巨大代价。
第二是技术。
在高昂的多晶硅价格刺激下,不是没有人想过,要不要把多晶硅国产化,减少对国外的依赖呢?
这么想倒是没毛病,方向对了,可是路径错了。
本来应该研发自己的多晶硅技术,最终实现产业自主,可是没想到光伏民企们觉得,与其投入巨资搞技术,不如把眼前的钱先赚了。
绝大部分厂家搞的是引进西方生产线,狂造多晶硅来赚快钱,不管这些生产线是不是落伍和即将淘汰的,反正拉到国内能赚钱就行。
于是,中国多晶硅项目开始遍地开花。
截至2008年,国内多晶硅企业上百家,产量2005年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狂飙到4000吨以上!
但是,因为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转移的都是一些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的生产工艺和方法。
导致中国生产出的多晶硅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并不占优势,平均约每公斤70美元。
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
国外大厂每公斤成本平均在30美元左右。
比如曾经的河北光伏之王苗连生在2008年花了120亿上马了“六九硅业”项目,号称每公斤成本可以降至22美元。
但投产后,成本却高达每公斤60美元到70美元,而且设备状况不断,每季度最多产出几十吨。
但这并没有吓住已经脑子发热的老板们,他们觉得:
“现在多晶硅价格那么高,哪怕我成本200美元卖到400美元也赚翻了。”
除了上游技术的缺乏,还有多晶硅浇筑炉、线切割机等设备也都依赖欧美日韩进口。
以组件端设备串焊机为例,在那个草莽年代,中国所有的光伏工厂购买的串焊机,都是来自德国TT、索蒙特、美国库迈思等。
国外设备厂商占据着国内太阳能电池串焊接设备行业的绝对市场份额,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外强中干的畸形发展。
你想引进先进技术?
对不起,那可是西方国家下金蛋的鹅,怎么可能给你?
第三是市场。
别看中国光伏产品风头无两,但其实当时中国的光伏装机量,仅占当时全球的0.73%左右。
产量是装机量的80倍左右,其盈利,九成以上都要依赖国际市场。
比如2004年至2007年,西班牙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从原来的100千瓦猛增到 10兆瓦,3年间增长近100倍。
这也带动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突飞猛进。
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但到2007年已达2600兆瓦,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在欧洲甚至占到了70%的市场份额。
但是,这种重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营模式,风险十分巨大。
随便一个退潮,都能把中国光伏企业的屁股露出来。
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一点,无数产业学者和经济学家警告这种风险,但老板们沉浸在赚钱中无法自拔,哪能听得进去?
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紧接着,欧债危机爆发,政府没有余钱了,纷纷调低光伏补贴。
比如德国,对其屋顶光伏系统和移除耕地农场设施的补贴额减少13%,对转换地区补贴额将减少8%,其他地区将减少12%。
原来定下的到2020年的太阳能发电目标下调高达90%
紧接着是西班牙,将补贴上限限制在500兆瓦(MW),市场的大幅萎缩。
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光伏产业万马齐喑的情况下,为了搞死中国光伏企业而让自己活下来,美国、欧盟和韩国的光伏企业开始起诉中国在全球市场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太阳能电池板,违反了国际贸易法,限制中国光伏产品出口。
2011年12月2日, 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随后,欧洲也正式启动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
这便是光伏史上著名的“双反”。
双反之下,中国光伏企业出口商品,就要被征收23%-254%的高额双反税!
这对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下跌近50%,对欧洲的出口额下跌71%。
再加上之前的盲目扩张,光伏行业几乎全线亏损,陷入“产能过剩”的漩涡。
产能一过剩,市场一萎缩,价格自然要下跌。
多晶硅价格从500美元每公斤,一下子跌到了25美元!
那中国那些产能几万吨的多晶硅企业咋办?
只能关门破产。
但是别忘了,无锡尚德还跟美国多晶硅企业MEMC签有长期协议呢!
每公斤一百美元!
也就是说,市场价都25美元了,无锡尚德还要按照合同以每公斤100美元的价格从美国进口多晶硅!
每公斤赔75美元!
尚德就算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只能想办法违约,最终经过两年的谈判,总算和MEMC解除了合同,但支付了2.12亿美元的违约金。
算上此前进口的高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损失,经此一役,尚德伤筋动骨。
两年后,曾经90多美元的尚德股价,跌破了1美元,被迫破产重组。
这是尚德的悲剧,也是同时代中国光伏企业的缩影。
同时期倒闭的中国光伏企业超过350家,哪怕曾经的中国光伏top10,也难逃劫难。
2013年5月绥化宝利光伏被法院查封。
2014年10月江西赛维在美申请破产保护。
2015年10月英利债务违约……
3  重整河山
如果是自由资本市场,恐怕经此一役,中国光伏恐怕再无回天之力。
但万幸的是,中国有着很多国家没有的优势——国家引导和调控。
本来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生生死死很正常,可是中国这些光伏企业,关联着的是几百万的就业岗位、几千亿的资金和中国抢占未来能源制高点的可能。
不能不管,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可以,但一棒子打死不行。
所以国家使出了四大绝招,帮助中国光伏起死回生。
第一招就是续命。
为了解决光伏企业的资金链难题,中国的几大银行组成银团,为光伏企业提供了47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帮助中国光伏度过至暗时刻,保留下了技术的星火。
但是,光靠给钱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中国光伏的最大问题,还是国内市场太小,无法形成盈利-发展正向循环。
那么就需要想办法拓展国内市场,毕竟14亿人口规模的市场可不是开玩笑的。
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预期投入100亿人民币,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帮助光伏产业并网。
这项工作其实并不是针对光伏企业,而是偏远无电区的独立光伏项目。
主要是为了为偏远地区人们送去电力,大大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是中国扶贫计划的一部分。
只不过过去光伏价格被炒得虚高,国内用不起,现在光伏价格跌了,正好借机把计划落实了,顺带还能拯救一批光伏企业。
这一份投资补贴比例相当巨大,光伏发电项目,按总投资的50%补助,偏远地区独立光伏系统,按70%给予补助!
就是靠着这些补贴,中国光伏企业才度过了至暗时刻。
但活下来还不够,还要发展。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价格、财政补贴、税收、项目管理和并网管理等多个层次提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举措。
特别是提出将光伏产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上来,并将未来两年内的光伏装机目标上调66%,同时鼓励光伏企业向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聚集。
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先后制定了三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0.9元/千瓦时、0.98元/千瓦时、1元/千瓦时)和分布式光伏电量补贴标准(0.42元/千瓦时),建立了补贴资金向电网企业按季度预拨、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发放机制。
“电价补贴”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光伏进入了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度电补贴时代,引发了国内光伏发电投资的一波热潮。
此后两年,大批在海外市场受挫的光伏企业涌入西部,各类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受双反而损失严重的产业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
从此,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开始进入倍增的快车道。
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超过前5年新增装机总和。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一,并在此之后一骑绝尘,持续引领全球。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骗补的,没关系,新能源汽车一开始也有人骗补,但后来通过政策调整,把劣质企业慢慢淘汰,留下已经壮大的企业就好。
第二招是市场反击,倒逼技术升级。
光靠补贴显然不行,否则在高质量多晶硅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投再多钱,都会被西方国家收割掉大部分利润。
要知道,虽然在盲目扩张时期,中国多晶硅产能暴增,但因为很多企业根本就是盲目上马,产品的质量未必符合行业标准,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外国高品质多晶硅。
那这样还是走不出中国光伏低端组装的怪圈,必须改变。
2014年机会来了。
美国对中国的双反调查作出了裁决,认为中国存在大幅度的倾销和补贴行为,并开始第二次双反。
对此,中国也及时反击:禁止以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
那么国内的光伏企业断了原料怎么办呢?
那你们就想办法技术升级吧!
别总想着产能扩张赚更多的钱,也要想办法技术升级一下吧?
在这个倒逼策略下,中国光伏企业被迫投资研发,点出了两个科技树。
第一是颗粒硅。
在多晶硅的生产中,一直有两条技术路线,棒状硅和颗粒硅。
棒状硅是采用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改良西门子法生产,颗粒硅则是采用硅烷流化床工艺生产的。
2006年,REC硅和MEMC电子材料公司就已经应用流化床反应器(FBR)技术,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摩西湖和德克萨斯州帕萨迪纳生产颗粒状多晶硅。
很快因为其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引发全世界关注。
当时的中国光伏企业保利协鑫,也注意到了这种技术。
但是当协鑫的老板朱共山借着买硅料的机会想去生产车间看看时,却被拒之门外。
吃了闭门羹的朱共山内心却愈发坚定:
我们不仅要做中国自己的颗粒多晶硅,还要把产能做到1万吨!
在国内,朱共山听说了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工程团队突破了冷氢化工艺,于是斥资263.5亿港元收购全部股权,开始大规模生产。
所以在2013年,别的光伏企业都在双反打击下半死不活的时候,只有保利协鑫凭借着颗粒硅的优势,击败了当时的世界巨头德国瓦克公司。
手握全球1/4市场份额,协鑫因此一跃成为全球前三的多晶硅供应商,以每年7万吨的产能位居世界第一,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德国瓦克公司的6万吨和韩国OCI的5万吨。
最近,协鑫更是把宝都压在了颗粒硅上,提出将于2023年底全面停产棒状硅,将有限的产能转移至高毛利的颗粒硅。
第二是单晶硅。
单晶硅与多晶硅一字之差,却有较大区别。
硅料经熔化铸锭或者拉晶切片后,可分别做成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
相比而言,单晶硅片太阳能的电池转换效率更高,但制作工艺复杂,成本更高,而多晶硅片制造成本更低,光电转换效率也相对低。
单晶硅从技术上是优于多晶硅的,但“贵”成了挡在单晶硅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光伏企业选择的都是技术门槛更低、成本更低的多晶硅路线。
2014年,就连保利协鑫技术总监也坦言,“单晶硅从效率上确实更具未来”,但未来毕竟“未来”。
言下之意是单晶硅实用化还要很久
但是2015年,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
宣布实施“领跑者”计划。
“领跑者”计划最关键的,是明确了光电转换效率为准入标准。
如果按照组件效率乘以1.1的系数就是电池片效率的对应关系,“领跑者”计划,多晶电池片的效率应该是18.15%左右。
当时主流的多晶电池片效率是17.8%,这就意味着中国主流多晶硅产品达不到“领跑者”计划的门槛。
这时候,转化效率更高的单晶硅,就迎来了发展机遇。
这时,已经有一家中国光伏企业提前布局了。
早在2006年,中国光伏企业隆基就在调研所有光伏技术手段后,断定那种一哄而上的多晶硅一定会失败,决定把发展方向定为转化效率更高、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更大的单晶硅路线。
为此,隆基自2012年上市至2021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123.58亿,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2014年,隆基率先攻克RCZ单晶生长技术产业化难题,使硅棒产出由原来的每坩埚60千克,提升至每坩埚超1500千克。
这使单晶与多晶之间巨大的成本差距快速缩小,仅2020年就为中国光伏产业节省成本约136亿元人民币。
十几年前,单晶硅片价格约100元/片,而现在只有3块多。
你去淘宝随便翻翻就会发现,一块A4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只要十几块钱。
然后隆基又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高效PERC电池技术,让PERC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惊人的24.06%!
突破了行业此前认为的PERC电池24%的效率瓶颈。
历经16年技术、产能布局,如今,隆基绿能的单晶硅片、组件市占率已经稳居全球第一。
协鑫和隆基,只是中国光伏企业攀登技术高峰的缩影。
如今,中国光伏企业已经突破了过去多年一直被日本厂商垄断的金刚线切技术。
金刚线径每下降10um,单片硅成本下降约0.15元、产能提升约4%,硅片切割速度提升300%,每年为产业节省成本300亿元以上。
还有中国推出的210大硅片,引领了行业大尺寸、薄片化的趋势,再次改写了行业格局。
当P型电池效率几乎接近极限后,中国光伏企业又在积极布局更具效率潜力的TOPCon、HJT等N型电池。
不仅原材料,在生产设备上中国也已经打破了外企垄断。
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电池片、组件的生产到与光伏产业链相关检测设备、模拟器等,中国都已具备成套供应能力。
目前,中国市场新增产线中的串焊机95%变成了国产设备。
原行业龙头美国Komax、日本NPC、Toyama等因产品价格过高,已退出串焊机市场。
第三是使用端推动。
生产端解决了,使用端还面临不少问题。
光伏发电不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属于矿产,属于低密度能源,需要足够大的安装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力发展太阳能,那么要到哪里去寻找适宜的安装空间呢?
欧美为啥光伏市场大?
因为人家的房子以独栋为主,居民利用房顶或空闲庭园安装光伏组件,就地发电、就地使用,余量就近上网供邻居使用。
大大减少了对电网的压力以及电力输送中损耗问题。
可中国呢?
城里都是鸽子笼一样的住宅楼,哪有地方安光伏板?
农村倒是有地方,可是农民哪有钱安装?
所以中国面临的是城里人没地方、农村人没钱的尴尬局面,所以却没法搞分布式电站,只能搞集中式电站。
也就是青海、宁夏、新疆那种占地几百亩地的那种大规模光伏电站,属于2B模式,发电主要卖给电网。
可是这种方式限制了光伏只能在西北人烟稀少的地方安装,而东部农村建筑屋顶和可接受足够太阳光的垂直表面的100亿平方米面积,只能撂荒。
如果这些面积都开发利用,预计每年可以发电2万亿千瓦时,约为目前全年总发电量的28%。
对此,各地政府都印发了支持建设光伏电站的有关政策,给分布式光伏带来了春天。
比如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关于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若干措施》中,就明确提出:
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企业厂房、物流仓储基地、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和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屋顶、外立面或其他适宜场地,按照“宜建尽建”原则积极开展光伏项目建设。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光伏布局空间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用不完的电还能输送到电网,卖的钱还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中国扶贫的关键渠道之一。
从2015年开始,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在逐年提升。
2019年新增30.1GW光伏装机容量中,集中式17.9GW、分布式12.2GW。
分布式光伏在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达到40%,这一数字正在逐步提高。
第四是断补倒逼。
中国企业总是有一个毛病,活不下去的时候哭爹喊娘,但一旦活下来了,又开始陷入舒适区,不愿意进取,甚至有的企业直接骗补。
比如金太阳工程的时候,执行的是初装补贴,而不是现在的发一度电补贴多少钱。
有的企业为了骗补,甚至直接把用A4纸打印上蓝色,然后用玻璃封装起来,伪装成组件,装好就拿钱。
这种玩法简直和新能源汽车补贴刚开始的时候造“假车”骗补一样。
国家很清楚,从2010年光伏危机到2018年这些年,中国光伏企业喘过了气,还发展壮大了。
但这种壮大还是属于国家往企业嘴里喂饭吃,如果国家政策取消,补贴退坡,这些企业能否生存?
所以在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
新政发布了一个重要变化:
光伏上网电价将进一步下调,度电补贴进一步缩紧。
最终要在2021年以后实现零补贴,让光伏电和其他比如火电、风电等等的发电形式自由竞争。
这既是震撼业界的“531新政”。
这就像一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不能总是让父母保护,要学会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这样才会真的成长。
一纸新政下来,使中国光伏企业在抉择中开始了新一轮洗牌。
面对新政,有人欢乐有人愁,那些没有核心技术、成本高企,只想赚快钱甚至靠着政府补贴存活的企业只能离开。
这就间接让拥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巨头们拿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531新政的成效无需多言,我们看看今天中国光伏的成绩,就能说明一切。
截至2022年底,中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7亿千瓦,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
截至2022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9亿千瓦,连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
分布式光伏达到1.075亿千瓦,突破1亿千瓦,约占全部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
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达到约2000万千瓦,已经成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巨大的国内装机量给中国光伏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还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打个比方:
一个厨师炒一个小炒卖10块钱,此时的平均成本就是10块钱。
但如果厨师炒一个大锅饭卖10份,此时的平均成本就只要1块钱。
所以,规模经济的优点就是随着产能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会得到降低。
光伏就是规模经济的一个很好例子。
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在海量的光伏产品生产中,成本随着产量而不断下降;
再加上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和足够规模的工业体系,就可以发挥出规模优势,把成本打到最低。
外国企业就算再努力,也无法竞争。
这才是中国为什么能够在光伏以及新能源战略产业上制胜的底层逻辑;
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一种体现,更加是在未来15年双循环重要的逻辑。
所以等中国光伏从国内市场再次把目光投向海外之后,赫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企业能在成本上和中国光伏竞争!
如今,随着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和最低限价(MIP)措施到期取消,中国光伏开始在欧洲市场大杀特杀。
此时的中国光伏,已经不再是那个三头在外、只能挣点辛苦钱的加工厂了,而是涵盖了光伏上中下游的产业巨头。
到2020年,中国光伏企业的多晶硅产量在全球占比已高达78%,全球TOP10多晶硅制造商有7家是中国的。
硅片产量全球占比97%、电池片产量全球占比85%、组件产量全球占比71%、胶膜产量全球占比85%。
光伏逆变器也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
对于美国市场,中国光伏企业也有的是办法。
通过在东南亚国家设厂的方式,成功规避了禁令。
如今美国进口的光伏组件中,80%来自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工厂。
现在知道为啥美国以所谓新疆“强迫劳动”为由禁止新疆商品了吧?
你以为只是为了棉花?
其实真正目的是打击产能占中国三分之一的新疆光伏产品。
这就是中国光伏涅槃重生的故事。
和很多产业一样从低端起家,有过一哄而上,有过投机骗补,但最终中国光伏闯了过来。
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如今已经傲视寰宇,制霸全球。
未来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举办了一场“屋顶上的发布会”。
展示的东西也很简单,其实就是由32块太阳能板组成的热水系统,能给白宫的餐厅和洗衣房烧热水。
这玩意放在中国,恐怕一个农民家的屋顶太阳能板,都比白宫的要大。
可是在那个年代,卡特却把它的意义上升到了“创世”级别,称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冒险的一部分”,并强调这是美国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底气。
有意思的是,曾经美国的底气,被后续总统拆掉了,而光伏如今却成了中国的底气。
中国贫油少气,对海外能源依赖度极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马六甲困局,更是悬在中国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劈下来。
为此,中国花了巨大代价,搞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中吉乌铁路、中俄管道等等等等,为的就是能源安全。
但是,这些毕竟还要依赖于人。
唯一不受外界钳制的,就是中国的光伏。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规划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相当于三个三峡的发电量。
预计到2050年,光伏会取代煤电,成为中国第二大清洁能源。
有了这个底气,中国才能应对西方的减碳阴谋。
曾几何时,西方国家想以碳排放为武器,锁死中国的发展。
但万万没想到,不就是玩绿色能源吗?
中国不但愿意奉陪,反而可以依靠强大的制造业,把西方国家的大旗拽过来自己用。
看看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不知道西方国家想不想掀桌子?
有了光伏,中国才能在中美全球气候合作中,以先行者的身份来破解美国的无赖,甚至还能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
这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底气。
更可贵的是,光伏作为一种未来能源,还将成为中国拓展海外利益的先锋。
沙特、伊朗、北非、南美的沙漠高原地区,都将是中国光伏电厂的理想战场。
中国独有的特高压输电,将会成为电能出海战略的基石之一。
现在,中国光伏点亮中国。那么在未来,中国光伏,必将点亮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望中国光伏,也许真的应该感谢当初在跌落万丈深渊之时,那一双接住自己的看不见的大手。
大手不仅救命,而且还像一个神祇那样指引方向,指引产业通往成功之路。
类似的成功不仅仅存在于光伏,还存在于新能源汽车、固态硬盘、家电、显示屏、盾构机等等等等。
无一不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历经十几二十年,完成了产业逆袭。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市场,有英明且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有聪明能干且勤奋的人民,只要沿着当前正确的路途走下去,就没有不能逆袭的产业。
光伏如此,汽车如此,未来芯片产业同样如此。
当中国真正攀上了高端制造业高峰,当所有产业都能拿到高额利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必然。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PS:未来几年对全球局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演化,下图是我在星球的深度分析,欢迎大家来星球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