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在教室上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 图)
全文共1702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 “教师轮岗制”被视为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弱化择校冲动的好办法。不过,这是建立在“好老师造就好学校”这个假设之上的。但造就好学校的主要是好生源,次要才是好老师。大厂的孩子把爸妈买的房子考成学区房,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注释。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兢
责任编辑|辛省志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重申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就近入学有诸多好处:可以避免上学、放学过多的交通时间;学校分布比较均匀,每个学校都有生源,维持了学校与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当然也弱化了学校与老师之间优胜劣汰;公平感,学校间的分化不会那么厉害,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过,就近入学也难以消除学校间的分化,慢慢地,“好学校”就会出现,因为是就近入学,然后就出现了学区房的概念,催生了“学区房热”,这又算不算“择校”呢?
当然也有想得开的家长。通常而言,家长选择就近入学要么为了方便,要么就是没那么强的“择校冲动”,因为知道孩子的资质与天赋更重要,所谓好学校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学区房有溢价,有钱买学区房就能进好学校,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公平感的一种冲击;而且这溢价是过去低价入手的业主赚到了,学校并没有从中获利。监管上有压制学区房的倾向。先从北京开始,各地也从2020年开始实施“多校划片”的政策。
“多校划片”:一所好学校可以向多片区同时招生,不再“锚定”临近的学区。现实中不乏有家长说,自己明明买到了“老破小”学区房,却因“多校划片”没能让孩子进入瞄准的好学校。此举让上好学校成了一个概率游戏,或可弱化学区房上涨的动能。
对一些孩子来说,就近入学的学校并不是离家最近的学校。此时,“就近入学”原则有些大而化之。而“多校划片”真的缓解了“择校焦虑”吗?“多校划片”政策出炉后,学生择校成为“电脑派位”等方式的单纯概率游戏,但这并不能打压家长的择校冲动,各地的寻租空间仍“暗流涌动”,学生与学校间的“双向选择”仍在进行。
此外,“教师轮岗制”被视为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弱化择校冲动的好办法。不过,这是建立在“好老师造就好学校”这个假设之上的。但造就好学校的主要是好生源,次要才是好老师。大厂的孩子把爸妈买的房子考成学区房,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注释。
更进一步,不得以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等等,从政策取向来看是“不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但在实际执行中会出现变明为暗。好学校暗地里推各种“密考”,以筛选优质生源。家长与孩子奔走于各个考场之间,疲于奔命。
此外,政策的理想目标是,入小学、上初中不搞选拔,以减轻学生负担,但中考、高考是选拔性的。有前瞻性的家长肯定会考虑中考与高考,而不会让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躺平。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承认,学生的个人情况千差万别,尊重学生在资质、禀赋与后天学习上的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做出适当的选拔与分流,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并无冲突。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均等,规则公平而非成绩摊平,也符合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
不难设想的是,如果一名资质禀赋俱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只能去家门口的“菜小”,因为教纲限制不能自由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为禁止提前学、超纲学,那么无疑是对他天赋的巨大浪费。给绝大多数人提供保底选择不应以牺牲天赋为代价。强行“限高”的后果也只能是让他在下一轮比赛中要跑得更为辛苦,才能自信面对延迟但依旧无法避免的选拔性考试。
因此,稳住“就近入学”原则的同时,有必要也给“择优录取”“自主招生”“双向选择”留出足够空间,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更为宽广的赛道,朝着更为远大的终点而努力,让优秀学生飞得更高。
累倒在起跑线上固不可取,但为不同终点和赛道奋力拼搏则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也是不同学校在招生时无法彻底取消的标准。如何让“就近入学”原则更好地保障学生在起跑线上的公平,又兼顾到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时“择优”“选拔”的机会平等,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