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8450米的皑皑雪山
登顶珠峰就在眼前
在不到400米就能圆梦的时刻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学生范江涛
和北大1987级地质系校友谢如祥
毅然放弃冲顶
我不准备登顶了
我要回去救人
生命禁区之上的他们
合力挽救了一名遇险登山者
你坚持住,有我们在
一定可以活下去。
虽与登顶理想失之交臂
他们在选择拯救的那一刻
站上了人性大爱之巅
范江涛、谢如祥
4小时的生命接力
5月18日晚8点20分,湖南省登山队领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2级EMBA学生范江涛正和夏尔巴向导攀登到海拔8450米的位置。寒冷席卷的雪山之上,他突然发现一个登山者倒在雪中,被锁在绳子上。范江涛上前确认登山者的情况:她的右手已经冻得发黑,卧倒缩成一团,不停地颤抖。下降器被锁死了,整个人被固定在主绳上无法移动。她生命体征微弱,但尚有意识,告诉范江涛自己姓刘,但是氧气用完了,手也被冻伤。向导还在前方等待,范江涛犹豫着攀爬了20多米,下定决心说服向导放弃登顶,准备救人。
受困女士
他们撤到刘女士身边,给她换氧气,喂给她热水、糖、巧克力,给她按摩手脚、做心脏复苏,并帮她解除被锁定的下降器。刘女士恢复了部分体力后,范江涛和夏尔巴向导便架着她向下走。下降100余米后,刘女士再次昏迷。在海拔八千米的生命禁区,多拿一瓶水都会感到劳累。此时,他们的体力和资源都已经接近极限,被困在路边无法移动。范江涛决定先安顿好遇险的刘女士,自己下去寻找救援。
范江涛和夏尔巴向导带着刘女士下移
下行了30米后,范江涛遇见了晚出发的北大校友谢如祥和他的向导。在了解情况后,谢如祥和向导共同前往救援。最终,在几人的共同努力下,次日0点15分,他们安全抵达营地。此时距离范江涛发现刘女士已经过了近四个小时。
谢如祥等人正在对刘女士进行施救
对于放弃登顶,范江涛表示:“营救最艰难的是决定,要放弃自己多年的梦想。”尽管如此,在鲜活的生命面前,他们仍毅然放弃冲顶,选择了营救。遇险的刘女士当天晚上身体已经恢复,目前状态良好。
正如谢如祥所说:
对于我而言,登珠峰是个人理想,但这没法和生命相比。
虽然他们未能成功登顶珠峰,但是在放弃登顶,选择营救的那一刻,他们已经站在人性大爱之巅,成为了屹立于我们心中的英雄!
此次出发攀登珠峰前,北大湖南校友会为范江涛等人践行
湖南省体育总会向湖南省登山队发出贺信,祝贺几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也对范江涛和谢如祥两名队员的救人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生命禁区救人,并非首次
谢如祥是北大1987级地质系的校友,他大二那年,受北大崔之久教授撰写的一份南极报告所启发,谢如祥和同学们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登山队,即如今的北大山鹰社前身。自那以后,谢如祥多次以队长身份带领登山队攀登雪山,在1991年冲顶慕士塔格峰时,他就曾为了搭救其他登山者而放弃登顶。
1990年,谢如祥带队攀登玉珠峰。上两图为出发前在北大南门和大本营的合影
当时的谢如祥作为登山队的先头部队,和向导一起冲在最前面,探索路线、搭建帐篷,为后续登山的队员做好准备。当时,他们遇到了一名来自韩国的登山者被困海拔7000米的位置。面对这个情况,谢如祥挺身而出,与他人合力将受困人员营救回大本营。
等到谢如祥再度尝试登顶时,却绝望地发现先前搭好的帐篷已经被风刮走。他和向导不得不在雪洞中饥寒交迫地度过了一夜,失去了登顶的体力和机会。
从北大毕业后的谢如祥忙于工作,暂时搁置了自己对登山的热爱。直到2018年,北京大学山鹰社成功登顶珠峰,让谢如祥再次重燃热血。
尽管年近半百,但谢如祥仍然积极投入训练,并在2022年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弥补31年前未能登顶的遗憾。
2022年,谢如祥登上慕士塔格峰
这次救人的经历,仿佛是谢如祥年轻时的事迹重现。虽然未能成功登顶,但是谢如祥不会放弃,他已经在为下一次出发积极准备。
因为山鹰,结缘北大
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项目的范江涛,也是一位忠实的户外探索爱好者。他曾经师从登山运动员孙斌——孙斌曾是北大山鹰社的成员,也是谢如祥的师弟。
2021年,正在组建湖南省登山队的范江涛和谢如祥结识。闲聊中,他们意外地发现孙斌居然是两人共同的好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范江涛也在申请EMBA。
尽管可选的学校有不少,但他坚定地希望能来到北大。“因为山鹰社在那里。”这就是范江涛的真实想法。
2022年,范江涛入学北大。在参观校史馆时,范江涛专门在北大登山队的照片前合影。对于他而言,能够来到北大,来到山鹰社,他无比地骄傲,也无比地荣幸。
在接触登山运动后,范江涛开始了自己的“7+2”计划,即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极的活动,并由此接触到高海拔攀登项目。在过去的几年中,范江涛已经登上三大洲的最高峰——海拔5895米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642米的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和海拔6962米的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此行登顶珠峰,正是他“7+2”计划中的第四站。
北大山鹰社有句话,“高处有世界”,这次没有登上物质的高处,没有登顶,但是我和祥哥作为山鹰社的成员,虽然没有把带的北大旗帜带上珠峰顶,但是奔向自己精神的高处,对得起自己北大人的身份,对得起山鹰心存高远的理念。
在未来,他还打算继续挑战珠峰,在完成“7+2”的道路上继续拼搏。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北京大学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是以登山为中心的学生社团,也是全国首家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山鹰社以“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为社训,开展了包括体能训练、远足、登山、攀岩和科考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成立至今的三十四年里,山鹰社已经攀登了国内多座山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登山运动员,成员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
每年暑假,北大山鹰社都会开展登山活动。2020年8月,山鹰社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山。2021年8月,山鹰社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112米的勒多曼因峰,成为国内第一个踏上勒多曼因峰的高校。2022年8月,山鹰社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525米的克孜色勒峰,本次共有20名队员登顶,是山鹰社三十余年历史上最多的一次。
三十四年,山鹰社成员永怀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征服更高山峰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曾于2018年成功登顶珠峰的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北大山鹰社指导教师钱俊伟教授看来,这次两位北大登山者放弃为之奋斗了多年的珠峰登顶,而果断选择拯救生命绝不是偶然。这种释放生命中人性光辉的事件,在北大人身上一直在上演。
以我指导的北大山鹰社和登山队为例,从谢如祥、曹峻等老一代山鹰社开创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攀登中就喊出“一人登顶,全队光荣”口号,把珍贵的登顶机会留给队友;到2018年北大珠峰登山队,在120周年校庆的攀登活动中,总指挥黄怒波放弃自己创造新的攀登珠峰纪录的机会,攀登队长厉伟在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放弃冲顶,把更多登顶的保障资源提供给队友和学生们。这些故事,在北大的园子内外温暖着、教育着一代代的北大学子,并通过社团、代表队和体育赛事活动,塑造着高尚的人格,大家都在努力践行老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的以体育人的理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北大师生和校友已有25人成功登顶珠峰。低温、缺氧的生命禁区里,不屈的攀登者们前仆后继,挑战世界的巅峰,展示生命的力量。遗憾与错过尽可永在,人性与勇气却不可须臾或缺。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央视新闻
文字:苏晨翔、王静宇
图片:央视新闻、受访者提供
视频:央视新闻
排版:杜金莹
北大官微责编:王嗖嗖
北大人责编:陈韩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