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关键词:Hanson临床科研;大数据分析;发展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公众号关注人数突破20万人!!!
(2023年5月27日)
Hanson临床科研公众号注册于2018年,由在美国的七位生物医学科学家主持并担任独立理事。
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分享生物医学前沿、及对临床科研的启发;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把脉最新技术进展、及生物医学研发趋势;通过专家讲座,交流SCI论文撰写、课题设计规范。
只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报告,及专业、独立的思考。
很多朋友知道“Hanson临床科研”公众号,是由于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发起了“新冠日报”专辑,并连续发布了1300多篇原创文章。

面临这场世纪瘟疫,我们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推文的基石: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报告,及专业、独立的思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大数据分析的利用,则是我们数据的严谨性和可靠性的根源。
A,针对新冠疫情的准确预测
1,新冠研究。
第一时间确定了新冠研究的三大关键点。
2020年1月22日
,我们率先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了美国20年来对于冠状病毒研究的资助。

我们当时展示的新冠研发图如下所示,
RNA技术、S蛋白、融合蛋白等三个新冠疫苗研发的关键点赫然在列。
科学家们正是针对新冠病毒的
S蛋白融合前蛋白
成功研发出效力极高的
mRNA疫苗

(2020年1月总结的冠状病毒关键点)
2,治疗。
第一时间准确判断瑞德西韦的确切疗效;指出抗病毒药物加单克隆抗体的组合,很可能会是新冠感染者的理想疗法。
2020年2月3日
,当媒体到处都在宣扬“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是神药时,我们做了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瑞德西韦的所有关键研究资料,指出:

根据目前的证据,Remdesivir并不是有些媒体宣传的那么“神药”;更不能因此而停止寻找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努力
同时,我们很认真地解释:要想对疾病产生最好疗效,需要患者及早就诊,
尽早用药

瑞德西韦是针对住院患者,显然错失了第一时间治疗这个最关键的因素;后来,尽管瑞德西韦口服制剂研发失败,但仍一直是美国住院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
而辉瑞的Paxlovid使用适应症,正是发病5天以内的患者;并最终成为最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
3,疫苗。
从疫苗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准确预测了其3期结果及有效性。
从新冠疫苗研发、到临床试验第一针、再到临床接种第一针;我们密切关注着新冠疫苗的研发,并收集到完善而确切的数据。
我们第一时间指出:1期临床试验的中和抗体水平,与疫苗的预防有效性和保护力呈线性正相关;接种疫苗,是走出疫情的最佳手段
(总结:Hanson临床科研。2021年8月6日的数据)
4,大数据指导临床实践
对于上述数据,最重要的应用自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和王宇歌博士在前三针都接种了Moderna
疫苗
,因为这个最高效;而二价疫苗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辉瑞的疫苗。因为我们俩接种Moderna疫苗后反应都很重,当已经有了足够的抗体,不想再难受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而感染后,则是第一时间应用paxlovid抗病毒,我在10点多确诊,中午就口服了第一次paxlovid,第二天就完全恢复。
Healthy, Wealthy.
大数据分析的第二个应用自然是投资
。美国的退休金可以自己管理,还可以自己开现金账号。

对于Moderna和Novavax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预估,以及疫情趋势的把握,使得多位朋友一下子攒够了退休金。

实际上,我们最高兴的、也是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这些数据影响并帮助到了很多人。
B,如何把大数据分析应用于临床科研及新药研发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公众号的Logo做了修改,目前更像一个创新药。

是的,Hanson临床科研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把大数据分析应用于临床科研及新药研发:把脉创新科技,准确判断趋势
从2019年开始,我们就为2个国际制药公司提供大数据分析及咨询服务;2022年长期在做的项目已经遍及12个制药公司。

在2023年之前,我们的做法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发现,由专业人士做出判断。

大数据数据来源,既包括Medline数据库(最新科研进展),也包括NIH基金(临床前研发)和clinicaltrials(临床研发)等作为原始数据的直接来源;以及Nature、Science、Cell、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生物医学版块的资源,作为验证和公众把握度的估算。
2023年,ChatGPT的出现,为大数据分析的最佳助攻;因为ChatGPT在专业领域处于TOP 5%的位置,超过了大部分专业人士。
由此,我们的分析步骤也成为:
1)大数据分析
2)ChatGPT审阅分析提取到的数据,并撰写报告;
3)专家审核补充。数据都在,见而不识是主要问题;天生敏感+系统训练的医生科学家才能正确把握。
4)对于特别重要的项目,会单独运营文献计量分析
,达到可以发表SCI标准的报告。

C,Hanson临床科研公众号的转变
我们这个公众号最初确定的使命是:传播规范的临床科研设计、SCI论文撰写信息。

因为我在美国的老板,100多例研究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而隔了很多年,我审稿的一篇中文中文,500多例相同的研究,却被我拒稿。科研设计有问题,不能说结论一致就是科学的文章。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水平已经普遍较高,中国学者的自然指数甚至已于2022年超过美国。

所以我们的使命和愿景也做了调整:把脉最新技术进展、解析生物医学研发趋势;分享生物医学前沿、探索对临床科研的启发。但“只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报告,及专业、独立的思考”永远不变。
我们需要做别人做不到、而生物医学研发急需要的资料和数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