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没有验证的传言。一个年薪百万的大厂中层被裁,找了一圈工作,又回原厂上班了,年薪四十万。大厂用的人没变,成本省了60%,这算是在挤水分自救。可这个人经历了人生地震,他此前背了“中产三件套”,第一,按揭了上千万的房子,每月还几万块,第二,老婆是全职太太,第三,孩子上国际学校,一年小几十万。接下来会发生的事,血亏卖掉房子,老婆出去打工,即使月薪两三千,也未必能找到,孩子退学,转公立。
其实这样的事,在之前人类大萧条里反复出现,但我们没学到教训。教训其实简单: 不要被牛市冲昏头脑,不要拿牛市的玩法去计划一生,牛市之所以戛然而止,恰恰因为人觉得它会永远持续。这是一个完美的圈套。
前几年在北京一个朋友家小住,小区叫中海安德鲁斯,房子都千万以上,有一家人,住独栋,开保时捷。家里有个老太,八十来岁,每天散步,都去垃圾桶翻纸箱子和塑料瓶。一来二往,跟老太熟了,我就问,你儿子有钱,你干嘛还要捡废品?老太说,再有钱也是他的,不是我的,自己哪怕挣一分钱,心里踏实。再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人说穷就穷了,世道说变就变了。
过来人呐。一个80岁老太,想想她经历过什么。年轻人学习了新科技知识,就对老人的经验嗤之以鼻,但人性和社会,越是底层越是少变化。
所以特地去看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据说是人类历史之最,而且那时美国已经全球经济第一,也照样陷进去出不来。也就是搞清楚三件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它是为啥发生的,又是怎么过去的。
大萧条,就是经济不转了,人人都缺钱,越是没钱花,就越是没钱挣,恶性循环。农产品价格跌了50%,工业生产指数跌了46%,GDP跌了30%,上市公司市值跌了90%,五千多家银行倒闭,无数人积蓄归零,八万家企业停工,失业率25%,城市里房屋建设减少90%。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的事,既有趣,又可怕。人为了求生,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都会发生。

这是个有名的求职广告: 我了解三个行业,懂三种语言,打过三年仗,有三个孩子,失业三个月,只想找一个工作。
一个职业介绍所招聘100人,会有5000人应聘。在水库挖土的人,有教授、工程师、银行家。
有人去森林里放火,想着有人能雇他做救火员。
之前的中产阶级全职太太,都要出去找活干。
在芝加哥,一半以上老师领的是政府白条,借高利贷生活。
苏联驻美大使馆,每天收到几百份移民申请。
有人去咖啡店,点一杯五分钱的咖啡,把免费的番茄酱放到白水里,当番茄汤。
人把报纸挤在衬衣和鞋里,取暖。用捡来的木板、铁皮、麻袋搭一个睡觉的地方。
酒店前台会问每一位登记者:“是来睡觉,还是来跳楼?”
曾经时髦的电烤箱、搅蛋器、咖啡壶,销量暴跌。只有电冰箱还行,用来在减价时囤积食物。
男人的刮胡刀片要用到烂为止。主妇用面粉袋给家人做衣服。圣诞卡片保存起来,明年改寄给别的朋友。
纽约有30万儿童因贫困失学。依然上学的儿童,有20%营养不良。贫民窟里,会为抢垃圾大打出手。很多家庭是轮流吃饭,一三五妹妹吃,二四六姐姐吃。
年轻人不恋爱,不结婚。小伙说,“我有时间,可没钱。”姑娘说,“我没好看衣服穿出门”。
牛奶挤出来就倒进河里,因为杀毒、包装、运输都需要钱,就算低于成本价卖,穷人也买不起。
不过,大部分人和行业遭难时,总有一些人和行业逆势兴旺,比如用来麻痹的烟和酒,带来廉价快乐的口红,让人逃避现实的电影。
大萧条摧毁美国人的自尊,他们本来自认是天之骄子,可房子、车子、股票、高薪职位,全部不堪一击。据说有150万中年男人抛弃家庭,老婆孩子多沦为乞丐。很多人嗜酒、自杀、暴力,彻底失去自我。
可能大萧条的唯一好处,就是教训人面对无常,而普通人的唯一依靠,就是家人,在作家的笔下,无数抱团绝不分离的家庭,构成一个个堡垒,最终熬过寒冬。

到底大萧条怎么发生的,其实就是一句话: 盛世催生了贪婪,贪婪催生了萧条。
1918年,一战结束,欧洲打烂了,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纽约,美元取代英镑霸权,加上欧洲重建的大量订单,美国成为第一强国,自此进入“黄金十年”。尤其是工业的龙头汽车,年产量翻了2.5倍,推动公路、电力网络大举铺开,电话进入普通家庭。1928年,黄金十年最后一年,大萧条前一年,刚上任的胡佛总统说,“不再是幻想,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到了”。
现在语言大模型讲“涌现”,那个时候就有了。1920年代,消费主义、女权主义、现代传播,开放式的百货公司、邮购、连锁商店、时尚杂志等,这些商业的、生活的、思想的新东西,忽然都冒出来了。
随着房市和股市上涨,所有人都想赶上这班火箭。房子不再用来住,而是投机,家庭主妇和擦鞋小弟也开始买股票。爱冒险的男人生怕落后,杠杆加到10倍。有市政府的收入,90%来于房地产。热带的迈阿密是富人暖冬的天堂,搞房地产业的人就占总人口1/3。口号是, “今天不买房,明天就买不到了!”
1927年,整个股市只有两支股票平稳,其他都在涨。不需要挑选,就跟买房子一样,它一定会涨,只是赚多和赚少的区别。到1928年,美国社会80%的投资资金流进股市。人们心中,股票跟银行存款一样,没风险。
不仅买房和炒股,人们也借钱过日子。从家电、衣服、到圣诞礼物,什么都可以分期。不管人有没有偿还能力,银行抢着借钱,跟2008年次贷危机前一样。整个20年代,美国信贷膨胀,个人债务超过 1000亿美元,跟1928年美国GDP持平。
那泡沫什么时候破呢?金融投资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只要实体还在涨,就有信心支撑。但实体经济的消费不是无限,一个人一日三餐,睡一张床,一家人用一个电冰箱,一台汽车,总有到头的一天。不仅美国国内,来自欧洲重建的订单也少了。1929年9月,美国工业指数第一次跌了10%,泡沫破灭开始了。
股市最先反应,单日跌12%,房市跟在后面,一些人血本无归,他们的钱是从银行借的,这下银行收不回贷款,人们开始去银行排队挤兑,一部分银行只能破产,就影响到关联企业,企业只能裁员和破产,于是更多人失业,只好节衣缩食,社会消费力进一步萎缩。恶性循环就成了:人越买不起,企业就越裁员。
美国又影响到本就虚弱的欧洲,尤其德国,几乎同时进入大萧条,希特勒顺势上台。主要国家之间,开始为国际市场和势力范围恶性竞争,在这个你来我往的循环里,二战的幽灵,开始在欧洲上空盘旋。
盛世养蟑螂,这是对大萧条成因的总结。
其中一只蟑螂,是侥幸。因为一直处于盛世,人会认为这是常态,觉得增长就是天理,会持续下去。还有一只蟑螂,是冒险。因为一直处于盛世,激进会获得大收益,铤而走险可能赢得更多,不断教会更多人学会冒险。
但真相是,侥幸和冒险,会亲手断送掉盛世。30年河东30年河西,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的盛世,这是一条铁律。巴菲特和芒格都出生在大萧条时期,巴菲特那句名言,在人们贪婪的时候保持恐惧,就是大萧条的现身说法。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任,开始“新政”,总结起来就是: 不再迷信市场,而把看得见的那只手放出来,政府为一切兜底。其实也没其他选择,在漩涡里,老百姓把一切可能都试了一遍,轮也该轮到政府了。
从经济的血液金融开始,财政部接管银行,监督银行,让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重新开业,让小银行大量破产,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心。
令美元贬值40%,刺激出口,转嫁危机。至少从客观上,为欧洲的萧条和二战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是房产。政府对房贷提供保险,也向买房子的人直接补贴,或者给低息贷款,他们用这个来还银行贷款。让链条转起来,让人保住自己的房子,也不要银行出事。
大搞基建,养活找不到工作的人。花了180亿,修了近100座机场、12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还有300万男青年加入“民间资源保护队”,就是植树、修水库、修路,平均每人九个月,政府管吃管住,工资每天一美元。
出法令,工业企业必须“公平”竞争,也就是限产量,防止过剩,把供给降下来。也限价格,防止恶性价格战。也限定工作时间,不准996,尽量多雇人。原来工人每周干55小时,挣60美分,调整后,每周干40小时,最少挣12美元。政府给配合的企业发“蓝鹰”奖章,上面写着,“尽我们的职责(Do Our Part)”。
农业也类似,出法令,减少耕地面积,屠杀牲畜,把供给降下来。给农户发补贴,把价格提上去。
废除禁酒令,刺激消费,带来税收。
建保障制度,“从摇篮到坟墓”,负责到底。65岁退休,每月有10-85美元的养老金。保险金的来源,由工人、企业、政府联合承担。当时有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如果对老病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能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
这些新政见效很快,罗斯福1933年上台,1935年几乎所有指标都止跌,7年以后GDP大概到了1933年的3倍,失业人数减半。
不过这只算勉强活过来,真正让美国重新雄起的,是1936年在欧洲全面爆发的二战,说一战是美国的国运,二战更是如此。二战再次把欧洲打烂,订单、财富和科学家,再一次转移到美国,二战之后,美国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
最后回过头看,1929年大萧条,其最特殊,是夹在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它的根子是一战种下的,而又被二战彻底拯救。我不知道,这一进一出之间,藏了多少历史的诡诈?历史还会不会重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