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教会医院:西方列强侵华打的“医疗牌”?
©/ 文  三喵先生
编:瑞秋的春天 

☄正
是这些传教士们的努力,才让中国人接触到了近现代医疗,国人的医疗生活水平和卫生习惯,也才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如今看那段历史,不管对某个特定群体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最起码的事实还是要承认的,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课本里说的最多的就是洋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洋鬼子有拿着枪的军人,也有看上去文质彬彬拿着圣经的传教士,传教士们看上去传的是圣经,但其实充当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急先锋”,等等等等。但其实这个印象跟事实相差甚远。
◇ “阴险狠毒”的传教士形象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钢印
别的不说,中国很多近现代的理念和技术,都是传教士们带来的,就举一个例子,现在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好医院大医院,绝大多数都是起源于晚清的教会医院。
那么,当时教会为啥要来中国建医院?这些医院如何发展到现在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基督教历来重视医疗,传教士们认为行医是做善事,也是传播福音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在中国传教而言,光是口头宣扬要信上帝信耶稣不行,而通过行医切实帮助人,是传教非常可行的途径。
◇ 伯驾(1804~1888),美国首位来华医疗传教士、广州博济医院创始人。1834年来华,1838年在广州成立中华医药传道会,任副会长,并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院,免费为华人治疗,救人无数。
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了一家眼科医局,这也是中国土地上最早的教会医院,也被认为是中国土地上第一个近现代医院。伯驾的医院宣称免费医疗,但一开始中国老百姓对洋人普遍不信任,开业几天都无人问津,后来一位饱受眼病折磨多年,但无钱求医的贫困妇女,怀着战兢的心态姑且一试,伯驾给她治好了病,从此揭开了现代医学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慢慢地,伯驾的医院名气越来越大,看的病也不只是眼科,他的外科手术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伯驾分文不取,帮助病人妙手回春,还给贫困无钱的病人“供给饮食,待病痊回家”,这哪是医生啊,活菩萨也不过如此。
 博济医院
从此,伯驾医院的名声传遍了广州士绅阶层,甚至很多衙门官员和家属都来找伯驾看病,日后名扬天下的林则徐主政广州期间得了疝气,也拜托伯驾给开过药方治病,到后来,伯驾的医院凭借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一直留了下来,成为了现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
等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传教士越来越深入内地,教会医院就多了起来。
当时中国广大内地谈不上有什么像样的医疗机构,普通百姓治病方式很多靠的是巫术,这种情况下治病死亡率很高,而教会医院的出现,可以说是解了民众们的燃眉之急。
 道济(Deborah Matilda Douw 1835-1911)
1863年,一位名叫道济的美国女传教士来到北京,看见产妇难产,一个老式接生婆在孩子刚露出来的脚上穿上一只鞋,认为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走出来,结果因此母子二人都失去了生命。道济亲眼看到惨剧发生,发誓绝不能让此事继续下去,于是立刻返回美国,向教会募集财物,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募捐筹备资金,拿着这些钱到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医院。这就是后来的道济医院,也就是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前身。
医院建立后,她积极推广新法接生、预防接种,同时培养中国医务护理人员。要知道,过去的中国妇女生孩子跟过鬼门关似的,而多亏道济的努力,中国妇女生孩子的痛苦大大减少,成活率大大提高,日后中国人口众多,背后有道济不小的功劳。
 民国时期,正在治疗眼疾的传教士
 民国时期,正在给饥儿做消毒工作的修女和中国护士
到了19世纪后期,教会医院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了。但教会医院和中国官民的矛盾是越来越大,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老百姓对现代医学完全无知,容易引起非常不好的联想。比如有患者看到医生穿着白大褂走过来,就联想到披麻戴孝,觉得是自己病好不了,医生提前穿好送丧的衣服了,顿时绝望。
传教士医生有的时候做外科手术,各种血淋淋的器官也都是中国老百姓从来没见过的,于是就有传言说传教士们挖小孩子眼睛,等等等等,而地方官员和朝廷对传教士也是意见很大,老百姓都去教会医院治病,跟着洋人传教士信耶稣,那谁还听大清的?
长此以往,官府就会有意无意地引导民众去跟教会医院对立起来,这就引发了不少教案,比如扬州教案,安庆教案,芜湖教案,等等等等,都是官府纵容百姓对教会医院的不信任导致的,而这样的教案一路发酵,终于酿成了1900年的庚子拳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法国画报上的庚子拳乱
而从传教士本身而言,行医本身花销巨大,一开始的教会医院完全免费,成本全靠信徒募捐来弥补,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当时就有传教士提议医院收费,绝大多数教会医院反对这么做,认为如果收取了病人的诊金,那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中国人的慷慨捐赠了。
不过,迫于成本的压力考虑,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一部分教会医院开始实行分级收治的策略,他们开设了高级病房,待遇很好,有花园和疗养院,甚至超过了一般官宦家庭的条件,靠这些病房吸引上等社会的中国人来院治病,对他们收取比较高的费用,以此来维持医院的开销。而对于普通病人,医院象征性地收取些挂号费,比如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就称它的设立“完全为慈善性质”,收费特别低,还不到看病成本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很多教会医院还设立救济基金,除用作免费收治穷困病人外,还为他们买旧衣服、买船票,为死去的病人买棺材安葬。
就这样,靠着分级诊疗收取达官显贵的高昂的诊疗费,以及对广大穷人的乐善好施,即使大清官僚和许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对教会医院多有排挤,教会医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段最艰难的日子还是挺了过来,继续在中国开枝散叶,用尽现代医学拯救生命。
 伯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1915年),英国来华传教士,创制苗文并极大地影响了苗族的历史发展。
到了1910年代,教会医院的足迹已经深入到了中国最偏远贫困的山村。比如有一名叫伯格理的英国传教士,他的足迹遍布云南贵州交界的地带,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当地军都督诱杀活埋麻风病患者之后,义愤填膺,很快与英国一个麻防组织取得联系,并筹集来一笔钱。
柏格理牧师用这笔钱买了粮食和布,定期发放给附近的患者,还开设了一个麻风病医院。很多麻风病人拖着溃烂的身体过来,在接受治疗以后,就在这里过着集体生活。伯格理不但在当地开医院,还开学校,甚至给苗族创立了他们自己的文字,现在某些地方苗族还在用,而当地苗族人亲切的称柏格理是他们的“父亲”。
◇ 被传教士收治的麻风病人
像伯格理这样的传教士在当时中国绝不在少数,正是因为这些人前赴后继的理想主义精神,现代医学才能在旧中国那样的环境下逐渐扎下根来。
◇ 淞沪会战时,天主教士修女分队,到战地营救我同胞出险
图为民国时期公济医院的修女们,在淞沪会战爆发后,留下驻院的修女担负起看护中国伤兵的责任
◇ 台儿庄战役期间,本笃会卫修女等在开封火车站治疗伤兵
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有英美背景的教会医院300多所,小型诊所600多处,而很多这样的教会医院历经岁月变迁,成为了大城市里的著名医疗机构。
现在凡是有点名气的医院,一查历史,基本都是教会开设的,比如说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06年的协和医学堂,由于这家医院是英美几个教会共同创办,因此名字里就有了“协和”二字。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的前身是1907年法国传教士开办的广慈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的前身是美国耶鲁大学传教会开设的雅礼医院,等等等等。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