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我们迎来的第一个节日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借由这个契机,艺术影院特别策划了“中国经典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专题,精心辑选自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8部馆藏经典国片共计7场放映,为观众朋友们集中呈现一组丰富的儿童形象。
中国电影中的儿童形象自上世纪20年代起逐渐增多。30年代初,早期中国电影界虽已对于摄制儿童电影有诸多呼吁,比如彼时国民政府曾设立“儿童节”“儿童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2年发起成立后曾设立流动儿童电影院专门放映儿童电影,但在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的现实之下,儿童电影事业发展仍旧不足。
在30年代的作品中,我们选择了《压岁钱》(1937)《小侠女》(1939)作为代表——前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以一枚银元的流转串联五光十色的中国社会,颇具教育意义;后者则是由张石川、郑小秋联合编导的商业武侠片,颇有《火烧红莲寺》的遗风,影片2015年自海外寻回,是难得一见的馆藏珍稀影片。彼时炙手可热被称为“东方邓波儿”的童星胡蓉蓉在两部影片中表现都非常生动,活泼又可爱。另一位童星凤凰也在《小侠女》中令人印象深刻。
《小侠女》剧照
张天赐导演的《哈尔滨之夜》(1948)是一部极为珍贵且鲜见的国片遗珠(甚至找不到一张高清剧照)。著名第四代导演王好为(代表作《海霞》《瞧这一家子》《夕照街》《哦,香雪》)正是电影中小华的扮演者。
《哈尔滨之夜》剧照
左起:志强(魏鹤龄饰)小华(王好为饰)芳华(虞静子饰)
7岁的王好为在生活里“是个脾气相当倔强,不苟言笑的小孩子。当她与大家坐在一起静静地听着别人谈话,你也许认为她老实得像块会喘气的石头”。而她在电影里的表演,却被评价为“无懈可击”“全体人员一致赞许”。这次放映机会十分难得,期待与大家一同在大银幕观看这部王好为初登银幕之作。
《哈尔滨之夜》中的小华(王好为饰)
流浪儿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形象之一。如果说中国人民最熟悉的流浪儿形象,大概非三毛莫属。在王龙基主演的《三毛流浪记》(1949)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孤儿救祖记》(1923)、《迷途的羔羊》(1936)等苦儿叙事作品的影子。
《三毛流浪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昆仑影业公司为庆祝新中国成立所拍摄的作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彼时最当红的明星大都在影片中客串了一把。
大演员权充《三毛流浪记》小角色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影片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展现出的儿童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儿童影片旨在展现“新社会接班人”的儿童形象,比如严恭导演的《祖国的花朵》(1955),电影清新自然、朝气蓬勃,勾勒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不同性格的儿童形象也跃然于银幕之上。伴随着孩子们游船北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也成为永远的儿歌经典。
《祖国的花朵》剧照
一类儿童影片以抗战为背景,塑造了一批小英雄形象的儿童,如《鸡毛信》(1954)、《红孩子》(1958)等影片。本专题中将要放映的崔嵬导演的《小兵张嘎》(1963),就是这类影片的代表作。
《小兵张嘎》剧照
还有一类以模范儿童形象为载体,记录时代脉搏,展现彼时的宣传方向。本专题中,《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改编自发生在乌兰察布草原的真实事件,讲述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不畏艰险保护集体财产的故事,由上美影厂导演钱运达与唐澄联合导演,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动画短片。
《草原英雄小姐妹》剧照
届时影片将与另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木偶动画短片《神笔》(1955)连映。
期待大家前来观看!🍭
-END-
栏目编辑项涵
责任编辑李子
图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