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关不关注请随意~~
前几天有篇文章报道我创业,传播很广。文章把我的创业过程写得比较凄惨,于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同情、拥抱和安慰。其实我觉得,文章有点煽情,我也没有那么凄惨。
我做童行书院到现在已经六年多了。据说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5-10年存活率只有7%(数据来自网络,不确定真假),我们能够成功生存五年以上,穿越疫情、双减大环境,能正常运营,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我们能基本自负盈亏(有少量困难和欠款),没有欠过用户任何钱,今年又重新有增长,对比很多已经退出的同行,这已经算是还不错的业绩了。
因此,今天我不想说自己有多惨什么的,博得同情。其实我所有的经历都是正常的,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这些,我并不比任何人更惨。
今天我更想说说这几年我们做对了什么,为什么还能一直坚持下去。
我们做对的第一件事,是聚焦在产品上。
其实一个企业有很多策略,往往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寻找自己的现有优势,尽力发挥最大优势。有的企业创始人擅长推广营销,就以市场作为核心;拥有渠道资源,就以渠道作为核心;拥有科技专利资源,就以技术作为核心。
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因此很多创业顾问在面对我创业时的第一反应都是:你的优势就是你获奖的名声。因此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名声的快速变现。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的优势不是我已有的东西,而是我能创造的新的东西。
我想做的是教育公司。教育公司,能存活下去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课程好。没有其他别的核心要素。抛开所有的流量玩法、变现手段、IP打造、时代趋势、政府政策……这些眼花缭乱的因素,能让一家教育公司活下去的理由始终只有课程产品,从来都不是创始人名气,过去不是,以后也不会是。
我们能活下来,是因为用户真实感受到课程产品的收获。
童行的每一个教研老师都对每一个句子花心血琢磨:是否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收获。最近我做了一些老用户的调研让用户写了一下跟童行的用户故事,得到了很多令我们感动的讲述。这些跟随我们几年的家庭,写到了很多课程带给孩子和自己的成长。
我们做得很慢,成立六年了,仍然在打造和迭代课程体系在研发方面投入过大,给自己造成很多压力。这些看起来都不够商业,但其实这才是最符合商业规律的考虑。真正的商业,是坚持围绕可持续的关键因素,做可持续的事情。
(童行用户故事:讲述课程收获)
我们做对的第二件事情,是小步测试,快速迭代。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推出过很多新产品。不仅对我们自己而言是新的,对整个市场都是新的。我们推出游戏化学习App、推出可复制的PBL课程、推出少年成长计划,这些课程和产品没有先例、缺少对标、市场认知度不够、方法需要摸索。
对于国内大部分创业团队和投资人,寻找一个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先例产品去复制,可能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但是我想做的事情市场上没有先例,因此很多人并不支持。
这些时候,我们没有跟随既有案例,也没有长期完美雕琢新产品,而是采取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方式:用最小产品(MVP)推出,收集反馈,验证原型,一旦其中核心逻辑通过验证,就继续向前推动迭代,用可控的时间和资源快速修正,以达到最终的稳定状态。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惧怕最初大量的批评声音。时空之旅App刚上线的时候,内容受到用户认可,但是有汹涌而来的技术bug的抱怨声音,我们不断修正,到了六个月后基本上降到较低程度。PBL课程刚上线的时候,很多用户对于微信社群语音上课的形式不能接受,但是对内容觉得认可,我们于是继续向前推进,保留迭代课程内容,开发课堂软件产品,到2022年又做了线下版本的迭代,开到了多个城市。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次有机构能做出可广泛复制的PBL课程。
做全新的事情会面临非常高的失败风险。但只要保持敏感与开放,总是和用户紧紧站在一起,真正听进去用户的所有支持和反对,不断快速调整,就能走出能成立的创新之路。
前几天有杭州的老师向我反馈,用户对我们某主题的PBL项目设定有质疑,我们很快做出该主题项目框架的修正;有成都的用户向我反馈,对课堂收获和老师的服务有质疑,我们第二天就做出了课堂呈现方式和教师工作流程的调整安排。
我在所有用户社群里,任何用户都可以加到我的微信,反馈问题。我们特别特别感谢用户提出这些批评和反馈。接受批评而不停下脚步,是我们做创新的事情还能活到今天的主要原因。
(童行书院最近的工作进展和各项改进调整)
我们做对的第三件事情,是与用户共建成长。
之前很多人说过,真正衡量一家教育公司质量的核心指标,就是转介绍率,也就是有多少用户愿意帮这家公司的课程背书。我想说的是,童行书院的用户不仅仅是愿意帮童行做推荐,而且愿意参与到童行的事业中,这是更深的认可的支持。

我们有大量全职和兼职员工是用户转化而来。这样的故事上演过无数次:一位用户先告诉我们她很喜欢我们的产品,过些天告诉我们她帮我们做了亲友推荐,再过些天问我们是否可以参与市场推广,再过些天问我们是否有机会加入童行团队。这样的用户有一些成为了我们的全职员工,有一些成为兼职的教学或运营老师,有一些虽然没有加入我们,但也积极帮我们做事情。
在我看来,用户愿意加入团队,是对一个创业团队最深的认同。
除了这些或深或浅加入童行的用户,还有大量用户,虽然没有加入团队,但是一直在很近距离地陪伴、支持、鼓励和帮助童行。我们的核心用户社群里,常常听到或看到大家积极帮童行想办法、出主意,支持童行的课程,也会给我们提出更多更远的需求。我们很愿意按照这些需求做事情,和用户一起向前共建。
2023年2月,按照我们正常的工作节奏,一般是4月底推出夏令营计划,5月作为主要的售卖周期。但是老用户在社群里替我们着急,说“夏令营计划什么时候出来呀?看你们的竞争对手都已经推出了。”“感觉童行就是一个不紧不慢的小而美的团队,我们好替你们着急啊。”于是我们也把整个计划大大加速了,3月就推出了所有夏令营计划列表,开始订制,4月已经完成多个营地课程的招募。

这种关怀,让我们深为感动。这是我们能一路走到今天最主要的力量。
“童行”是“同行”,从一开始就期望和很多很多家庭一起向前同行。我们知道自己走的是小众的路,就更需要将所有用户当作朋友,一起走出更宽的路。

教育是长期主义的事情,前面的六年我们一直在扎根,我们的根就植根于信任我们的用户心里。这六年时间,我不觉得自己艰苦或者凄惨,所有的事情对我来说都是甘之如饴。而我也不觉得我们过去的六年走得失败,恰恰相反,我们很成功,因为我们成功地获得了这么多真诚的爱。这是人世间最大的成功。

我相信破土而出的,是带着爱的花朵。
特别想谢谢陪我们走到今天的朋友。
最近,我们在北京重新租了线下课堂,这是我们从疫情第一年退租之后,第一次重新租固定的课堂教室。时过境迁,我们没有办法再租奢侈的四合院,只能尽我们所能,租明亮、舒服、交通便捷的场地空间。
这样的教室课堂,我们也希望和童行的家庭一起共建。
新的教室空间里,我们买了很大的实木书架,正式开课之后,也愿意接受家庭将内容好、保存很新的书拿到童行教室空间,可以置换一部分孩子的课程费用。
除此之外,在每个教室环境,我们都会留下一切区角,让孩子参与设计布置。我们会带孩子做一堂最真实的PBL项目课:学习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原理,让孩子做出设计图,最终我们经过真实的方案评选,把最受欢迎的设计图变为真实的区角布置。
我们希望与孩子一起,共建孩子们喜欢的空间。希望这里以后成为孩子放松、学习、阅读和创造的空间,希望这个空间从一开始就是充满创造力的——由孩子们参与创造的空间。
如果你家里有5-9岁孩子(幼儿园大班-小学三年级),都可以报名参与这次PBL。我们也会用这样的机会和父母交流,聆听父母的想法和建议,成为我们共建的起始。
如果你家离西直门或朝阳门不远,可以直接扫码报名:
或者添加北京校区校长微信咨询:

在暑假,童行书院还会在北京中关村、西直门和朝阳门三个校区开展创造力暑期营。为5-10岁孩子提供沉浸的项目式学习环境,每个年龄段都有多个主题项目可选。孩子们能连续一周,通过不同的项目锻炼底层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还有机会加入3日特色营,在课堂里学习和创作之外,走进博物馆开启研学之旅。
除了北京,在上海、杭州、深圳、广州、青岛、成都、西安等地也都有PBL创造力课开展,可以在童行书院公众号私信相应城市名称,添加城市运营老师进行咨询。
我将在5月29日与大理云朵学院的燕子校长,探讨共建一所创新学校的可能性,欢迎收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