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减肥少女”离世,经历让人揪心,合理饮食对孩子至关重要!这份健康饮食指南请家长查收

5月24日
一则 “为爱减肥的少女走了”的消息
让不少网友唏嘘不已
3月的一天下午
深圳市儿童医院转运中心
接到东莞某医院求助
一个
15岁女孩小玲(化名)
重度营养不良,呼吸衰竭
已经失去意识
随车转院的女孩爸爸对医生表示
女儿自大年初三以来
近50天没吃过东西,只喝水
她身高165厘米
而体重仅有24.8公斤
女孩被转运到深圳市儿童医院后
立即被推去照脑部CT
医生一过手就被震惊到了
好轻啊,感觉在抬一床被子
医生仔细查看女孩
一点自主呼吸也没有
嘴角一直在渗血
最大问题在于
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瞳孔是由脑干控制的
瞳孔没了反应
意味着脑干已经受损
不一定能醒过来
最终,经过20多天的抢救
医生依旧没能将其唤醒
女孩妈妈陪她走完了最后一程.........
从“为爱瘦身”
到患上神经性厌食
妈妈回忆
女儿小玲最胖的时候
是在六年级,大概104斤
上了初中
家人发现她“有了减肥的意识”
“她跟我们讲
她吃东西不要放油
一点点油都不要”
妈妈听同学反映
小玲
暗恋了一个男孩子
但是那个男孩
喜欢一个比她瘦的女孩
之后,减肥之路上
又多了一个“推手”——
攀比心理有一次
小玲看到班上另一个女孩只吃青菜
认定其在减肥
慢慢地
小玲开始不吃米饭、主食
最后完全不进食、只喝水
小玲父母曾强制多次带她去医院
但第一次去时
小玲就试图跳车
开了四五次车门
到了医院后,小玲被强制拖进病房
她又用花洒砸脑袋,尝试跳窗……
减肥1年3个月后
小玲发现自己没来月经
被父母带去深圳市儿童医院检查后
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据了解,神经性厌食
是一种
有意节食导致的进食障碍多发于13-20岁的年轻女性
网友:爱美之心可以有
近些年
有关“身材焦虑”的话题
持续在网络引发热议
一项
2.9万人参与的投票显示
超2万人认为自己有身材焦虑
与此同时,不少网友也呼吁
拒绝白瘦幼审美!
小玲的经历
曾被记录在一档医疗纪录片中
5月13日
该纪录片撰写的分集导演手记里写道
↓↓↓
青春期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大部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形式。他们试图冲破约束和管教,往往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作为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他们更正能量的引导,这样当孩子度过青春期后,他们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担当、有能力的孩子。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合理的营养和健康饮食有助于儿童成长、学习和保持身体健康。
过度节食、暴饮暴食对身体都有伤害,如何让孩子健康饮食,家长要记住这些知识。
孩子每天的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类、奶类和豆类食物,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的食物。
水果不能断
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可以补充孩子日常所需要的水分,并且酸甜可口,多吃水果有益健康。而水果的选择并不需要多么昂贵稀有,只需要当季的水果即可。
多吃五谷杂粮:
日常做饭,主食多是米饭或者面类,家长不妨给孩子换换口味,多吃五谷杂粮。
杂粮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是孩子发育不可缺少的成分,偶尔用杂粮代替主食,用小米、糙米等代替大米煮粥,用紫薯、红薯、芋头、山药等薯类做主食,不但能变换口味,还能防止孩子口角生疮,营养丰富。
荤菜搭配合理
荤菜可以吃,家长可选择瘦肉或蛋白含量较高的肉类,如鸡胸肉、排骨、牛肉等,在烹饪的过程中更要控制油盐的摄入,最好采用清淡的烹饪方式,多搭配辅材。
汤类变换花样
汤类、粥类是进补的首要选择。汤类可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孩子爱喝,但是很多家长给孩子大补会首要选择肉汤,如鸡汤、鸭子汤这类油性和热性较高的汤类,其实汤品和粥类还有很多简单易做还营养丰富的做法。
除了肉汤外,菜汤如:紫菜蛋花汤、西红柿鸡蛋汤、海带豆腐汤、豆芽汤等素菜汤都是营养丰富、简单易做的汤类,食材丰富,调味料也比较淡,很受孩子喜欢。
粥类除了大米粥外还有百合粥、荷叶粥、南瓜粥、小米粥等都是好吃又营养的。
另外,可根据孩子的感受来适当加餐,加餐要选择易消化食物,比如酸奶、豆粥、燕麦粥、小片的面包以及水果。量不要太多,没有饥饿感即可。如果晚餐后加餐最好离睡觉1小时以上,不要食用含水量太大的食物。
如果孩子食欲正常胃口不错的话,提倡从日常饮食中获取均衡的营养。盲目地给孩子吃营养补充剂反而会让他们心生吃了营养补充剂就可以不用好好地吃饭的想法。
如果孩子正处在疾病期,比如感冒或其他疾病影响了正常进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营养剂,根据孩子的情况可以给他们加多种营养素或者是乳清蛋白粉等,以便满足孩子在宏观营养素以及微观营养素方面的需求。
提醒家长不要自己随便购买补充营养素,建议去医院的营养科门诊就诊,评估好孩子的营养状况后再选择会比较好。
愿每个孩子好好吃饭、健康成长
♥
文章综合自 | 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健康天津等
责任编辑 | 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阅读原文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