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错过每一个故事,大家记得将谷雨实验室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第一时间与你相遇!
这是《附近》栏目的第16篇。我们跟随人类学学者钟淑如逛了逛菜市场。菜市场对我们每个人,既可谓熟悉又可谓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谁没有逛过菜市场?里面人声鼎沸,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蔬菜瓜果、猪羊牛鸡,既是各种颜色也是各种气味充斥鼻尖,这样一个日常与生猛并存之所,只要去过一次,便很难忘怀。说它陌生,是因为在当下,在大型连锁超市、团购app、送货上门的夹击之下,以方便之名,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可以脱离那里。我们还需要多久去一次菜市场?过去大概是以天为单位,一天、两天、三天,而现在其实可以以年为单位,一年、两年、三年。菜市场会最终消亡吗?就像这个时代许多已经又或者即将消亡的事物一样。
对此,人类学学者钟淑如和本文作者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们相信菜市场会一直存在。抛开商业又或者经济的理由,有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需要感受嘈杂,感受拥挤,不是在模式化的网络上模式化的购物,而是面对面,去感受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在三年疫情之后,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像“菜市场”这样的地方,也将治愈我们,让我们得以确认生活如常的意义。让我们得以期许,即使世界再千人一面,也能有千姿百态的生活。
作者 | 崔頔
编辑 张瑞
出品 | 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去逛菜市场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人类学学者钟淑如带我去逛菜市场——珠海市朝阳市场那里是珠海最大的海鲜市场
在这个没有任何限制的春天,我急需感受热闹、生机,来确认如常生活的恢复。
刚进菜市场,一股咸湿的味道扑面而来,地面是潮湿的,哗啦啦的水声是海鲜市场的背景音。海鲜区是咸湿的味道,肉区是羊肉的腥膻味,路过一个摊点卖辣鸭肝,钟淑如说味道“像狗没有洗澡一样”。
大爷大妈们在抢鱼 ©崔頔
一批鱼刚从渔船上拉到摊点,就已经被大爷大妈瞄准。他们拿着小盆,直接上手,从鱼筐里抓一把出来,相当干练地自己挑鱼,又麻利地将挑好的鱼放进塑料袋,只等摊主最后过来称重。
这种鱼小小的、全身通红光滑,看上去有点可怕又有点可爱,我们挤过去问:“这是什么鱼?”
“奶鱼,他们渔船刚刚送到,还很新鲜的。”一个正在抢鱼的大爷对我们说。
大爷抢到的新鲜的奶鱼 ©崔頔
钟淑如是“逛菜市场”的行家,她是一位人类学学者,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2016年,她开始做菜市场的研究,写博士论文时,用14个月的时间逛了海南全省17个市县的菜市场。之后又去全国各地的菜市场调研。
在菜市场,钟淑如完全游刃有余。我问她怎么辨别海鲜是批发进货,还是自己打鱼?她指给我看一位正在称鱼的女性,她戴着斗笠,穿着紧身长袖,身上的衣服包裹得很严实,斜挎包上还裹了一层红色的塑料袋。她告诉我,这是在码头上工作的典型装扮。他们大概率有小船,自己打鱼。
一天过半,看到菜市场外的鱼摊还在,她判断“今天生意不好”;路过在卖海鱼的摊位,她告诉我,这些鱼不是捕捞的,而是垂钓上来的。我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她就从鱼的嘴里扯出细细的鱼线。
作为一个“社恐”,我很少去菜市场,我害怕和别人讨价还价,担心吃亏,所以更偏爱超市里的明码标价。
我问钟淑如有没有被骗过?她说,就在前几天,她想买应季石榴,本来8块钱一斤,她花了15块。经常去一个摊位买鱼,摊主也会给她发臭的鱼。
“菜市场就像它味道一样复杂。”钟淑如说,“这就是人性,business is business.”
我几乎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有许多问题需要钟淑如解答。
她想带我找一种应季石榴——胭脂红。她强调,这种水果只有当地有。我很好奇,问为什么?
她说:“它特别软,不好运输,而且它的味道比较奇怪,不是所有人能接受,所以只能小范围传播。”
在一个水果摊上,我看到香蕉通过上面的铁丝垂挂下来。问:“为什么香蕉要这样挂着?”
“这样香蕉会觉得自己还在树上,就会保持新鲜。” 钟淑如回答得很认真。
“真的吗?”
“假的。”
挂起来的香蕉 ©钟淑如
去菜市场打工
美国读博时,钟淑如发现美国没有菜市场。每周她只能去超市填满公寓的冰箱。读博快毕业时,导师问她,博士论文准备做什么,她说,想研究中国的菜市场。
1970年代美国经历了“零售革命”,传统的菜市场逐渐消失。上世纪90年代,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进入中国时,很多专家学者预言,中国会复制这样“零售集聚化”的路径,近两年来,电商买菜平台曾经发起“团购大战”,和社区的生鲜店一起冲击着菜市场,但国内的菜市场依然没有就此消失。截至2021年,上海有800多个菜市场,广州有584个,南京有360个。而在更广大的城乡之间,菜市场更是多如繁星。钟淑如很好奇,为什么经济效率不高,流通量小且不稳定的菜市场,在中国依然繁荣?
2016年,她来到海南三亚,琢磨来琢磨去,决定去菜市场“打工”,进入到一种更嘈杂也更鲜活的肌理之中。
还做不了切鱼这样的“高级活”,她就在鱼摊吆喝收钱,顾客要了鱼,她负责把大块鱼肉抹上海盐打包。在一个摊位待久了,就去其他摊位,她卖过马鲛鱼、卖过蔬菜,也拿火枪烧过猪毛。她还和摊贩们去供货的餐厅收欠款;凌晨两三点,陪鱼贩们去码头拿货,渔船还没靠岸,一伙人就在码头吃烧烤。
在工作之外,她和一些摊贩成了朋友。猪肉摊的摊主标叔喜欢请钟淑如吃早餐,他生意只做上午半天,下午去一个叫做老爸茶馆的地方喝茶。这是海南中年男人的一个聚集地,他们坐在这里点一壶茶,吃花生瓜子,聊天打牌,钻研地下六合彩。
对他们来说,钟淑如的研究太过深奥。他们更多是把钟淑如当作一个有学识的朋友。偶尔会找钟淑如干一些买菜之外的事情。比如辅导孩子作业、帮忙看短信。
随着对菜市场的日益熟悉,钟淑如逐渐认识到这种略显杂乱的生态不可替代之处。无论是批发、捕捞、还是自家养殖,每一个商贩都可以在菜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菜市场对接了城市周边的小农户,为各种各样的产品提供了流通空间,而顾客们在更多的选择中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他们想要的味道。
在珠海的菜市场,我们路过一排卖海鲜的摊点。一位阿姨正在埋头拿刀处理“针鱼”,这种鱼全身细长闪亮,嘴巴长长的,像针一样,是珠海的应季海产。一位大哥正蹲在一旁,等着拿鱼。他是这个摊位的常客,得意地给我们展示他花10块钱就买到的一整袋小螃蟹,拎回去用香葱炒一炒,和兄弟边喝酒边吃,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一位摊贩正在处理针鱼 ©崔頔
钟淑如告诉我,这些摊贩卖的总是当季最新鲜的海鲜,他们平时自己出海捕鱼,再运到菜市场卖。生意好的话,一个上午就能卖完。这些海鲜不名贵,却是当地人爱吃的。这些多样丰富的当地食材,你很难在其他渠道上找到。因为它们产量不稳定,也很难标准化和保鲜,无法进入超市,而菜市场这种非正规的渠道就为这些提供了一席之地。
菜市场不仅仅卖菜,一路逛下来,我们路过五金店、器具店、卖节庆用品的店、甚至还有金鱼观赏店。在钟淑如逛菜市场的经验里,也见过五花八门的服务,有缝纫的、修鞋的,也有补牙的,修甲的。菜市场以细致入微的方式嵌入本地的生活,如果没有菜市场,这些集聚起来的,嘈杂而丰富的生活就会渐渐地消失掉,再也无法找回。
在广东,菜市场旁常有花店,钟淑如喜欢逛完菜市场顺便去买点小雏菊和雪柳,珠海靠海,许多人有钓鱼的习惯,渔具店也常常开在这里。在海南的菜市场周边,有许多茶摊,许多摊贩忙了一个上午,喜欢去那里喝茶。
作为一个生活集聚的中心。菜市场也在不经意间,展示着当地人的喜好、习惯、性格和生活细节,钟淑如说,“去一个地方只有逛了市场,才能理解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
昆明篆新市场的野菜摊 ©钟淑如
离开海南之后,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她又陆续逛了全国的菜市场。
她列举在不同地区菜市场的差异,北方人卖菜,会在牌子上写“开锅必烂”,这块牌子如果放到南方,肯定没人买;在广东,排骨和肉是剔开来卖的,而去内陆的菜市场买菜,排骨总是连着肉。江浙地区爱吃糕团,是个“糯唧唧”的地方;上海人爱吃熟食,市场周围开了好多熟食店;如果你去在山东,就会体会到水果的丰盛,山东是全国主要的水果产区之一,每一个水果上都会标明产地,莱阳的梨,肥城的桃子。山东人知道哪一个产地的东西是最好的。
没有一模一样的菜市场。”这是钟淑如的结论
菜市场之交
拥挤在菜市场的除了食材还有人
在三亚,钟淑如遇到许多从东北来的候鸟老人,逛菜市场是这些候鸟老人们最重要的休闲活动。有老人告诉她,每次看到那种五光十色的食物,就会感到生机勃勃。
卖菜的与买菜的,每天的见面既可能是一场讨价还价的交锋,也可能在日复一日间,沉淀出默契和信任。有一个顾客告诉钟淑如,他去一个固定摊位买了十多年的菜,也不问价钱,因为知道摊主不会要高价。有一次,他想买点茄子,摊主直接告诉他,这个茄子是我三天前进的,已经不大新鲜了——相反的情况当然也可能出现,但即使点头之交,也会希望发展一种长期、有人情味的关系。
在苏州,一位卖茨菇的摊主一直记得一位老人,老人以前住得近,经常会来买茨菇,后来老人搬家,来这里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他还愿意花时间跑来。摊主原本周末只做半天生意,为了照顾远道而来的顾客,他把生意延长到一整天。每次见到那位老人,都会额外给他便宜点。
在上海的一个菜市场,安徽人赵哥在那里卖了二十多年鱼。他的顾客80%以上都是老人——大部分居住在没有电梯的筒子楼里。他们身体日渐虚弱,不再能下楼买菜,就自己或者让子女用手机下单。由赵哥为他们送货上门。疫情期间,许多老人抢不到菜,赵哥就找了一辆小面包车,到郊区找蔬菜,拉回来为老人们免费配送,没有加价。
前阵子赵哥腰伤,送货经常要扶着腰。那段时间,他家里多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膏药,后来得知,老人们得知他腰痛,把子女们买的膏药转赠给赵哥。
刚送货回到摊位上的赵哥 ©钟淑如
这些因菜市场建立的交流和联结,有时会显得异常稳固。只要你深入其间,里面的悲欢都会向你展开。陌生人从点头之交,变成熟人,再变成朋友。钟淑如自己也曾经体验过。
在海南,一个卖虾的女人常常向钟淑如诉苦。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快乐,有两个孩子,但丈夫生性懒散,脾气暴躁,不愿帮一点忙。她在摊位上利落干练,唯有和钟淑如说起时,眼睛红红的。
一天,她找到钟淑如,希望她能帮自己写一份离婚协议书。钟淑如没有经验,就从网上找了些蓝本,草草写就了一份。但离婚最终没有成功,丈夫不同意,父母也劝她忍住,理由是离婚之后难再嫁。
但“为自己而活”的念头不会轻易消失。两三年后,她再次找到钟淑如,帮自己写第二份离婚协议书。钟淑如又帮她写了一份。
这一次她成功了,拿到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钟淑如偶尔看到她的朋友圈,发现她生活得很好,离开了菜市场,她独立在做自己的小生意,抚养两个孩子。
好吃的馆子都在菜市场附近
菜市场在这些地方的小餐饮之中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她告诉我,许多餐馆的进货渠道不在超市,而在菜市场,因为超市的选择太有限了。最近她去云南,找到许多特殊的食材,比如金雀花、海菜花、蚂蚁蛋……此刻,云南正是一个吃花的季节,当地的餐厅也依赖着菜市场的供应。这些食材离开了云南菜市场,几乎难以寻觅。在海南,菜市场旁往往会有许多海鲜加工的小餐馆,顾客在菜市场买到海鲜后,可以拎到周边的餐厅加工,没一会儿,就能吃到自己挑选的海鲜。
云南餐馆菜单 ©钟淑如
这个季节恰好是吃海鲜的好时候。南方的夏天,南海有三个半月的封海期。大渔船不能出海捕鱼,市面上的海鲜种类会迅速降低。而现在,海鲜还很丰富,珠海靠海,可选择的海鲜就像被海浪扑打到沙滩的贝壳一样多。
一起逛菜市场时,除了介绍不同海鲜蔬菜的种类,钟淑如在最后都会告诉我该怎么吃。比如细小的针鱼用盐简单处理一下就行,在日料里可以用来做刺身,很甜。奶色的豆腐鱼最好用盐焗,炸过之后外脆里嫩,吃起来像豆腐一样。广东的牛皮菜,把它跟芋泥一起煮,会特别好吃。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和菜市场的摊主和小餐馆的老板聊一聊,就会打开新世界大门,学到各种食材的做法。
海南的冬天是海鲜最肥美的时候,比目鱼大量上市时,卖鱼的鱼贩就告诉钟淑如,拎着比目鱼回去打汤就好了,加点芹菜,加点豆腐,做成鱼汤会就很鲜。他们奉行的准则是:当地当季最新鲜的食材就是最好吃的,而最好的食材不需要复杂加工。
她在云南吃馆子,发现很多店没有菜单,想吃什么,就去门口的冰柜里看看。那里陈列了今天供应的所有食材,大部分来自于当地的菜市场。想吃笋,老板就会告诉你,新鲜的笋可以炒牛肉,也可以清炒。想吃蕨菜,推荐的做法是和辣椒番茄一起炒。有一些小餐馆还有秘密配方,比如在她家附近的一家小餐馆,老板会自己制作虾酱,做肉饼时放一些就很香,钟淑如对那个味道念念不忘。
看菜点菜的云南佤族菜馆 ©钟淑如
钟淑如带我来的这家店就在街边,二百米外就是我们去的朝阳市场。这家店并不起眼,看上去像一个普通的大排档,我以为只是本地人知道的地道馆子,没想到却是大众点评热门餐厅,高峰期常常需要排队。这里的生蚝肥嫩鲜甜,绝大多数人冲着生蚝而来。
菜都上来了,汤底沸腾了,我们将菜一一下锅。
钟淑如带我去菜市场附近的馆子吃饭 ©崔頔
首先是一盘文昌鸡,钟淑如强调,这家鸡肉很正宗,是“有鸡味的鸡”,肉质紧实。鸡块滚两圈之后,就可以喝汤。之后是生蚝,生蚝只要烫十几秒,烫掉最外一层就可以,这样会保留一丝甜味,咬开,里面滑溜溜的,可以尝到淡淡的海水味。之后是鲍鱼,为了它更好吸汤汁,鲍鱼上都切了花刀,淡黄色的鲍鱼在汤里翻滚了几圈,变成金黄色,咬起来很脆。最后是猪腰,切成薄片,烫片刻功夫,就可以捞上来,又鲜又嫩。
有了这一份食物的确认我才真正感受到我正生活在此时此刻和此地不远处的菜市场依然热闹蔬菜海鲜永远新鲜生活也是。 
来源:腾讯新闻)
赵哥为化名。
为了不错过每一个故事,大家记得将谷雨实验室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第一时间与你相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