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篇文章“教授朋友:论价值,我这“废人”可不比你差”,有读者给我留言说:
“自从您4月辞职以来,一个月了还在跟前单位前同事纠结,说明你根本没有放下,给我的感觉是你需要他人的认可,当然或许是我的错觉。真正的放下,是按原定的计划走自己该走的路,异样的声音可以入耳,但不会入心,愿早日得到解脱!”
于是,我决定做如下解答。注意,我用“解答”而不用“驳斥”这个词。
昨天写同事的那篇文章用了“驳斥”这个词,感觉太重了,不大妥当。毕竟,他是一个好心人。

第一,放下哪有那么容易?

我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上研究生,读到博士,才从下岗工人变成大学教师,人到中年了,我却放弃这份稳定的体面的编制内工作。
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过于重大的人生决定,以至于我之前整整犹豫了两年多。也正因为这个决定十分重大,我仍然告别体制,才更加凸显我的勇敢和个性。
这种人生大事,你作为旁观者,不觉得有什么。若作为当事人,你就不会轻言“放下”了。

放下,哪有那么容易啊!你说得实在是太过轻巧了。
第二,谁不渴望他人的认可呢?
只要是个人,活在现实中,都渴望他人的认可。

坚强勇敢者敢于承认“我需要别人的认可”,并且不在乎别人对此的嘲笑。比此更加宝贵的品质是,他们固然渴望别人的认可,却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给予认可。
你大可嘲笑我“你太需要别人认可”,我却仍然告诉所有人“我非常渴望别人的认可”。这才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懦弱者从来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渴望他人的认可,他们平时假装对什么都十分冷漠,对什么都毫不在乎,其实,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过于脆弱,承受不了别人的嘲笑。自杀的,大都是这种人,因为他们不敢直面和表达内心的情感需求。
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一度穷得喝不上酒。但是,他绝不假装自己根本不喜欢喝酒,而是明确告诉大家,他非常想喝酒,却穷得没钱卖酒。
怎么办呢?随遇而安的苏东坡,很快就学会了用一种水果调制低度酒,用它苦中作乐。
真正的豁达,不是掩饰内心的情感,而是直面内心的情感,而中国人往往把“掩饰情感”当作“放下”,把“表达情感”当作“没有放下”、“格局不大”难怪那些只会用嘴巴假装格局大的“格局婊”遍地都是。
第三,我为什么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不行吗?
人活到五十岁这个关键时期的告别体制的裸辞,可以说,将极大的影响我的后半生。这个影响是持续的,如影随形的。
举个例子,昨天,在西安,路过几所高校,瞬间我又想起了自己担任大学教师的那八年半难忘的时光......内心五味杂陈。
自驾路上,很多突然看到的无法预测的场景,都会猛然触发曾经的记忆,并分泌出苦乐不均的丝丝情感。
尽管辞职之后,未来的生活是好是坏,这个不好说,毕竟,人生永远无法预测,但是,这个告别体制辞去教职的影响,是永远都抹不去的。
有时候,它会给我带来自由飞行的快乐。有时候,它会给我带来失去防护的孤独。
从古到今,人类所有被意外撩起的情感波澜,都是写作源源不断的宝贵题材。
苏东坡在被不断贬谪的仕途上,一路触景伤情,在寄情山水中感慨身世,在回望历史中叩问现实,所以,才能写出那么多美丽动人、流传至今的诗词。
在我看来,苏东坡非常豁达,但是,他也始终没有放下。或许,真正的放下,绝非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过,绝非从此不表露出对过往人事的任何追怀和介怀,而是勇敢地袒露内心那些被意外触发的情感微澜,并大胆地用文字呈现出来。
在此后的余生中,在国内自驾的路途中,在周游世界的孤旅中,我的内心所有被瞬间触发的往事记忆,所有被意外吹皱的情感微澜,都将在我笔下得到细腻的呈现。

我不想为了假装格局大,假装豁达,而回避这些人类共通的真实情感。否则,大家阅读我的文章,必将味如爵蜡:不是今天去了哪里,引用一段历史典故。就是明天又去了哪里,再引用一段历史典故。
那不是写作,那不是文学,那是流水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