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我分享了成人书单第一期👉那些让我相逢恨晚的好书,少看一本都遗憾
阅读量不算高,但收到了很多读者的表白,并且遇到了很多同频的朋友~谢谢大家,每一条留言我都认真看过了:
这里还要说句谢谢你们呢,给我动力和压力,让我持续把这个系列更新下去。
不瞒大家说 ,之前我看书还挺拖拉的,经常书看几页就放下了,一会跑去看看网页,一会刷刷淘宝,当然也可能是随时被娃拖走。一本书要看很久!
自从开启了成人书单 ,明显感觉自己看书要快很多、自律很多了
其实工作、带娃之余,看书一直是能让我找到心灵平静的方式。
看崔娃的自传《天生有罪》,我对这一段关于读书的表达印象深刻:
倒买倒卖之于工作,就像上网之于读书。
如果你把你一年在网上读到的文字加起来,社交媒体推送、网页列表,那你读的文字量都约等于一吨书了。
但事实上是,这一年里你一本书都没有读。
当我回头想想,倒买倒卖就是那样。你投入了无限的精力进去,获得了最少的收获,就好像每天在转轮里跑步的仓鼠。
如果我把同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早就MBA毕业了。
但事实却是,我只是专攻了倒买倒卖,没有哪个大学可以给我颁发个倒买倒卖学位证。
这就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读书的原因,请别浪费自己最珍贵的资源——时间。
生活的忙碌制造心灵的空虚,而读书能让我们与世界重新链接,丰盈自己的内心。不仅要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也要读起来啊!
所以趁热打铁,我小跑着来分享第二期书单啦。
想推荐的书不多,但它们都是曾疗愈我、带给我深深启发的书。
题材依然很杂,内容有干货有传记、短篇小说、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工具书,以及希腊传说,共4本。

其中《少年抑郁症》是小助手和编辑小伙伴强推的,值得父母一读。
同样,再次表扬“微信读书”app,建议大家可先去看电子版,如果喜欢,再入手实体书。
祝大家阅读愉快~
01
天生有罪:
特雷弗·诺亚的变色人生
豆瓣评分:9.1分
豆瓣top250图书之一。一本让我笑中带泪,同时感叹爱与信仰能战胜一切的书,非常好读,充满力量。
这本书形式上是南非脱口秀主持人,特雷弗·诺亚(崔娃)的自传,同时也称得上是一本超酷的育儿书,以及一本讲南非种族隔离制的历史书。
崔娃把坎坷的出身,沉重的社会矛盾,魔幻的童年际遇,写成了一页页爆笑的段子。这么嘴贫、怼天怼地的文风,谁能不喜欢啊😂?
他与众不同的童年,造就了他笑对人生的底色。作为一个黑人和白人生下的“混血”,他的出生是不被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允许的,所以他天生有罪。
如果他被警察发现,不仅崔娃的父母将面临五年有期徒刑的惩罚,他本人甚至会直接被送到孤儿院。
在贫民窟长大,躲躲藏藏地度过童年期,九岁被妈妈从飞驰的车上扔出来,亲爸长期缺位,因为肤色经常被同学霸凌,被退学、靠卖盗版碟维生……
在如此匮乏与禁锢的环境下,崔娃却健全地长大了,并且笑嘻嘻地在美国文化类节目中,达到了自己的事业高峰,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不可思议。
除了他自身的天赋与努力,背后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一位相当了不起的母亲。
崔娃的妈妈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在她的眼中,没有黑人不能干的事。
她不愿意做家庭主妇,非常反叛地去学打字(黑人女性学打字,就和盲人去学开车一样离谱),最后成了一位跨国公司的秘书。黑人不能住白人社区,但即使要伪装成妓女,在公共厕所过夜,她也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藐视种族隔离制和白人生下孩子,像一只优雅的黑猫,狡黠地在城市的灰色地带跑酷,却片叶不沾身。
她更是一位育儿理念超前的母亲,和儿子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共同对抗整个世界。
她给崔娃取名特雷弗,这名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别被命运束缚,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
她给予孩子自由生活的能力,让英文成为崔娃的母语,解放他的思想,陪他读书,让他的童年满是书籍,给他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
当外人问她为何要带自己的孩子去冰场,汽车影院,郊游野餐,为什么要让一个黑人小孩做白人的事时,她回答:
哪怕他一辈子都离不开贫民窟,他也能知道,贫民窟不是整个世界。
哪怕我只能让他明白这个道理,那也够了。
但这些都不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
崔娃妈妈最特别的品质,是永远乐观,笑容明媚。身为虔诚基督教徒的她,把一切苦难当做上帝的考验。
她会在刚经历了生死时速的“跳车”后,浑身沾满血污和土渍,和崔娃站在路边放声大笑。
在被前夫用枪爆头,满脸是血地躺在医院时,她居然比谁都平静。她告诉崔娃别哭,要看到好的一面,因为“从现在开始,你就成了家里最好看的人啦”。
这真是美得像电影一样的台词啊~
崔娃的妈妈,让他拥有了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尽管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或许我们可以选择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对吗?
生不由己,但人生可以,感谢小崔的动人记录。

02
《少年抑郁症》
豆瓣评分:9.1分
这本书我是小助理强烈推荐给我的,她说每次觉得抚养孩子遇到困难,想想看过的这本书,就感觉会放下很多。

好几次我都觉得太过压抑,不想再看下去,但又觉得一定要好好读完他们的故事。
一本让人心疼的纪实文学,会给到父母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
这是17个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真实自述。
读这本书,你能够以第一视角了解糟糕的家庭教育模式,会怎样毁掉一颗脆弱的心,让人裹上带刺的外壳;
以及,我们也很需要了解抑郁症本身,看看心灵感冒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帮助他们逃离深渊。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
——阿德勒
我们的很多孩子,真的不快乐,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
家庭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天下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我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我们会无意识地对他们说糟糕的话,做糟糕的事。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看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基本上就能猜到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了。
有个患中度抑郁的孩子,父母经常口无遮拦地吵架,所以她从小就是家庭的调和剂,既要讨好爸,也要讨好妈。
她会在家里放声大笑,只是想让家里快乐一点,“毕竟,我哭的时候也不想让你们看到。”
而在经历心理治疗中父母谈话的环节后,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偏执型人格。这个小姑娘最后说,“原来他和我一样都是受害者,我的内心更是多了一份怜悯。”
这个“懂事”的乖孩子,看得让人太心疼。
并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立体环绕式”的。
有“病例”、有孩子们的自述,并且也有父母视角的重述,还有“医生说”
,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犯罪现场”。

最后想说,虽然整体情绪偏压抑,但书中的案例也是充满希望的。
这些不幸的孩子,也幸运地遇到了一些温柔的朋友,很多父母也用力地改变自己,给予孩子最大的情感支持。
在父母消灭“病耻感”的时刻,这些孩子的心病,其实才真正迎来了第一次希望。
如果家庭创伤是无法避免的,那就尽可能把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去发现孩子每一个“求救的信号”。
别再问孩子怎么了,而是,我们怎么了。
03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评分:8.4分
在读《天生有罪》,感叹崔娃的妈妈好酷之余,我不时地会想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为自己的所有决定负责,即使拥有不幸的经历,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这位独立女性完全是阿德勒理论的实践者啊!
《被讨厌的勇气》是本很有名的畅销书了,出圈过很多次,我觉得可以看做是进阶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是一本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
这本书是阿德勒心理学学派的,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大家可能读过他写的经典理论书,《儿童教育心理学》。
阿德勒的人生故事很励志,小时候得了佝偻病,又矮又丑,成绩还倒数,而后来通过心理学逆袭,摆脱了自卑。
但这本书并不是阿德勒写的,而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
它的写法很有趣,不是一板一眼地交代心理学理论,全书是由一段段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组成,哲人负责阐述阿德勒的核心观点,而做图书馆管理员的自卑青年,其实也就代表了我们,与智者争辩具体的人生议题。
所以没那么难读,也没那么好读,不过启发性超强,它让我意识到我的很多惯性思维,是需要打破的。
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困顿的过去(我是谁),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从哪里来)、模糊的未来(我将到哪里去)
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试图让我们解开这些心灵桎梏,获得改变的勇气。
所以这本书需要精读,有很多反常识的,值得思考的观点,这里想分享其中的两个:
#1
📍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此时此刻,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你之所以身处“不幸”,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和获得幸福的勇气。
听上去很离谱吧,像一碗鸡汤?但不妨换一种叙事方式,浅听下阿德勒的“目的论”,可能这会成为,我们能否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拥有更多潜能的转折呢。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常年闭门不出的人,一出门就心悸不已、手脚发抖,你会觉得这是为什么?
可能他过去经历过什么心理创伤,有一些不好的回忆吧。
这就是决定论,人的现在由过去所决定。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深陷其中——
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完全相反:
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此时此刻,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不出门是目的,他为了不出门,制造出了不安或恐惧的情绪。闭门不出是“有好处”的,只要不出门,他就可以享受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不承担任何社会压力了。
再换个对象,你是不是常常为无法迈出第一步,找各种借口?

比如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读书一小时/考XX证书/减10斤的目标,却总是以工作太忙、带娃太累、不可能做到为借口,几乎没实施过。
但真的一点时间也没有吗?实际上,我只是编出了各种“不能做的理由”,制造出一种不是我做不到,只是我不想做的假象。
阿德勒认为,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出于某种“利己”的目的。
在这种状态下,找借口就是利己的,因为推卸责任之后,我就可以不用承担“努力后却失败了”时,被别人评判的风险,是更加保险的决定。
因此我选择不改变,宁愿选择“不变”带来的遗憾与焦虑,也不愿承受“改变”带来的不安。
进一步说,我现在的“不幸”,其实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
这是个毒药一般的道理。正是自己作茧自缚,把人生变得复杂,才没法让自己获得幸福。
而解药也在我们手中,那就是掌握主动权倘若我们不为自己而活,那谁又会为我们而活呢?
📍 把自己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课题对象的方法很简单,是谁的课题,最终就要由谁承担最终的结果(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2
其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亲子关系这段:
即使孩子完全不学习,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所以要放任不管吗?
不是。而是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需要为自己负责。父母应该去协助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
在他想学习的时候,即时、全力地给予帮助,但不妄加干涉。告诉孩子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在。
就像一句谚语说的,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强迫他“改变”,以后会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
然而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把孩子的课题看成了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
而当意识到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大部分自我。(这点狠狠戳中我的痛点)
我们能做到的,应该是平时努力建立和孩子之间,可靠的信赖关系,让他们在需要帮助时,能够想起父母是坚强的后盾,而不是躲得远远的。
又比如信任,信任这一行为同样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亲密关系,即使对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够信任和爱吗?
我想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的本质,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
当然, 这本书并不是所有的关键我都认同,建议大家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并去进行思考。
道理都明白,就是很难做到。
但也许我们可以做出一小步的改变: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我和你们一起,去试试吧。
04
众神的战争:
希腊神话与西方艺术
豆瓣评分:8.7分
插播一本有意思的神话书,读起来很轻松。
它能让你了解古希腊神话的二战,特洛伊战争始末的全景。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江逐浪,她在校内也开设了同名课程。
为什么我们要追寻希腊神话?我很喜欢江老师的这段解答:
正如电影《指环王》开篇所说:时间久了,历史成为传说,传说成为童话。
我是最近每晚睡前津津有味地看一点,软件提醒我总共只花了不到3小时吧。每章讲一个神话人物,按时间线把特洛伊之战讲得很清楚,故事精彩,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全书没废话,还有很多引经据典的调侃,并且很有深度。边读边感叹,江老师真是一个博学又有趣的人啊。
比如在讲到不和女神把写着“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丢在宴席中时,提到了咱们中国“二桃杀三士”的典故,道理是一样👇
帕里斯在选“最美女神”时,他最终放弃了权利和荣誉,选择了爱情,因为审美是超功利的👇
并且书里还有近百幅西方艺术经典画作做配图,用名画讲故事,能让我津津有味去了解。
让我们从特洛伊的故事中看到人性的闪光,唱响英雄的哀歌。
欢迎你在留言区
分享你喜欢看的书
封面插画:Robert Panitzsch
点击 阅读原文加入好书福利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