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如今还活着的文化之一,方言从来不像美食那样,总能占据流量的头排交椅。

似乎在动辄“全网狂欢”的今天,唯有统一的表述才是爆火的根基,在那些流行梗、音乐热榜里,你很难见到方言的功绩。
一些网络创作者,偶尔也会使用方言来制作内容,但一定会得到这样的评论:“你说方言的时候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它更像一个个体的B面,某种私人的烙印,明明随时可以展现,却又没太多机会示人。
为此,三联生活实验室随机访问了一些朋友,他们有的千里求学,有的暂时在都市漂泊奋斗,突然被要求用方言来表达自己,第一反应差不多都是“我真的不会说/忘记怎么说了/一下子说不出来。
“出门都说普通话,谁说家乡话呢?”
在更大的城市,他们学会了很多话:大厂的“黑话”、商务群里的“客套话”、吞音吃字的“本地话”、拒绝推销时的“委婉话”,但唯一真实,且属于他们自己的,只有家乡话。
一套套的“普通话”总能让你走得更远,但谁都清楚的是,方言才是你来路、你的标识,未来可能有很多种,但你要一直记得那个出发的点。
“如果不是在家里的那个环境的话,基本上方言就不会说了。”
“工作中害怕被投诉,就尽量说普通话。”
“学校不是一直要求说普通话吗?从小就让孩子讲普通话。”
采访中,我们收获了这样一些答案,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下了自己的方言。
在一个时期内,城市化加剧,人口大量迁移,方言成了一个短小的、没有效益的标签,每次被人提起,都是出现在地域笑话里:
当小品里需要表现一个角色来自乡下,就要安排他讲方言;
当有人在城里做了什么坏事,人们首先要关注他的口音;
当一个人讲不好能融入周围环境的“语言”,就成了生活的障碍之一,甚至连去菜场买菜都要比别人贵上几块。
但方言从来都是去中心化的生命体,它只能止于某个个体,却不会消失
今天的人们逐渐意识到,方言从来都不是包袱,而是一种活色生香的财富——可以暂时不用,但决不能丢掉,那里面记录着每个人故乡变迁、性格成长的关键信息。
方言,不仅是流淌是乡愁,当代生活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
因为有了方言,大街上操着同款口音的情侣和朋友,他们在哪都会有家的感觉;
因为有了方言,骗子们打电话冒充家人和同事的时候,会被你立刻识破,很难得手;
因为有了方言,你的心事和秘密得以有了更精准的表达,总有些词,是普通话里找不到的——
据《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100多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有29种文字,包括汉字和28种现行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汉语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等方言。
我们想说的是,正是如此多的表达方式,构成了纷繁的语言和文字体系。传播自己的方言,也是传承自己的文化。
有口音,不丢人。正是另一种程度上,文化自信的开始。
5月18日三联生活实验室 将陆续上线方言故事系列纪录片听口音,你是这的人吧,摄制组纵贯祖国南北,历时半年,深入不同人物的方言世界和情感内核,以期和您分享他们的故事。
敬请关注⬇️
在  
  和  
  搜索“三联生活实验室”,即可观看正片。
还能参与一切和方言有关的有趣讨论。
【今日话题】
你还会说方言吗?
文章作者 ✎ 韦老板
图源 ✎三联生活实验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