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滤镜社交」的火热够持久吗?算了吧,下一个

BeReal在认领过去年力压TikTok成为美国最火应用的高光头衔之后,正一路走衰。
看看它短暂又辉煌的过去:
在2022年,仅用在短短的七个月时间里,BeReal的用户就从100万跃升至2000万。BeReal快速占领年轻人市场主打的社交核心是它作为“反Instagram”的定位,以真实性去滤镜为亮点,让我们得以一窥我们朋友圈的“真实且平凡”的生活。
2022年的4月至5月,BeReal打败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成为全美AppStore下载次数最高的社交APP,凭借这样的成绩,它被多家媒体称呼它为“Z世代社交新宠”。
但很快,“真实”的社交后劲儿不足,从2022年10月到今年4月,活跃用户开始骤减到600万,App Store的排名也从最辉煌时候的第一名跌落到了如今的150名开外。
图源:Bloomberg
随着年轻用户的流失,BeReal的预期消亡也日渐明显。这迫使我们在思考:新型社交应用程序到底可以有多“真实”,或者说,我们到底需要它多“真实”?我们是否真的想要它营造的这种接近生活本质的真实性。
想想我们当年微信朋友圈刚刚流行的时候,人们以为拥有了“小圈子”般的网络社交安全感。多少人为了发个有趣的朋友圈,花几个小时拍照、P图、思考有趣又有深度的话,让朋友们看到自己有趣的那一面;慢慢地,给领导和长辈点赞成了社交礼仪,哥们和闺蜜间在图片论评区聊天成了在共同朋友见证下的客套,当“仅三天可见”功能上线后,部分人找到了间接拒绝的出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朋友圈发工作链接、小视频,也有更多人放弃了分享,页面上只剩下一条横线。
有的Z世代们觉得,自己对于分享生活的兴趣远没有Y世代的人浓厚 —— 既没热情发布动态,也没兴趣检阅他人的生活;也有人觉得,过去的很多分享自己都不愿意回顾,自然也不希望很多“社死时刻”被太多人记住、网络社交上需要一个时间保鲜期,大家都"仅三天可见"了,既可以保护自己隐私,也不至于太过好奇别人的生活而尴尬。
在麦肯中国发布的Z世代相关报告中也显示:如今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真实,72%的人认为:比起消费和网络社交,个人能在某个领域的深刻见解和取得相应成果更能代表自己。
怎么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以及寻找更好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一直是很多人在积极探索的道路。这也意味着:网络社交"真实感"本身的稀缺,如何能让年轻人们愿意驻足停留,并肯定其价值在其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很多创新应用公司们一直孜孜不倦求新求变的动力源泉。
只能使用手机原相机,且同时开启前置和后置摄像头; 拍照时间随机,限时2分钟内上传,每天拍一次; 没有点赞和关注,只能通过发布即时照片的方式与人互动; 点击朋友页面可以看到照片拍摄了多少次,但只有当天的动态,不显示过去的记录; 用户分享的记录会生成一个合集; 这里不需要构思文案和精心构图,这里大家都很随心所欲,躺平摆烂。
BeReal is now in freefall. Why are new social media apps doomed to fail? (The Guardian) How “real” is BeReal, really? (Washtenaw Voice)
别忘了点关注,不迷路啊。
👇👇👇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