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人口负增长时代,谁在逆势增长?
01
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些还能继续保持人口增长的地区,无疑更显可贵。
近期,2022年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数据陆续揭晓。根据已经公布的信息,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长状况如下: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三座一线城市,也是直辖市,人口均出现负增长。而人口增量前十强城市中,除了青岛,其余都是省会城市。
尤其是长沙、合肥、南昌,这三座近年来把“强省会”战略喊得最响的城市,全部跻身人口增量前五,也是目前公开数据中,仅有的人口增量超过10万的城市。
这样一种状况,在过去是几无先例的。
要知道,之前长沙作为湖南省会的存在感并不高。坊间甚至一度存在着“湖南真正的省会不是长沙而是深圳”的说法。现在,长沙却登上全国人口增长第一城的宝座,堪称画风突变。
同样的,作为“小透明”省会城市代表的南昌,人口增量升至全国第五位,这在过去也是很难想象的。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会城市,几乎成了“全村唯一希望”
比如,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加了18万,但湖南全省常住人口却减少了18万;合肥与南昌的人口增量也分别超过安徽或无限接近江西的总人口增量。
另外,就连石家庄这个在2021年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省会城市,在2022年也实现人口逆转,从减少3.68万变为增加1.88万。
实际上,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新疆、内蒙古、吉林等人口负增长省份,省会城市也均出现了人口逆势增长。
甚至,其中多数省会城市已成为省内唯一能够继续保持人口增长的城市
02
应该说,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算意外。排除部分地方因为口罩存在偶然性因素外,它的背后实际还是必然趋势在发挥作用。
因为在人口总体进入负增长时期后,人口分化局面势必加剧。
一方面,多数省份进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阶段,如果不拥有能够在全国范围吸纳人口的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的负增长就是必然。
截至4月13日,除宁夏、西藏外,其余29个省份均已发布2022年人口变动主要数据。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省份数量,由2021年的11个上升至19个(天津未公布出生、死亡以及自然增长率数据)。
完全可以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省份数量还将继续扩大。而要稳住人口局面,只能更依赖于省会城市。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空间基本见顶,缺乏足够产业支撑,或者说更多依赖于投资驱动的非省会城市,在发展上将陷入更大的被动。
这种局面,也只会进一步增强省会城市对省内人口的吸引力。
事实上,该趋势背后,也有政策的支持。
如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就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虽然此后,也有权威声音表示要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随即,我们也看到,不少省份都提出了打造经济副中心。
20个副中心城市GDP数据
但是,这与强省会的趋势并不矛盾。
首先要看到,相关要求的完整表述是: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说白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能力培育多个中心城市,这背后涉及经济总量、人口等多种因素,也要看副中心城市的具体情况。
像一些省份,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多中心格局,一些非省会城市拥有独特的发展资源和禀赋,这当然不应该人为制造“一市独大”。
但也要看到,一些省份其实连省会城市都没法强起来,如果强行搞副中心,很可能加剧不必要的“内耗”,变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毕竟,省会城市,在人口、政策、资源方方面面都形成了更强的聚集效应,在发展效率上本身是有优势的。
其次,近期深圳等城市的地铁计划都开始缩水,这意味着在投资“收缩”的时期,有限的资源将进一步向具备人口、产业基本面优势的中心城市集中(可参照“大收缩”时代来临,回不去了!
相应的,那些在过去就已进入下行通道的非省会(中心)城市要想逆势翻盘,难度显然大多了。而这,也必然加速人口的重新洗牌。
大概率,未来多数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只有省会城市能够维持常住人口的正增长。
03
实际上,人口负增长大势下,省会城市要实现人口增长,也不再意味着可以躺平。
要知道,2022年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量基本上都出现了腰斩。更值得警惕的是,已有省会城市进入了人口负增长通道。
2021年,哈尔滨、石家庄的常住人口就都减少了。哈尔滨甚至还因此退出了人口千万城市行列。
所以,未来省会人口比拼,也必定会更加“卷”
比如,就在最近,人口增势依然不错的杭州,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大专可直接落户,郊区三县市更是实现“零门槛”落户
完全可以预期,“来了就是XX人”的零门槛落户政策将在更多省会城市复制——哪怕是看起来经济和人口都还不错的东部省会城市。
其实,对于省会城市集聚人口,政策方面早就有暗示。如发改委出台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就明确提出:
推动省级财政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很显然,上述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省会城市。
另外,都市圈时代,省会城市同样是最大赢家
根据发改委给出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对于大部分省份来说,城市群内部的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就是省会城市。而都市圈内部的跨区域协作限制打通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口也必定更多向省会城市集中,而不会均匀分布。
时间回到2018年,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陆续公布,多个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措辞中提及“龙头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
包括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省的厦门,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江苏省的南京。
很明显,其中多数就是省会城市。
现在,人口大变局的大幕已经全部开启,应该有更多的地方会明白这个点名的深意了。
END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联系
微信:zmxzyh50(备注身份优先通过)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任耀龙律师团队
为西部城事提供版权及法律服务

区域丨地产丨财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