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的热搜上,出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

你还记得三年前,被患者砍伤,让全网痛惜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吗?

今天,他重新拿起了手术刀。

但是,此“刀”非彼“刀”。

遗憾的是,被砍伤左手的他,落下了永久残疾。

他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在显微镜下做一些高难度的眼部手术了。


但是,他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这三年,他潜心研究AI辅助和精准治疗技术。

如今,他研究了十年的“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


以往,眼科诊疗主要靠经验和影像。

很多时候一些疑难杂症,往往发现就是晚期。

但有了这项技术,只要抽取患者眼睛里的一滴液体,就能快速测出造成眼内炎症的元凶。

这些年,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700多家眼科医院落地,帮助8万多病患找到了病因。

而最近,在陶勇的推进下,这项检测即将走向“产品化”。

未来,一些常见的眼部疾病检测,患者不需要去医院排队。

只需要在网上购买检测试剂盒,在家中就能快速确诊、买药。

这真是一个所有人看了都会为之振奋的消息。

而配上陶勇这个名字,更让人唏嘘。

三年前轰动全国的伤医事件,让天之骄子陶勇瞬间坠入谷底。

被毁掉的手,被改变的人生,多少人能真正释怀?

他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去抱怨、去愤怒、去自暴自弃。

可是他,却凭借强大的毅力,选择重启人生。

既然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站在手术台上,那就寻找另一种方式。

继续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他让我想起了尼采说过的一句话:

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2
我至今还记得2020年1月20日,那惊魂的一幕。

那天陶勇在诊疗室里,正面对着从全国各地专门赶来看病的病人。

突然一个男人闯了进来,对着陶勇连砍数刀。


他的头部中了三刀,颈部中了一刀,差几毫米,就会让他高位截瘫。

但更严重的是手臂,神经、肌肉、血管都被砍断。


7个小时的抢救,陶勇才脱离生命危险。

但是,对于一名医生,尤其还是一位做眼部精细手术的眼科医生来说,凶手的一刀,可谓是摧毁了他的职业生涯。

陶勇的左手落下了永远的残疾。

这位曾一天最多做了86台手术的顶级眼科专家,很多手术再也不能做了。


而最让人愤懑的是啥?

是当初如果没有陶勇,这位凶手,就会永久失明。

他患有高度近视,眼睛几乎全盲。

大多数的医生,都是劝他放弃治疗。

之前也有医生帮他做了手术,但是不幸的还是出现了术后并发症。

这个时候,他才转到陶勇这里。

那场手术,陶勇成功让他保住了眼球,恢复了部分视力。

这已经是基于他的情况,最好的结果了。

但是凶手并不感恩。

他觉得自己花钱了,效果却不如预期。

于是他藏着一把菜刀,决心来报复。

他原本是将矛头对准之前的那位医生,但恰巧那天,那位医生不在。

于是他就将怨气,全都发泄到了陶勇身上。

那天,每一刀都精准地砍向要害部位。

陶勇万万没想到,自己拼尽全力让他重见光明。

可他却用被治好的眼睛,刀刀置他于死地。

3
其实被毁的,不只是陶勇的手。

而是千千万万患者的希望。

陶勇有多厉害?

他18岁考入北大医学部;28岁博士毕业;37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


他是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之一,发表过98篇SCI论文,主持过多项国际、国家级科研基金。

重点是,全国只有他和他的老师,能做复杂的葡萄膜炎手术。

这样一个天之骄子,断送在了凶手的刀下。

这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陶勇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

这样的无妄之灾,陶勇有理由比凶手更加愤懑。

这样的恩将仇报,他有理由比凶手对这个世界更感到失望。

但是,有时善良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天性。
陶勇后来曾“凶狠”的说:如果回到最初,他绝不给凶手治病。

但是我想倘若真的回到最初,面对着一位绝望患者的祈求,他依旧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因为这才是他。

永远“于心不忍”的他。
4
都说,做医生,心得“硬”。

但陶勇,心太软了。

曾经,一位白内障患者找到了他。

他的病情严重,如果不立刻手术就会失明。

但是因为没钱,无奈的只能选择先做一只。

陶勇思索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给他做两只,不够的钱他自己贴,因为“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瞎”。


更早前,面对着一位年迈的白内障阿婆。

周围人都在劝他,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要去冒险给风险如此之大的她做手术。

但他仅仅因为听了阿婆说了一句“我想亲手给自己做件寿衣”而改变主意。

纵使见多了苦难,他仍于心不忍。

那些年,陶勇免费为贫困地区超2000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那些年,他一视同仁,为很多艾滋病患者做手术。

见惯生老病死,冷漠或许是一种自保。

但他面对疾苦永远心怀不忍,始终保持着温柔的共情。


而在无辜受难之后,他有过痛苦、愤懑。

但他却选择将负面情绪咬烂、嚼碎,咽到肚子里。

面对世界,依然只留下善意和温情。

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安慰妻子:“幸好我年轻,跑得快。”

养伤期间,他躺在病床上单手敲出了那本学术专著《眼内液检测临床应用》。

休养的那段日子里,他还在利用互联网,做科普、问诊工作。

五月份,他就恢复了坐诊。

即使无法做手术,他还能看病、指导年轻医生。


即使现在,面对网友的惋惜。

他还会安慰大家:没事,我还有右手。身为医生,即使上不了手术台,我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一个人最大的勇气,来源于敢于接受现实。

他比谁都更清楚,他再也不能做手术了。


但是他也比任何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那就是:即使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他也要继续救人。

曾经的他每天泡在手术台上,如今他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培养年轻医生上。

在他的带动下,朝阳医院眼科团队,整体手术量比过去提升了三倍。

这三年,他出过书、上过节目、做过讲座,为的是更好的在全国推广眼科疾病的科普和筛查。

他发起了光盲计划,希望让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进来,帮助失明者融入社会、平等的获得一份工作机会。


除此之外,他也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科研和成果转化上。

除了检测技术外,他还在积极推动智能辅助眼镜、电子助盲器等器械的研究。

回到十年前,他的梦想,或许是用一把手术刀,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

而如今,他只想多创造几把“手术刀”。

当生活被砍了一刀,他并没有投降。

无论用真正的手术刀还是科技与知识,他都没停止对医学的探索,没有停止对患者的关爱。

因为他始终没忘初心。

他的理想,永远是“天下无盲”。


5
历经苦难,后来陶勇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劣。


这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解。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话:“糟糕的事难免会发生。”

说到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每个人的生活,都一地鸡毛。

但即使我们遭遇了太多苦难,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美好。

陶勇告诉我们:真正强大的人,拼的都是“复原力”。

每个人都可能历经生活欺骗、伤害、戏弄。

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局,其实需要对抗的是自己。

有些人宣泄负面情绪,选择自暴自弃。

有些人挥起砍刀,转嫁怨气到无辜的人身上。

他们以为这是对抗生活最勇猛的方式,可其实这恰恰是最懦弱的表现。

因为这样走下去,终点只可能是那个糟糕的结局。

真正的强大不是横冲直撞,而是允许和接受。

允许世事无常,接受人性的劣根性。

但是始终不会被怨念吞噬,被不幸压垮,在自己坚信的那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当你处于迷茫、焦虑时,修复自己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相信一切总会有转机。

只要你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