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人: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时间:2023年4月6日 下午
地点: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建南大会堂
“海岳学术云”系列讲座
易中天
你刚才引用一段名言:“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我非常赞成。我的问题是,如果你想伟大,你会给自己制造苦难吗?
俞敏洪
不会。如果故意制造苦难,那就不是伟大,而是做作。
易中天
你不能自己制造苦难,苦难又不来找你,那你怎么伟大呢?
俞敏洪
只要你想爬山,就得上台阶;只要你想上路,可能就有过沟沟坎坎的时候;你躺在家里,也有可能天就塌下来了。
爱因斯坦说通向伟大只有苦难一条路,我觉得说得有点绝对。但重要的是,当你的人生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事情的时候,你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和事情,或者说如何对待你遇到的苦难。心态,真的很重要。
易中天
如果没有苦难,我们可不可以不伟大?
俞敏洪
当然可以,这是人生的选择。自己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你可以选择当一个普通员工,每天8小时上完班,把时间都留给自己,没有什么不好的。每个人首先最重要的是选择你想过的那种生活,而不是说非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说我要伟大,我要怎样怎样,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
易中天
对,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要给自己设一个很高很高的门槛。你当初应该没有想到把新东方做那么大,也没想到会在厦门大学被人家拦着照相,你也不喜欢被人拦着照相,对不对?
俞敏洪
对。我到今天也没有想过要做什么伟大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
易中天
现在我们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同学们。
同学1
俞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在这里给您提问。我很好奇,像您这样一位在财富上或者说各种意义上非常成功的人士会如何看待“死亡”这个问题?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你会如何去接受它呢?
俞敏洪
先让易老师来回答,他如何看待死亡吧。
易中天
我看待死亡的观点很简单,该死就死。我绝不接受浑身插满管子在急救室抢救。
俞敏洪
我也是同样的观点。年轻的时候,大家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或者说想到死亡,有的人还会有点恐惧。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但是现在真的比较坦然了。即使今天就让我没了,我也觉得这一生过的还是挺合算的。
要有尊严地死去,至于说哪天死,其实无所谓。但是你活着的每一天,要让自己的生命值得过下去。
同学2
刚刚俞老师讲到自己在疫情的一年中能读300多本书,我想请教一下您是如何读书的?我们现在要么是没有时间读书,要么是走马观花看一本书,俞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指导,谈一谈您读书的技巧。
俞敏洪
我的读书态度有点像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因为我不搞学术,所以大量的书不需要钻研去读,只要“会其意、得其乐”就可以。
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繁忙,或者有时候自己故意找繁忙,有很多的应酬等等。但是现在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然后利用这个时间来读书。
另外,还要寻找外部的力量,比如说我要跟易老师进行对谈,我就必须把易老师的书读了,我不读,怎么跟他对谈呢?所以,即使浮光掠影地读,我也要把他最重要的著作读完。
所谓“开卷有益”,不管是一行一行往下读,还是一本书翻两三个小时,这本书的大意和思想观点,我们就能够理解。
我每年平均能读120本到150本书左右,但是其中有四五十本书是我散步的时候听完的。从头到尾完整地听,听习惯了就可以背诵,不会影响对内容的记忆。
比如说我要跟莫言老师对谈,他的很多书我都是十几年前读的,现在已经忘记了。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我每天散步的时候就听莫言老师的小说,没想到一个礼拜就听完了三本。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把时间立体化地利用起来,当然有些不那么重要的书,你翻翻就可以。
我个人平台、新东方平台,加上东方甄选平台,从去年到现在为止销售了1000多万册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读书氛围。
这些书要推荐的话,大部分的书我都得预先读一下,防止里面有问题,所以就变成了我不得不去读书。但是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读书,我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方向就是阅读、旅行、写作。当然我的写作不是像易中天老师那样的写作,我的写作准确地说,应该叫做记录,就是把我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想法记录下来。
当然我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就是跟像易老师这样的人学习。因为他们作为知识界的精英、思想的大咖,有的时候跟他们交流,会比读书收获更多,这就是所谓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我近一两年来做得比较多的事情。
同学3
俞老师您好,您刚刚有讲到您遇到的那些磨难,但是现在时代变化了,您觉得现在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面对的最大困境是什么?机遇又在哪里
俞敏洪
我觉得今天大学生的困境跟我们当初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现在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实际上是不知道如何去做选择。经常有学生问我:“俞老师,我是考研好、工作好还是出国好?”我喜欢引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句话:“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说我也没法帮你决定,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选择,你抓阄就行了,抓到什么就是什么。因为每一条路都有可能通向光明,关键就看你选择这条路之后努力的过程。当然如果你心中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要选择哪条路走下去,那就已经没有了迷茫。
大学生的第二个困境,就是毕业以后找工作的问题。现在的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很多我们自以为学到的知识极有可能被Chat GPT所取代。我们用所学专业去找工作的场景,未来可能会消失掉。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这个专业的时候,就不得不去思考跟未来技术的结合以及它的不可取代性。
经常也有人问我:“老师这个职位能不能被取代?”我说会有部分被取代,比如讲知识的部分,极有可能人工智能最终会比人讲得更好。但是老师的不可取代性就是陪伴孩子们的成长,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的成长,而是整个人格的成长。而整个的人格成长,只有人与人之间的陪伴才能够完成。
当然我们需要去思考,未来你们学的专业哪个会被取代,哪个不可取代。比如说计算机的编程程序,未来极有可能计算机不断地自我升级编程,到最后所有的程序员可能都没工作。
这是顺时代的来临,同时再去努力寻找新的出路。虽然比较为难,但是我们要靠近生活,在生活中多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同学4
俞先生,您刚才讲到在与警察、高管等一些人的社交活动中,饮酒帮助您解决了问题。我想问问饮酒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包括您刚才介绍苏东坡、李白在饮酒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饮酒是否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而不只是对身体上的一些影响?
俞敏洪
我确实是个喜欢喝酒的人。中国的很多诗人,包括陶渊明、苏东坡、李白,甚至杜甫也都很喜欢喝酒。
我想说,喝酒是一个中间状态的东西。酒是人类的一个发明,让人类有时候会欢乐起来,但是酒本身并没有好和坏之分。
我跟警察喝酒是30年前的场景,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没几年,一切都是在探索阶段,没有真正可以让你遵循的秩序,所以你不得不像在丛林中一样去开辟自己的道路。
喝酒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到今天依然成立。但是新东方这20年来所有的事情从来没有因为喝酒而解决,喝酒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当然喝酒也帮我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比如说我们新东方内部喝酒,大家喝酒可以聊很长时间,脑洞大开以后也可以想出很多靠谱的点子来,就看你怎样利用酒。
我虽然喜欢喝酒,但近几年明显下降很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喝酒浪费时间,比如说如果你喝酒两个小时,喝完了可以继续回去干活,那就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喝多了,很容易整晚的时间全部浪费,且第二天你可能头昏脑胀。我不希望我的时间浪费在醉中,当然除非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
二是喝太多酒容易伤身。我的肠胃一直不好,医生说主要是我喝酒太多导致的。尽管我不惧怕死亡,但是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喝酒能带来什么正面影响呢?有时候我喝了几两酒以后,会发现自己写东西快很多。我没有李白、苏东坡他们那样的才华,但是能够理解他们饮酒以后“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那种感觉。
同学5
俞老师您好,我跟您一样是外文专业出身。我现在20岁,正是选择人生航道的时候,所以我想问一下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您觉得语言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俞敏洪
我觉得语言翻译最主要的功能,是人与人之间情的交流与传递,这是人工智能不太容易做到的。
我曾经尝试用人工智能去翻译小说和诗歌,我发现作者内在想要表达的那种微妙情感,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传递出来。但是我不敢保证未来是不是经过不断进化以后,它确实能够把这个翻译得特别好。
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搭建桥梁,而搭建桥梁是需要温度的。我们很难相信两个国家总统之间的谈判,中间是一个人工智能在进行翻译。因为它需要传递两边的温度。语言工作者的方向,就是在人类交流与情感传递上下更大的功夫。
但是Chat GPT出来以后,对翻译界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你给它一篇中文文章,让它翻译成英文,然后在它翻译的版本上再去修改,操作起来就很快。而原来我们自己翻译这样一篇文字,可能需要两到三个小时。
所以整体来说,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任何一个挑战的背后一定会有新的机遇。但这个新的机遇是怎样的?我觉得要等那个起点来临的时候才能够出现,不是我们现在可以去猜想的,包括任何其他的工作都是一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