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0
8
·
线··
竞争激烈和不确定性频发的申请季
2023年美国大学本科申请季基本结束,2023年国际申请者比去年增长15.7%,比疫情前2019年增长55%。中国申请者数量持续增长(比2014年增长26%到12000+)。而且对美国大学申请政策非常了解,2021年申请季将近65%的中国申请者选择ED申请,比其他国家的申请者多很多;而且有76%的中国学生申请美国高选择性的大学(低于新加坡96%,但与韩国印度加拿大比重相当)。
在激烈的申请环境下,美国大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
综合素质要求提高:美国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学科竞赛、科研实践、实习经历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更受青睐。在申请材料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了美国大学录取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要求更高:对于申请本科的学生,语言要求更高的TOEFL 成绩已经成为必备条件。
名校竞争更加激烈:美国名校对于中国学生的录取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大学。根据申请季的统计数据,这些名校的录取比例进一步降低,竞争非常激烈。
多元化申请趋势:近年来,美国大学更加注重多元化招生,尤其是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录取比例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中,有超过 80% 的学生来自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注重多元化申请。
三年高中时光,覆盖了三年疫情,经历了不可预测的网课,还有考试因各种原因被临时取消等。在这样不确定环境下,走过三年,这样特殊的经历是2023届高中国际毕业生们难以忘记的。
一位经历美高与国内高中的申请者家长,分享家长与孩子的留学申请的收获与教训,希望对后来的申请者有所帮助。
由于申请极具个性化,仅供参考。

为什么选择DIY美本留学申请
所谓DIY是指仅在学校配置的师资情况下,完成留学申请。学校会在高一入学时就会发一份三年规划建议,对各阶段的主要任务进行说明,在高三时会分配对应的咨询老师进行申请辅导,指导文书与申请过程。
申请整体过程受益于就读学校老师们的付出,还有学长家长们的志愿指导,同学们和家长们的相互帮助等,在此一并感谢。
为什么会选择DIY。选择虽说是个结果,但它也是过程,也与我们的经历相关。我们曾经在初三时申请了美高,由于从留学决策到申请只有2个半月,之前没有作过功课,所以找了一家知名的留学咨询公司辅导,结果申请未能如愿,才发现专业人员并不能完全可靠。事后我们虽取得了部分赔偿,但也因此影响了我对后续美本申请时,对选择留学咨询机构的谨慎决策。
在美高读了一年后,由于疫情回国选择就读了国际部。
从九年级就开始主动了解美本申请,包括听讲座,面谈等。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申请需要确定自己的战略,还要确定自己的战术。说到战略,我们更看重教育观念是否同频,专业度相对可靠。访问后发现市场上有各种风格的,比如曲线救国的,活动竞赛型等,与我们的理念有所差异,同时由于我们对自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还是有至少一二年的时间更多的了解留学申请,再进一步的思考到底如何定位。
因为只有自己有一定了解之后,才可能有效地判断服务的质量。而随着对美本申请的了解,对自己了解的不断深入,学会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到高三时,学校也分配咨询老师配合申请,有些老师甚至有十多年的经验。
在申请过程中,与老师们的配合也不错,因此最后选择DIY申请美本。
由于在美高读过九年级,所以首选申请美国,附上加拿大申请。收到了包括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尔湾、华大西雅图等几所大学的OFFER,最终孩子决定入读华大西雅图的跨学科荣誉项目,这个项目的录取率今年是3.7%,有点象大U中的文理学院。托福111拼分115无ACT,GPA4.11,AP因为疫情而取消考试没有提交成绩。
孩子的特点是性格开朗,比较善于与人交往,有同理心善于倾听和引导。主要的活动有- Destination Imagination头脑创新思维大赛 C组世界赛第13,从零开始创立五星级街舞社团担任社长两年,志愿者时长250小时+,提交作品集等,美高新英格兰地区越野跑得奖者,申请跨学科专业。
选择DIY方式,给自己和孩子有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也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同经历。这份记忆丰富了我们的关系,加强了相互的理解。

美本申请的收获与遇到的那些坑
GPA是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之一。
GPA不象标化可能还可以多考几次,GPA是每门没有回头路。校内课程分层选择,由于我们没上国内初三,没参加中考,在个别课程是还是有所缺失的。对于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只能选择满足基本要求,对擅长的科目,就尽量选择高层课,作好平衡。
在选择规划上,尽量整体考虑,就是高一选择时要考虑后续高二及高三的安排。当然随着对课程的了解,规划也可能发生改变。当遇上难的课程时,多与老师沟通。为了GPA,权衡有没有能力参加比赛。选课是需要兼顾兴趣,难度、竞争、老师特点情况,还要为大学生活作准备,所以选课是一门艺术,有时也是运气。
在学校中学习,与老师沟通十分重要,在申请阶段需要老师写推荐信。如果在课堂上表现太少,很可能老师没法写出能充分展示学生特色的推荐信。
对专业
以前专业是否好就业可能是一般人最关心的,而自己适合什么可能考虑较少。但如何发现专业,自己适合什么专业,一直都在探索的路上。虽然现在的选择将来有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因为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孩子花了挺长的时间在多个专业领域探索,包括心理、经济、工业设计和社会学领域探索。主要通过研读介绍专业的书籍,学习校内课程,如Coursera等慕课学习方式了解。
说到经济专业,初中学习过北大经济老师的课程,感觉很有趣,我们们也经常谈点商业案例经济现象分析,但到了真正学习校内经济学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而且同伴们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大牛娃选择此专业,所以最后没选择此专业。
关于工业设计,因为对校内选修了设计课程,感觉很有兴趣,之后在一个清华大学志愿活动遇到清华大学生好几个学习工业设计同学,通过学习沟通对此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暑假后开始学习并启动作品集项目。但设计不是为设计而设计,它是需要体现主题的。后面是结合社会学、商业多方面作了作品集。
关于社会学的探索,主要起于志愿活动,从小学就开始作志愿活动,到申请时志愿者时长有250多小时。
高中三年都在疫情中度过,线下活动受限,就尝试线上活动,参加了长腿叔叔信箱给留守儿童写信;因为比较关注女性群体,在读过美国艾琳法的创始人艾琳的传记后,参与了国内保护儿童的志愿组织的活动,翻译艾琳传记供组织内部学习参考,帮助受侵害儿童辅导功课等。通过近距离了解留守儿童,受侵害儿童这样的少数群体,对社会学有了进一步的兴趣与理解,翻译书籍+辅导儿童+后期对接交流成为了申请主文书素材。
发现自己的兴趣也比较广,更喜欢跨学科专业。设计作品集包括对于暴力犯罪和性别认同的报警器、后疫情时代的办公椅子、自画像:对世界价值观的认同,把自己看成是一组盒子,分析社会心理,这是个探索自我的过程。有些大学对作品集是必须提交有些是可选择的。
随着chatgpt的来临,未来到底学什么?
知识和内容的生产方式从大脑思考转为机器生成+大脑筛选,对教育提出新要求:通识能力,好奇心,沟通能力,判断力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教训:建议提早开始准备专业探索,挖掘深度,多参加学术研究。但在研究方面我们有点晚了,到了临近申请时才开始做学术研究。
关于活动:
学校的社团活动很多,资源相当丰富。自己组建街舞社团当时纯粹是热情所致,并没有规划到要成为什么样的社团,没想到在二年内成为了五星级的社团。源于报名街舞社团被拒,就想自己组织一个社团,专门找象自己一样的小白但又有兴趣的人,从0开始,招新策略优化灵活,不断组织训练。社团视频在B站播放量已过万。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还有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参加了DI创意设计大赛,觉得创意大赛有趣。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作好多事,还要学会组织配合,有好些事都是从来没作过的,包括演出,配音,视频剪辑,服装设计等。
与留美学子创始人陈屹老师共创了借力读书汇,同学们任意选择自己读的书分享,与其他听众互动,陈老师点评,之后将分享文章在公众号上发表,累计全网阅读达到近5万,二年读了二十多本书吧。借力读书,让孩子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阅读,大部分是英文书,引导分享引导阅读,对孩子们也是一个很有益的过程。
关于标化:
因为美高经历,高一下托福考了111,之后在最后高三考一次,拼分115。只在考前作模拟题,平时并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关于ACT准备后发现需要投入较多精力时间战线长,就选择了TEST-OPTIONAL。
观察到同学平时阅读英文原著很多的,而且有一定难度的,如伍尔芙的小说之类的,就能更快突破阅读分数,无需刷题。即使第一次读不懂,继续读,读到后面多读几次就能读懂了。找到有兴趣的书,长期阅读,是最可靠的捷径。
关于文书
从暑假开始起草,平时作些灵感及日记记录。主文书改了15次换了4个素材。要提前写好素材基础,才可能在后期申请中需要时组合形成新的文书。好好写附加文书,可以发挥展示自己的其他方面。
Why school主题下,提前了解官网,并且参加大学宣讲会,同时做笔记。调查学校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会让自己更了解学校,写出来的文书就会更加匹配。对学校的调查也是一个过程,高一可能看的大学排名,申请时就关注匹配校更细节的内容。从大学官网,到大学论坛,再到看油管上学生拍的视频,更多角度了解大学。还会在大学机密网上发贴,问问题,也会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回复。
建议大家多多头脑风暴,询问自己的价值观和想要体现出来的“人设”是什么?
教训:
没提前对目标校的文书量进行估算,到申请季时才发现有的大学文书太多了,实在没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好放弃,最后只申请了10所大学。文书是与选校相一致的,选校在先,才可能有目标的写文书。从而选校的工作最好提前规划确定。在暑假时开始文书工作,即使可能会被修改,甚至放弃也没关系,因为思考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选校没有完全确定,没有估算到文书的总工作量。
华大的Honors项目还有两篇额外的文书,而且申请截止在11月15日,文书只花两天内写出来的(时间来不及了!),但由于前期将素材准备好了。估计好些同学看到要额外文书,就可能没有申请。
关于面试
觉得在表现力与沟通方面比较擅长,就作了第三方面试,也提前预约了大学面试。提示下有些私立大学还有文理学院建议面试,也希望从中看出你是否对这所学校的兴趣。有些同学可能以为不是强制项就放弃。从暑假就可以开始预约,但如果到了申请时才去了解到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发现根本约不上面试了,从而因此错过申请的机会。如果能线下访校面试,则是更好的选择。
关于选校
选校是申请的前提,通过了解大学,并与自身条件匹配,需要作很多调查工作。从高一开始孩子看官网油管和论坛,参加目标大学的线上分享会,有些是来学校宣讲的,有些是在网络上公开报名参加的。抓住尽量多的机会了解。而且有些大学(特别是文理学院和一些私立大学)会关注是否对本大学感兴趣这项指标,会要求提供参加了大学活动的历史信息(包括时间内容等),如果等到了申请季再开始就来不及了。
对大学的偏好也在变化的,随着认识不断深入,匹配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选校名单也在发生变化。对大学的研究工作也会不断深化,从只关心排名,到对大学特点,专业特点,学习氛围,学生与师资特点,各大学点评网上评价等信息更全面的了解。申请阶段将美国大学结构化数据从美国教育部导出,达到20多个指标,将信息进行融合,总结每个意向大学特点,最后让孩子决策是否确定纳入目标大学申请范围。了解对应大学申请的具体要求,如面试预约等,综合来确定选校。而定了选校,才能定附加文书,托福送分及面试等要求。
教训:在申请过程中,白送了好几所大学的托福分数,最后没申请,但托福送分要提前时间送。如果可能的话,将选校工作提前一定时间作,对后期申请会更从容一些。遗憾的是,由于三年疫情,无法出去访校,只能作云访校,没法取得线下更直观的感受。而在美高申请过程中,自驾美国访校,才真体会到百闻不如一见。因为文字图片不能覆盖所有的信息,无法真实地体会到氛围,不能替代自己的感受。有条件的话,强烈建议实地访校。
关于AP考试:
由于去年疫情取消的所在地区的AP考试,在高一时也没考出分数,而申请时只能看到高二的成绩,高三的AP可以用于读大学时使用学分抵扣及免除基础课程。在这种不确定性环境下,分散风险的意识就很重要。专业方向、校内课程,AP考试,活动方向最好能相互匹配,但对于还在不断探索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AP科目的选择,兼顾专业方向,通识教育,还有兴趣。

关于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

作为家长,主要来协助孩子,是信息的搬运工,是不去加码的推动者,是倾听者。
因为参与孩子的高中三年生活与申请,被动地提高了厨艺,拓宽了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对教育的认识,还顺便提高了外语水平与写作水平等。
1、作好后勤工作,作好饭当好司机。提高厨艺,改善生活。由于三年时间由于部分时间网课,在家的时间较多,所以有意识地提高厨艺,变化花样,甚至还学会了作烘焙。
2、与孩子共同作规划,明确分工。每个学期,都会与孩子共同作规划,结合学校的安排,将标化,AP考试,活动计划,阅读等都包括在内。在申请季时,我们共享一个工作文档,列明所有大大小小的申请事项,包括开证明送托福分等,明确各自的分工,记录进度。家长只是信息搬运工,最后决策权在孩子。
3、主动地了解美国教育。为了减少信息差距,汲取前期教训,不只看国内的信息,还阅读国外文献,至少阅读了国内外二十多本关于美国大学教育的书,有个人申请经历,有教育研究类。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教育,了解美国教育。
推荐几本书供大家参考:《名校之路》《升学之道》《从北京到斯坦福》《优秀的绵阳》《大学潜规则》《血统-不平等的选拔和精英的自我复制》《the death of learning》《who gets in and why》《Ambitious and Anxious- how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ucceed and struggl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等。这些书的推荐也在公号文章中有。阅读后,很愿意分享出来,从而就开通了公众号视频号的开通与输出。
4、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作一个倾听者,孩子乐于分享在学校的事,与同学的交往等。而在学校中,孩子会受到来自学校,还有同伴的焦虑,让他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更为重要。过程中难免会有争论,家长退一步会更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除了课堂外,校园生活丰富,参加学校活动,组织舞蹈表演等,尝试不同领域,过得很充实,也很自信,更加明确自已想要什么。
延伸阅读



1-21

1-35

1-30

1-26

1-3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