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出来混的,谁也别说谁。
可盗亦有道,蹭也要蹭的干净。
黄老师凭借挖呀挖火了,这事上不了价值,就是抖音牛逼,算法牛逼,都复制不来。
看客各有各的心理,当清纯娇媚与母性一结合,这就构成了他们情绪的最大公约数。最关键的是,得意这个味的人,得不约而同的进入一个场域——这一刻,我是降智的,我是纯洁无公害的,我忘掉了成人世界肮脏的东西,沐浴在这小人国童话般的光环里。
一旦破坏特定的结界,所有的美好便支离破碎了。
譬如给儿歌加上正能量的尾巴。
矿工、地铁建设人员出来套词,挖呀挖,最终点亮千万家、连接千万家……
公安和消防也挖呀挖,最终守护千万家……
后续跟风的所谓「国家队」大抵都是这个模式。
某官媒定调评论:「众多位生活奔波辛苦的成年人,被这首儿歌治愈的同时,也同样用这首儿歌,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与憧憬,既欢乐又感动。」
这么定性不尴尬吗?相关视频下面点赞最高的评论是这样的:「黄老师,你收三岁三百六十个月的孩子吗?」
完全看不出憧憬与感动,这种成年人自以为机灵的烂梗,说再偏激一点不就是调戏嘛,对着屏幕里的黄老师打个莫名其妙的响指,这一天奔波的生活仿佛有了诙谐的滋味,此刻不再是打工人,而是站在桥上摇着扇子的江南四大才子。
很多尴尬往往来源于场景不适配。
你让国家公职人员唱着儿歌讲大道理,诉求对象是什么?是孩子吗?是走进幼儿园了吗?是一群为生活奔波的辛苦成年人,那么有关纳税、反诈等严肃命题,你穿着制服,就得用成年人正常的口吻做正经的表达,而不是用低幼的内容形式消解命题本身的严肃性。
流量时代,内容呈现低幼与反智是种趋势,但仍在普通网民私人志趣范畴,官样媒体与机构玩梗,我就常常有种别来沾边的抵触感,我们自己玩挺好,你们本身就担负着宣教与为人民服务的重任,拿咱们当成年人说话就好了,别整活,膈应。
网友不需要黄老师的儿歌里传递某种特殊的使命与意义,那种说不出又能get到的氛围感才最为上头。一旦将无意义赋予意义,所有的浪漫都无影无踪了。
他们,走进梗的世界,享受跟风的错觉,误解了快乐的意义。
思考题:你觉得呢?
你还可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