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妹导读
本文是“面条代码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这个系列里,我将从理论开始,再通过实践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才能写好代码。
面条代码系列文章目的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大家好像都在不断的批判面条代码,但不知不觉中,每个人又不停的在写着面条代码,为什么?随着与越来越多的人沟通,我慢慢了解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底层的问题,是一个对什么是好代码的认知的问题,所以要解决面条代码的问题,还是要从什么是好代码着手。
我期望通过本文,能颠覆你对好代码的认知,让你能从认知上有一个转变,“哥白尼式的转变”,什么意思呢?
你试想一下,当你现在回过头去看“地心说”时,你会有什么想法?而在之前一段很久很久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是坚信着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啊!当你理解了“日心说”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你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地心说”了,并不是以前的人傻,而是你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一种不可逆的改变。因此,今天我试图从“什么是好代码”的认知讲起,期望能刷新你对好代码的认识,从而解决“面条代码’的问题。
什么是好代码
什么是好代码?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比如抽象层度、可扩展、可读性、是否符合设计模式等等,好代码的维度有很多,这些都没有错,今天我想从另一个维度来聊聊什么是好代码。
先说一个东西“星盘”,星盘是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进行天文测量的仪器,通过转动星盘,可以模拟各天体的运动,从而预测太阳、月亮、金星、火星等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星盘是天空模型的机械实现。通过星盘这个模型完整的呈现了星空中各星体的运行。在这个星盘中,沉淀了大量对于星体运行轨迹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融合进了星盘这个模型中。而我们的代码是把我们运行在线下的日常业务,通过软件模型呈现到了我们的系统中,同样线下的业务中含有大量的业务知识,这些业务知识有时候是一个行业几十年的沉淀。如果我们的代码只是实现了功能,但没有与业务知识相匹配的模型,虽然功能实现了,但无法承载海量的业务知识,随着业务不断的衍进,必然会让线下业务与线上的系统脱节,从业务到系统的翻译成本越来越大,系统对业务的表达力越来越弱,就算一个小需求,从业务到产品,再到技术和测试,整个沟通成本也会很大。这时,我们就会说这个系统的代码太烂了,已经无法维护了。
因此,一个小小的星盘,完整的阐释了“什么是好代码”,好代码一定是能够完整的表达业务,能够把现实中的业务反映在我们的系统中。
到这里,我相信我们已经有目标了,如何才能写出像星盘一样的代码?我们先从一段面条代码开始。
面条代码的由来
面条代码(spaghetti code)是指非结构化和难以维护的源代码,要了解面条代码,我们先从下面的一个需求开始。
人员签到的需求:* 当签到时间>班次开始时间N分钟后,签到状态为迟到* N根据不同的业务可以灵活配置,比如:门店为5,配送为0
根据上面的需求,再来看一下我们的实现代码:
publicvoid 人员签到(班次ID,人员ID) { 班次 = 班次Repo.获取班次(班次ID) 迟到可容忍时间 = 配置服务.获取可容忍时间(业务域); 签到状态 = null;if( 签到时间 > (班次.开始时间 +迟到可容忍时间)) { 签到状态 = 迟到; } else { 签到状态 = 正常; }//更新数据库状态 }
看完上面的实现代码,大家想一下,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如果大家没有看出问题来,那很抱歉,我可以说大家平时就是在写面条代码。
上面的代码有两个问题:
迟到可容忍时间 = 配置服务.获取可容忍时间(业务域);
问题一:在签到方法内需要去查询配置服务,我相信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我们大量的方法中,有时候一个操作需要查询大量的其它服务来准备数据,慢慢的我们的方法会越来越长,即便我们可以把这些查询封装在一个方法中,但其实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if( 签到时间 > (班次.开始时间 +迟到可容忍时间)) { 签到状态 = 迟到; } else { 签到状态 = 正常; }
问题二:签到的业务逻辑揉合在签到方法中,形成了面向过程式的代码片段,随着业务的不断变化,签到方法有可能会越来越复杂。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面条代码中最典型的例子,问题一和问题二在复杂的现实业务中,可以演变成庞然大物,有时为了做某个操作,我们可能需要写上百行的代码来准备数据,有时一个复杂的业务逻辑,我们也可能会写上上百行代码。如果能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我们就能在很大层度上解决面条代码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怎么来解决?
如何解决面条代码的问题
其实你并不孤单,关于上面的面条代码代码早在2004年就已经被人提出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三个模式:

值对象(Value Object)

无副作用方法(Side-Effect-Free Function)

语义化接口(Intention-Revealing Interface)
模式一:值对象(Value Object)
我们从一个灵魂拷问开始,在问题一中,“迟到可容忍时间”是可以按不同的业务配置的,那在处理迟到时,当然要从一个配置服务中去获取啊,感觉没毛病。真的是这样吗?
在上面代码中,我们有一个“班次”模型,除了入参“签到时间”外,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模型之外的数据?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的模型有问题?既然系统要反应真实的业务,那我们回到现实的业务中,当班次安排下去以后,“迟到可容忍时间”还会有变化吗?今天“迟到可容忍时间”是5分钟,明天是10分钟,会这样吗?当然不是,当一个班次安排下去后,“迟到可容忍时间”必然是已经确定了的,如果真的要发生变化,业务也会在班次安排之前,提前通知到大家。因此,当班次被创建出来时,“迟到可容忍时间”就已经确定了,而不是当发生签到时,再去获取“迟到可容忍时间”。
当然,除了“迟到可容忍时间”外,对于班次,我们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配置,我们把这些配置抽象成一个对象“班次配置”,然后在班次生成的时候,把这些数据放进去,在班次持久化时,再把班次配置冗余到班次对象上。“班次配置”对象就是一个值对象。
再回过头来看问题一,因为我们对业务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把业务完全的反映到我们的模型和代码上,导致了每次签到,都需要去查询配置服务。再来看我们的解决方案,“班次”对象上冗余了“班次配置”,我们再也不需要在签到时,去查询配置服务了,班次本身就能回答本次签到是否迟到了。
那我们是否就能把“考勤状态判定”这件事交给“班次”呢?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无副作用方法。
模式二:无副作用方法(Side-Effect-Free Function)
“副作用”原意是指“意外的结果”,而在这里无副作用方法(Side-Effect-Free Function)是指方法被调用后,不会对系统状态产生任何影响。那很多同学就会觉得自己之前写的service全都是无副作用方法,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从定义上来看,没错,是的。但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一个方法,而是一种架构,这有什么区别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提一个问题:
你说你的方法是无副作用方法,我凭什么相信你?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无副作用”的方法,调用了方法A,方法A再调用方法B,再调用方法C,方法D,方法E,最后在方法E中更新了一下数据库状态。所以你有什么底气回答上面的问题?凭什么?可能有读者觉得我是在抬杠,当然不是,我是在讲一个严肃的架构问题。好的架构,是能让你的系统中能产生一个像“重力”一样的东西,就像建筑学中的“重力”你必须得去遵守它。好的软件架构,也是一样的,能够创造出一个像“重力”一样的规则,让你不得不遵守它。请看下面的定义:
只有把无副作用方法,放到值对象上以后,它才是可被相信的“无副作用”方法。
值对象本身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不可变对象,我们只能替换它,而不能改变它。同时在值对象当中,我们是无法访问其它service的。基于这两个前提,放在值对象上的“无副作用”方法,就是完完全全可被信任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是最好的资产,可以被其它同学放心的复用。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回到上面的代码,我们要把考勤状态判定抽成一个“无副作用”方法,同时还要把班次变成一个值对象,看下面班次的示例代码:
publicclass 班次 { 班次配置;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签到状态判定(签到时间) {if( 签到时间 > (开始时间 +班次配置.迟到可容忍时间)) {return 迟到; } else {return 正常; } }}
上面代码中的方法就是长在“值对象”上的一个“无副作用”方法,这样的方法是明确抽象了业务逻辑的方法,是最好的可复用资产。
当然,在我们抽象方法时,需要为抽象出来的方法取一个名字,而取名通常会难倒一大批“高手”,其实我们完全错了,不是你不会取名字,而是你的架构有问题,接下来我们来聊最后一个问题。
模式三:语义化接口(Intention-Revealing Interface)
一个容易被重用的方法或类至少要满足下面这个条件:
看到类或方法,别人就知道这个类或方法是做什么的
如何给方法取名字?如果你觉得是因为你英文不好导致的取不出好名字,那你又错了。取名字和英文好坏没关系,因为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和你说,就算你用中文给方法取名字,你还是无法通过名称来表达出方法真正做的事情。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共识问题,你不可能通过一个名称来和别人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通常要经过沟通、确认,再沟通再确认,多次沟通后,人与人之间才能达成某种共识。在写代码时,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一个我需要重用的方法,找写这个方法的人一遍又一遍的沟通和确认,那还不如我自己看一下方法里面的逻辑,或者自己重写一个,这才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真正问题,因为无法达成共识,导致代码很难被重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引入第三个模式,语义化接口(Intention-Revealing Interface),语义化接口是指用业务正在使用的语言来为我为接口或方法命名,而业务正在使用的语言,我们在MRD、PRD阶段已经为此达成过共识了,这是业务、产品、开发和测试都能理解的,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DDD中的“通用语言”。如果领域层的模型和模型上的方法都是“语义化”的,那我相信,这样的代码是可被理解,并且没有歧义的,使用方可以去放心使用的。
最后放上修改前后的示意代码:

总结
本文的目的是期望能刷新你对好代码的认识,从而解决“面条代码’的问题。
我们先通过定义什么是“好代码”,让大家先从认知上理解,不是“面条代码”有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有问题。
当我们认可了“好代码”的标准后,通过一个例子,借助三个模式,完成了代码的重构,这三个模式分别是:
模式一:值对象(Value Object)模式二:无副作用方法(Side-Effect-Free Function)模式三:语义化接口(Intention-Revealing Interface)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在这里只是通过这个例子表达我的观点,实际项目中的需求比这复杂的多的多的多,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理论篇,后面我将会通过实际的例子,更加详细的说明我们是如何把这个理论运用到我们日常的代码中的。
扩展阅读:
领域驱动设计: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1966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