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咖啡是开启这座城市的丰富历史与当代社会对话的快捷键。
石库门,是19世纪流行于上海的一种传统房屋。它们通常以高砖墙为特色,包围着一个小前院,且住宅之间彼此紧靠,排列在狭窄的巷弄里。
在位于具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群内,有一个自19世纪末便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的著名园林——张园,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和商业空间之一,推动了国内的新都市生活方式以及上海的海派文化。
今年12月,在张园历经四年修缮并重新向公众开放之际,受蓝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委托的Neri&Hu,为这座充满人情味的老城区,打造出了一个
以咖啡为媒介的、可与年轻人们轻松交流的当代社群。
总部位于上海的Neri&Hu设计研究室,对于咖啡店的设计旨在唤起“一种亲密而怀旧的体验,一种家的记忆。”
郭锡恩(Lyndon Neri)
 胡如珊(Rossana Hu)
Neri&Hu(如恩设计研究室)由郭锡恩和胡如珊于2004年共同创立,是一家立足于中国上海的多元化建筑设计事务所。如恩设计提供国际化的建筑、室内、整体规划、平面以及产品设计服务。如恩的设计理念是:以全球化的观念结合多元、重叠的设计理念来创造一个新的建筑范例。
在保留了原始建筑立面的砖墙、木门和窗户的基础上,设计师在室内的中心放置了一个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棚屋作为咖啡店的吧台区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开放型空间,贯穿内外,形成一个醒目的视觉焦点。同时,用混凝土取代了原有的木质结构,以最大限度提高空间的通透性,并与建筑现有的古朴色调形成对比。
在蓝瓶咖啡的张园店内,除了布置有品牌自身的家具以外,设计师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带有历史痕迹的传统老家具来延续石库门的弄堂文化,为这间新旧交融的咖啡店带来一份冬日暖意。
为了纪念咖啡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独特印记,蓝瓶咖啡特意选用了在精品咖啡中少见的罗布斯塔(Robusta)作为成分之一,为张园店定制了一款限定的拼配咖啡豆。
罗布斯塔豆与兼具花果香气的埃塞俄比亚豆相互融合,再搭配带有黑巧克力风味的美洲豆,香醇浓厚且略带回甘的口感,就像一杯古早风味的Espresso,渲染出老上海悠远缠绵的怀旧情绪
而张园店首发的焦糖枣泥蛋糕和充满本地特色的创新产品葱油华夫,更是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那份温暖亲切的美好记忆。
张园店首发焦糖枣泥蛋糕&限定拼配滴滤咖啡
张园店限定葱油华夫
蓝瓶咖啡由James Freeman在2002年创立于美国洛杉矶,是第三次咖啡革命——即咖啡美学化浪潮的先驱(第一次诞生于19世纪以速溶咖啡为主的咖啡快餐化,第二次则是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店崛起的咖啡精致化)。
成长于加利福尼亚的James Freeman,自幼学习单簧管,2002年的他,还是一位乐团的单簧管兼职演奏家,一个极度浪漫的音乐人。蓝瓶咖啡的创立,最初源自于他对咖啡的热爱。
创始人James Freeman
“只售卖48小时内新鲜烘焙的有机咖啡豆”是蓝瓶咖啡的显著标语。
这个带有日式精致严谨风格的美国品牌,即便开业初期入不敷出,但深受日本匠人精神影响的James Freeman仍坚持将每一杯咖啡做到极致。依靠日复一日对咖啡味道与文化的追求,蓝瓶咖啡也逐渐成为
咖啡爱好者们心中的朝圣之地

James Freeman说“我们的门店是为了专注于重要的事物而设计的。”因而蓝瓶咖啡十分擅长利用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语言来传达品牌自身“至简至美”的概念。其在世界各地的门店选址和装潢都极具腔调,举手投足间皆流露出优雅的风度。
今年蓝瓶咖啡在上海开设了3家门店,除开张园门店,还有2月开业的蓝瓶咖啡裕通店,以及这家静安嘉里中心门店。静安店由设计师芦泽启治领导的芦泽启治Keiji Ashizawa Design设计。他提道:“作为一家日本建筑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一个项目,我觉得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点非常重要。”
咖啡店最大的特色是吧台、墙壁和顾客的休息区总共放置了13000块手工砖瓦。瓦片的表面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熏制工艺,以增加其强度,并创造出微妙的反射效果。
连接两层楼的咖啡吧台位于空间的中心,座位和产品的展示区则围绕它展开布置,鼓励了顾客与咖啡师之间的互动。开放式的休息室位于咖啡店的二楼,紧靠吧台的楼梯可以让顾客在前往二楼时,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到咖啡的制作过程。休息室的座位上方悬挂着一盏米色的纸灯,深棕色家具和皮革靠垫的运用,中和了建筑格局里混凝土和砖瓦带来的苍凉感。
Blue Bottle Coffee Umeda Chayamachi Cafe,由东京工作室I IN设计,极为简约、肃穆又带有工业气息的空间充满未来感,如同一座雕刻过的“咖啡博物馆”。这是大阪第一家蓝瓶咖啡厅,旨在向人们传达品牌DNA。
整个空间拥有蓝瓶标志性的咖啡美学设计:简约现代。通往空间一楼的木制楼梯上方悬挂着一盏定制的玻璃吊灯,上面有几十个咖啡色的球体。二楼休息区亮点是一个醒目的磨砂玻璃封闭隔间,配有水磨石长凳和桌子。坐在这个区域的客人可以享受数字艺术家 Panoramatiks创造的身临其境多感官体验。空间里的声音和图像从天花板上“落下”,穿过一个大矩形屏幕,使人进入宁静的冥想世界。
位于日本关东地区的白井屋酒店(Shiroiya Hotel)成立于江户时代,历经300多年的经营后于2008年关闭进行翻新设计,在2021年对外重开。
酒店由两栋建筑组成,其中一座是70年代旧酒店建筑改造的“ 传统塔楼”(Heritage Tower),另一座则是模拟自然景观的新建筑“绿塔楼”(Green Tower)。蓝瓶咖啡就是在绿塔楼洞穴般的空间内设计的。
设计师希望通过放置推拉门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然光线,充分利用洞穴空间的舒适性。此外,为了尊重蓝瓶咖啡的先例设计,咖啡吧柜台被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
即便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设计师仍试图通过提供沙发长凳作为主要座位类型,创造一个如同休闲公园般的舒适环境,让进入咖啡店的男女老幼都可以随意歇息。
在日本横滨繁华的商业区 Minatomirai 还有一家装扮完美的Blue Bottle Coffee,由蓝瓶御用设计公司Keiji Ashizawa Design和一向以极简著称的哥本哈根设计工作室Norm Architects设计。
咖啡厅面向公园,开放式布局在浅色奶油色木板条、木制圆桌、橡木椅和纸纱包裹的柱子等天然材料下,让室内外彼此回应,增添空间的温馨氛围。创始人Keiji Ashizawa 指出:“我们的灵感来自公园,目标是通过使用木材来营造一种欢迎人的氛围。
被废弃仓库改造而成的精品咖啡室和有机餐厅环绕着,这间位于首尔市圣水洞的门店,是蓝瓶咖啡在韩国的总部。过去,这里曾是繁盛的工业区,但随着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们的入驻,这里逐渐成为韩国的潮流圣地,被称为“首尔的布鲁克林”。
这座容纳咖啡店的建筑位于通往首尔市中心的一条主干道上。四层高的建筑里,每个楼层都具有不同的用途。而蓝瓶咖啡的主要待客区,被设计在不同寻常的地下一层。设计师解释道,将咖啡馆安置在地下室,是为了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远离地面上的吵闹喧嚣。
咖啡店的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不锈钢服务台,上方的挑空设计使光线最大限度的布满室内,并向顾客提供建筑上方的景色。简单的木制桌椅提供了大部分座位,混凝土骨架构成的天花板和墙体,增添了圣水洞店独有的工业气息。
由堆叠悬挂的木箱制成的展示系统,构成了这家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蓝瓶咖啡的标志性特征。该咖啡店座落在该市南部一幢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砖砌结构内,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一栋充满历史和丰富纹理的漂亮建筑。
设计团队强调了现有的建筑结构,试图在原始空间不被影响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具有简约美学且布满光线的内饰。
咖啡店的整体被原木调的柔和氛围所包裹,不锈钢和桦木胶合板所制成的服务台为咖啡制作提供便利。柜台下显眼的Mavam浓缩咖啡机,促进了咖啡师与顾客间的亲密交流。
餐桌和座椅由充满质感的木材打磨而成,粗糙的自然表面与光滑的混凝土地板形成强烈对比。设计师觉得
“我们不需要做太多事情来表达自己对设计的热爱,我们只想保留空间中的人性和温度。”
Presented By
创作团队
监制&策划|Celine CHO
内容出品|Lifeness_LAB
撰文Writer | Erro  排版  Design | Erro、Ada
图片 Image|如恩设计、蓝瓶咖啡官方来源
*本文为原创策划内容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我们,翻版必究
如若商务合作或投稿请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