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成本又提高了。
近日,上海市组织召开优化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形成机制听证会,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将公办高校本专科平均学费标准由5420元/生·学年调整至7215元/生·学年调幅约33%

调整后,新生学费支出有所增加,每生每学年学费(两个学期)平均多支出约为1795元
图源: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优化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形成机制方案》
现行收费标准已执行22年的吉林省发布《关于吉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结构性调整的通知》,从今年秋季入学起,对该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实施结构性调整。与吉林省现行本科学费标准相比,多个学科门类学费上浮较为明显。
四川省也组织召开了该省调整公办高校学费标准听证会,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调整文科类、理科类及医学类收费标准。调整后文科类4800元/生·年、理工类5200元/生·年(均提高1100元);医学类5800元/生·年(原临床医学提高800元/生·年、非临床医学提高1700元/生·年)。
全国多个省份大学
学费标准“涨”声一片
学校收费事关千万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每次调整都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从1996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收费政策,并建立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其中要求教育收费标准保持多年稳定。
2012年,已执行了十多年的学费稳定政策到期,部分省份随之启动了学校收费标准调整学费涨幅多在20%-35%之间。
各相关省份大多是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学费标准,不同专业涨幅不同。如江苏,文史类和体育公安类专业涨幅为13%,理工类专业涨幅为23%,医学类专业涨幅为47%。
有的省不同学校涨幅不同,如湖南,一本学校涨幅在18%-30%,二本学校涨幅为6.7%。
举办者投入
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高等学校经费增长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经费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但现阶段在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背景下,仅靠地方政府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并不现实。
例如,早在2021年10月14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公开四川省教育厅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016号提案的复文中就提到,在高校学费收入方面,四川省公办高校仍然执行的是2004年的收费政策,平均学费仅4511元,全国较低水平。
财政投入和以学费为主的非财政拨款,作为高校经费来源的“两条腿”,发展极不均衡,导致四川省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增长乏力,公办高校生均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生均经费未达到4万元,在申报博士、硕士创建单位时,屡屡受挫,严重影响四川省高等学校发展。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提高各方主体投入高等教育积极性的相关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举办者投入、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为保证办学经费来源稳定,推进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投入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上海本次在优化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形成机制方案中就明确,上调学费标准的必要性之一即是出于健全成本分担机制的需要。
根据成本监审结果,上海2019-2021年监审的10所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年均约为6.4万元,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约为8.4%,明显低于规定的“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上限。
大学生的培养,是国家、高校、家庭三方的合力。合理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是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引擎。
受教育者、政府和社会各自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投入的比例,是高等教育发展筹资、协调高等教育发展利益关系的杠杆。在政府、高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合理调整学费标准。
奖励与保障,并行!
在学费上涨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个人家庭的承受度。构建多元化的资助奖励体系,是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兜底”保障、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前,各大高校也已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学费上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在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适时适当提高学费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教育收费的监管力度。近年来,教育部逐步加快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要求高校的财务、资产和收费信息都要按规定公开。
在公开层级上,各级教育部门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在公开重点上,要把老百姓关注的支出事项彻底公开;逐步把学校的所有经费收支情况向师生、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保障学生家长对财政经费、学费收入等经费使用情况的知情权,保证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
来源:综合整理自软科、募格学术
本文来自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百度学术立场
如有侵权请私信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