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是让越来越多家长深感头疼的难题。孩子为什么厌学?让我们先回忆一下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那几年的样子。
彼时的他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妈妈,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飞机还不降落?” 他们不太懂得害怕,即使你一再警告“不要碰那个东西”,他们总还是要自己摸一下试试看,待到被烫着或电着了才会“长这个记性”。他们忘性真大,你还余怒未消,他们早已投入到新的游戏里去了,或者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过来拉你、贴你。
他们没有成人的分别心和偏见,在他们眼里猫猫狗狗、布娃娃和自己是一样的,“小孩之喜爱异类的现象,甚至超越物种的界限”。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经常如神来之笔,让你目瞪口呆或者认定自己的宝贝是个不世出的天才。黄武雄先生在《童年的解放》中有一个让我不由自主笑出来的案例:“一个农村孩子第一次看到飞机会大叫,‘哇!好大的蜻蜓!’,而一个城市孩子第一次看到一群蜻蜓飞在天上,也会大叫,‘啊!好多的飞机!’”
像这样的画面,几乎每个做过父母或幼儿教师的人都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举下去。儿童生来就是这样子的:“无边的好奇,无限的勇气,宽容无邪,无偏见”,没有边界感或者说不自我设限。(除非注明出处,本文引用的文字都出自《童年的解放》一书)
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对物质享受和效率的不断追求,一浪高过一浪,目前似乎还看不到尽头。这个过程也就是人被“标准化”、“工具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不知不觉中丧失童年的自然和本性的过程。用哲学语言说,就是人丧失主体性,被异化,变成他者。“这是生产力发达后,人又深陷其中的新困境。”
“在《童年与解放》里,自然主要是指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是人的本来面目,包括人最原始的情感状态,……任何知识的发生或学习,都必须建立在这种自然而真实的基础上,知识才会变成智慧。” (节选自台湾清华大学社会所教授李丁赞的书末评论)
可能你会说,那不就是天真烂漫、无知者无畏吗?孩子还得长大,得会学习啊!其实,这又是一个成人对儿童的认知误区。儿童不是不会学习,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或者说他们的天赋、他们的原始特质,与成人的固有认知迥然不同。
以学语言为例,绝大多数儿童到3岁左右已经能够掌握相当复杂的母语,这个速度远超成人学习外语。成人“通常先学一些名词,一些动词及一些其他词类的字汇,然后通过语法及句型加以组合。……这是分析性的(学习方法)。但小孩子学习母语却整句整句地学,辨认使用整句之情境特征,然后再以所需字汇逐字取代,加上不断察颜观色,不断尝试与修正,最后说出一口道地的母语。”
这个案例说明了两个差异。其一,儿童是以整体感知为主,成人被长期“驯化”后变成了以分析、推理和组装为主。其二,儿童是在不断的辨认特征、体验和修正中学习,而成人是在脱离真实体验的“真空”中,靠记忆、理解和依据标准答案的修正中学习。前者学到的是经过体验而内化的“经验知识”,后者接受的是别人分析、解构、组装成品的“套装知识”。这些套装知识的突出共性就是与受教育者的真实体验无关,难怪人间遍布“考试90、100分,3个月后忘掉百分之90、100”的悲剧。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或有效的学习?不是背诵、做题、照着范文遣词造句。真正的学习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尝试、探索、体验,得到反馈、进行比较、修正,扩展自己的经验世界;年长后进而学会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或者学会体验他人已经抽象出来的普遍,把它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再用这种“普遍”与更大范围的体验对照,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经验世界,继而推理、验证出更新的普遍;如此叠加式循环……
体,实践、感受。验,观其影响,验其后效,更进而寻找新秩序。” “人的认知发展是由近及远,由自我而世界,由具体而抽象,由特殊而普遍,人的感情亦然,由自爱而他爱而人类爱。”
自然、真实、体验、整体,有效学习的主要特征几乎完全吻合了儿童学习的主要特点:特殊先于普遍,具体先于抽象,整体感知先于分析描述。这些特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儿童学语言、跳舞、画画等活动中。原来,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后天环境或者说是我们成人把他变成了一个厌学的人。
后天环境和我们成人是如何“帮助”儿童实现从主动、高效的学习者到被动、机械、功利的厌学者这一令人痛心的转变的呢?
在《童年与解放》里,“黄武雄深入探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习理论,非常具有原创性地提出了‘自然能力’和‘文明能力’两个重要概念。”(节选自李丁赞的书末评论)文明能力对应理性、逻辑、演绎、抽象、普遍、固定、有限;自然能力对应感知、辨识、具体、特例、生动、无限。“自然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文明能力的本质为训练。
科技驱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的教育加剧了受教育者文明能力的提升,也加速摧毁了他们的自然能力。在强调集体和权威、“用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300年所走道路”的当代中国,儿童更是早早服从于成人秩序,失去了天生的敏锐和勇气,他们的学习习惯迅速实现了与其“原始创造特质”的脱离:从自身体验到抽象知识,从自然真实到刻板疏离,从整体到碎片,从主动到被动,从发现、创造到记忆、理解。
怎么让孩子爱学习?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解放”孩子。“解放就是还人以本来面目,让人能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新体验世界。这种认识方式的特质是把知识作为整体来了解,是无畏无休地尝试错误、体验与思辨,是免除人为的偏见。” 
如果你是家长,你固然很难直接影响学校模式和社会选拔方式,但也并非无计可施。在生活里,你可以留意呵护孩子的天性,对他们的探索、好奇及其造成的失败、破坏、“闯祸”,给予正向反馈
,控制使用“你不能”、“你应该”,尽量延缓“文明能力”对“自然能力”的侵压。

你可以留意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游戏和玩耍,以及通过体验和游戏的方式学习。在泸沽湖边的达祖小学,老师带领孩子们“用身体学字”。在达祖、华德福等很多创新学校,汉字学习不是从抽象的拼音和比划书写开始,而是通过观察象形字的起源及演变,让孩子们对原本抽象的方块架构产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你可以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别着急让孩子背诵唐诗、“考级式”地学技艺和奥数训练。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条“起跑线”原本就是我们这些被教偏了、学偏了、逼偏了的人划偏了的线。不如多给孩子“留白”,给他们多一些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在其中“安全”地自由想象和创造。
上个月在四川凉山昭觉县日哈乡的教育公益50公里徒步途中,刚好看到几个彝族孩子正在村边兴高采烈地玩泥巴。这样的“自由创造”机会,你身边的孩子还享有多少?要给孩子好的教育,必须“解放”的,正是我们成人已经被固化得像钢板的思维和认知,我们互相捆绑自己的那些“不得不”。
神秀门人问慧能,“佛法何求?” 慧能说:“还我本来面目”。家长们,老师们,所有成人们,大家一起努力,尽可能地“解放”孩子们的童年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