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一丹教育论坛发布了主旨报告《未来学习者的素养和教育》。报告读罢,发现了颇多亮点。
首先是对现代教育的常识、共识的把握和提炼。报告里,对“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强调一而贯之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教育首先使人成之为人’的宗旨不会改变。”
“不论未来教育的呈现形式如何,它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回归人本身”。 
“教育应该最大限度成全人本身,而我们则迷失在各种数字丛林或深陷于各种技术的围墙里。评价本是一种考核方式,就其本身而言,本可以成为一个客观中立的参考标准,然而却被我们盲目地迷信和崇拜,数字的单纯增长变成了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的设计和教育的结构往往沦为不同的数字的叠加,以至于学生和老师都忘记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没有人,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们呼唤重新重视教育中主体意义的发掘,我们认为应该将学习者本身置于教育的中心。”
“与不确定的未来相对应的,是个体在教育当中能否获得自身的确证和自由的成长。”
报告也没有忽略“人”与“他人”、“世界”的连接。如之前在《AI时代,学校和现场教学为什么还要存在》里所言,未来学习者的培养,一方面要向内关注个体内在的完善与自由的成长,另一方面要向外养成对他人和世界的关注和互动,并以在这样的外部互动中,回馈到内在的发展。或者说,教育过程或者学习活动不仅是个体的,更是在人际互动中生成的。
其次,报告直面了很多实践层面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谈到“没有达到课程目标的原因或障碍”时,报告列举的困难令人会心“苦笑”。
• 教学只集中在那些测试学生学习成绩的科目上。
• 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时间框架过于紧张。
• 课程内容是被限定的,且主要或仅以教材为基础。
……
• 存在所谓的合法性危机,即使一些素养和目标在课程中虽然有所体现,但其他教师或学校领导并不承认其价值。
此外,与近年出现的很多素养模型相比,报告提出的五大“未来素养”(探究、批判、协作、创造、关怀)颇有特点,它回归了“人”和“人文”(humantity)本身,抓住了教育的“不变量”,而与狭义、功利的知识和技能模型拉开了距离,例如剔除或弱化了广为流行的数字素养、数学与科技素养、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素养。
它突出了对这个世界极为重要、但被现代科技、经济、生活日益稀释的“关怀(Care)”
“在未来学习者素养框架中,关怀是指与社会情感行为和道德行为相关的素养。它包括责任、建设性贡献和社交关系中的同理心。关怀尊重人类的多样性,并理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情境。关怀的目标是为建设性地共处和共事提供支持。”

它明确了教育应指向可持续发展和福祉(well-being)。“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人权、性别平等,促进和平和非暴力文化、全球公民意识以及欣赏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15)所称,多年来,教育系统错误地灌输了一种观念,即短期的特权和舒适比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更重要。
它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态性
“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方合作的系统性工程,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也不是单一能力的发展,而我们则往往希望通过片面的改进积累成质上的变化。生态理论和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的短板或者部分的缺失将决定整个系统的成败。一个人的成长也深深地嵌入在家庭、学校、社会及其他要素共同编织的情境之网中。没有各要素之间紧密的配合,就没有整全的发展。我们呼唤以整体式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思维重新思考教育内部外各要素,我们认为应该将生态的生成和构建作为未来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在未来素养的发展路径方面,报告提出了原创的CMYK模型,试图将复杂、无穷多样和个性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培养和学习过程抽象在一个结构化、但又具有弹性和可扩展性的框架里。
“未来学习者的学习体系即项目元的开发和建构过程。这套项目元开发系统,由核心素养(Competence, C)、教学方法(Method, M)、学习年段(Year, Y)和知识(Knowledge, K)四大要素组成。”
“CMYK基本运行机制:通过以PBL为主的多种教法M的整合和运用,从解决面向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情境出发,灵活获取和利用全学科的知识K,再基于不同学段Y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等现实需求,搭建独特的项目元(Project Unit, PU)学习活动,学习者通过参与项目元,PU的学习,获取和培养未来学习者应当具备的各类素养C。”
以教学方法为例,报告倡导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调查、基于设计、基于挑战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以PBL为基础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即在PBL之外,还包括讲授(lecture)、研讨(discussion)、合作学习(teamwork)、志愿服务(praxis)、强度训练(intensivetraining)、游学(studytour)、制作(making)等多种方法”。这样的
当然,对“未来素养”这个庞杂命题的任何研究都存在一些见仁见智的空间。例如,针对“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问题,报告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性的阐述和强调尚嫌不足(可参见《孩子为什么厌学》)。再如,CMYK项目元矩阵展示了一个完美、精彩的四维度灵活关联、自由组合的愿景,但读者可能很难消化并据此构建自己的教学/学习内容。如果增加更多的示例,这个框架对教育者建构和发展教学内容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实际帮助。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完整报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