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去玩,大家都会做细致的旅游攻略。它们告诉我们哪些地方人少好玩、哪些景点没必要去、什么时候订票最划算、什么酒店性价比最高……靠着它们,出行前我们可以把所有物质准备做的充足又完备,制定一个尽善尽美的出行计划。
不过在旅途中真正遇到的问题却不止这些。
你有没有跟一群孩子去旅游,一趟下来精疲力尽的经历?
其实,我们制定的那些尽善尽美的旅行计划,孩子们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的旅行,自有自己的乐趣。尤其在一群孩子一起出游的情况下,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往往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
所以,有一个,甚至是一群“旅游搭子”,真的很重要。我的亲身体会,就是带一群孩子出游,比单独带一个让我放松多了。
带一群孩子旅游,怎么安排最省心?今天这篇文章,全是经验,一定要看!
几年前,我和友邻亲家们开始组团结伴旅行。每逢假期,几个家庭围着孩子,上下求索,从江西婺源、美国优诗美地国家公园、杭州三台山、浙江湖州、上海崇明、到北京等等。
玩多了,发现一些套路:父亲多是开车的、爬树的、扛包的;母亲多是安排行程的、点菜买单,负责账务收纳和行李收拾的,而孩子们,只负责玩耍。
一次近郊、远途旅行,像一个项目,从规划、执行到复盘,从冲突到愉快,每次旅行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和体会。
玩多了,慢慢找到了一点点感觉,也找到未来家庭出游的模型,总结几个法则,是为记。
玩伴高于目的地
孩子年幼的时候,一般家庭多是三口之家出行。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他的社交圈要开始发展了,这时候很多家长会选择和熟识的朋友家孩子一同出行。这种孩子们结伴出游,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培育友谊。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一起玩乐的开心程度,往往高于他们对旅行目的地的期待。 这也许是独生子女家庭共同的特点。

儿子和好友在一起摘枇杷,长情的友谊需要满满滋养
孩子的社交圈里,往往能看到许多不同性格的呈现:有的孩子有攻击性,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没有边界意识……
一般来说在旅行途中,给孩子选择互补的玩伴更加重要。跟自己相似的玩伴在一起,孩子们可能会非常愉悦。但如果找到跟自己互补的孩子,彼此差异很大,孩子在观察差异时,学习得更快。
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性格特点,有意识帮孩子搭配一些邻居小伙伴,性格互补、冲突的,性格相似的,让孩子们建立起不同的相处模式。
当然,一切都要孩子自己选择,或跟孩子商量。
总体来说,一起玩,建立最初的友谊 ,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件重要的事,终生需要学习的事。
三个以上孩子出游
大多数情况下,2个孩子出游,很难形成团队。两个孩子的相处模式,相对单一,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机会要少很多,决策容易、妥协容易,更适合两家大人带孩子出国长途旅游。

2017年端午崇明岛旅游,我们住的农村小院
如果3个以上的孩子出游,会发生很多好玩的事情。
譬如,吃饭时,谁跟谁坐在一起,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几个孩子谁同坐一辆车讲故事、做游戏,谁先来?小伙伴里,有人输了发脾气怎么办?其他人怎么看这件事,怎么帮助他?
关于位置排序,谁和谁在一起,孩子们常常会发生争执。这时候,对于家长来说,你能观察孩子在冲突中体现出来的性格和思维模式,随后,可以帮助他做一些小分析和调整。
我家儿子情商发育晚,经常是女孩子向他妥协。我慢慢也意识到,应该找一些比他小的或大的男孩子相处,逐步锻炼孩子在更复杂、不公平的环境中,受挫,接收正常冲突,而不是一味有人给他让位。
在三个以上的团队中, 孩子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寻找解决方案时,孩子们彼此获益会非常多。
三人以上团队,可以帮助孩子在旅途中学习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
尊重、感受孩子的乐趣
旅途相处几天,孩子们熟悉之后会有非常多的互动:经常会彼此叫对方起床、到各家房间串门儿、一起吃早餐、开睡衣趴…… 这些都是特别好玩的集体行动。
一般大人们去旅游总是喜欢安排满满一天逛景点的紧凑行程,其实孩子们对此根本不感兴趣,ta们更喜欢自发的集体游戏,可能突然看到什么不起眼的东西很有趣,几个孩子就能玩的不亦乐乎。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游玩方式,这时候我们生硬的去阻止反而不好。
譬如17年的端午节旅游,我们在崇明农村住了两晚。同行的一共有四个孩子,七八岁的年纪,凑在一起做了好多有趣的事儿。
有天,ta们发现土坡上有个土洞,一只蝴蝶正挣扎着往里面钻,兴奋得不得了,觉得发现了一个蝴蝶陷阱。于是孩子们凑在一起马上就合计出了一个玩法:每个孩子挖一个坑,在坑里面灌上水,然后找一些虫子、鲜花放洞口,想办法引诱其它的蝴蝶进入“陷阱”。
几个孩子被自己的天才设计迷住了,纷纷去挖坑、给那些“陷阱”添砖加瓦,有的去找水、有的找虫子、有的找鲜花……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此外,每天清晨,我们的农家院子里会有一条小狗过来找吃的。几个孩子看到后开始一窝蜂帮助小狗找吃的,给小狗喂食,还认真地讨论如何让小狗开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奉承小狗,可爱得紧。
每到这种时候,这个小小的团队总会自然生发出一种快乐的气氛,孩子们在协同做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特别迷人。
有天,我摘了一束野花,随手插在塑料花瓶里,放在餐桌上。一个孩子觉得好美,于是我鼓励她自己到户外摘花,自己学习插花。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她把将近6个房间都放满了鲜花,我感动极了。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真是发自肺腑地去做。
2017年端午崇明岛旅游,我和孩子们做的插花
为一个凭空而来的创意,自主找乐,也是孩子们旅途中很重要的开心事。
适度设置挑战
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在团队挑战中更容易达成。比如一群孩子徒步爬山时,虽有很多困难,往往孩子们会跟着大团队,放弃家中的娇气,建立自己的自尊。
一次,我们几家人在大雨滂沱去爬了顾渚山,儿子哭的稀里哗啦,在几个女孩子的鼓励下,儿子穿着女孩子的裤子,别人妈妈的雨衣,还是慢慢走到了目的地。这种挑战经验,终身难忘。
此外,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也可以着意给ta们安排一些“挑战”。
譬如端午那次旅行中,我们4个家庭14口人,一起在东平森林公园玩了一天。公园的面积很大,徒步要走3-4个小时。所以规划公园的路线,提醒14个人不能落队这件重要任务就交到了4个孩子手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对旅行产生一些框架认识——安排一天行程,统计一顿饭钱,到了一个景区找路线…… 所以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胜任我们布置的这项任务。
我们给4个孩子分配了角色,队长、副队长的职位每半天轮一次。队长负责带头看路线,副队长要负责传话。每个孩子都有滑板车,跑得比老人和父母快,于是孩子们来回前后看路线,时刻照看着中老年队员,保证一个人都不能少,一趟下来都非常有成就感。
规划和总结
每日出行,我一都会跟孩子商量今日的行程,然后让他自己选择,同时也让他提出自己今天的心愿和想法,譬如吃个冰激凌,和小朋友玩游戏。
2017年端午崇明岛旅游,孩子们在自家做的农家饭菜前合影,争抢座位是日常
到结束时,再让孩子看看自己的心愿是否达成,感觉是否开心或不开心。这样,孩子能养成一个预期管理和正确做评估的习惯。
等孩子再大点,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做更大的旅行规划:订机票、订火车票,安排行程的规划,自己查资料。逐步地,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假期旅行主人,自己对自己的玩伴们、自己的行程负责。 
从小到大,一点点加码,让孩子成为一个会玩,且会跟大家一起玩好的人。
旅行手帐也不错
旅行途中的美好和挫败,一一记录下来,贴在本子上,成为人生美好的记忆。
2017年端午崇明岛旅游,我做的旅行总结的路线和轮廓,让孩子有整体意识,知道我们旅行的团队成员、路线、财务花销和记录心情等
现在出行,我也会带一个袋子和本子,贴纸和A3的纸张也随时准备在书包里。这样出行无聊时,给孩子各种各样的贴纸,他们可以在上面画自己的心情,记录一些笑话。
等到结束时,我再贴到A3的纸张上,让孩子们看到这几天,自己做了什么。
2017年端午崇明岛旅游,每个孩子都自编自导了各种不同故事
几天下来,孩子们会收集一堆涂鸦的便签纸,上面都是笑话、心愿和画画,满满的记忆,美好又温馨。
孩子们站着在做旅途中涂鸦做笔记
最后,预祝大家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假期旅行!
你有哪些带娃旅行或出去玩的经验?
留言区聊聊吧~
作者丨曾进,作家、阅读专家、骑象小学堂创始人、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前资深媒体人。著有《跟着诗词游中国》等丛书。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