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牛爸聊天说到中美的医疗,牛爸感叹:"在中国看病真是太好了。"

我有点吃惊。

原来他喜欢的是中国先交钱再看病的模式。的确,价格透明化,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再想想,不用担心掉进医疗账单的坑。
“可要是你没钱看病呢?”我说,“医院是不救你的哦。
“什么?没有钱就不给看病?”他睁大眼睛。
“是啊。”我叹口气,天真的老外。“而且你去的是对外医院,不是本地人去的地方吧?”
“就是那种需要预约的,
人很少
。”他眨眨眼睛。

要说美国医院和中国医院哪个好,就看你是想要“人还活着,钱没了”还是“要钱还是要命,自己选”。
在美国看病,在账单寄来之前(通常超过一个月),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欠了多少债。
牛妈刚来美国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有一次感冒了,当时还没有找到固定的医生,就跑去家旁边的一个小诊所看病。
去了以后,发现里面坐着好多黑人,还有人衣衫不整头发很脏,个个都像流浪汉(不是歧视黑人,在西雅图这么集中的看到黑人的地方真是不多)。我没想太多,跟前台挂了号就坐在那里等。

等了好久终于看上了医生。奇怪的是,除了问我病症什么的,她还问了我一堆无关的问题,比如结婚没,和谁住,住的什么房子,有没有遭受家暴。
十分钟后看完病,我问医生:“多少钱?”
她用莫名其妙的表情看着我:“我们这里是福利机构,看病不要钱。”
啥?看病不要钱?
不是都说美国看病贵吗?居然还有这种好事?

我窃喜自己运气爆棚——美国一大难题——看病——就这么让我解决了!

过了一个月,我收到一封信,来自上次看病的诊所。

打开一看,是账单。
找我要钱:
400美金

又惊,又气,又急——
当着面叫人家小甜甜,转过身就讹我钱!?
还要400刀!?我跟那等了一小时就见了医生10分钟你要我400刀?你是麦当娜还是Blackpink?
我抄起账单冲出门久去找他们理论。一轮轮嘴皮子车轮战下来,我终于算搞明白一点了。

问题就出在那个“福利机构”。这是给没有保险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的,我是有钱有工作又有保险。
但是我的保险不负责去这种地方看病的花销,所以一切费用归我承担。
那也不至于看十分钟花400吧!?这种收费还有天理么!?

从那以后我看病非常小心,严防一不留神就被均了贫富。

但是美国医院的收费的过程,不是你小心谨慎就能避雷的。
你问医生某项检查多少钱,医生会摇摇头:不知道,得去问你的保险公司。
你去问保险公司,对方两手一摊:不知道,得去问医生怎么上报
有一次我较真了,花了一天的时间给医生和保险公司两头磨。终于找医生要来我所有检查的代码,一个个拿去和保险公司核对,确保都是可以报销的,才放心去做的检查。
过了一个月账单到了,
说我欠医院700多块。
我彻底愤怒了。打去医院的财务部门大声抗议:我都查过了所有的检查项目,保险都包,为什么还要收我钱!?
对方不紧不慢的查了半天,回复我:告诉我的是检查的代码,但是检查完后的诊断又是一个代码。检查出问题后面的就算诊断,这个保险不保。
还有没有天理!?
没有。医院和保险公司就是天理。


从那以后我就躺平了。较真没浪费时间又没用,还能把自己没病都气出病来。
是的,美国的医疗那么混账,病人当然也能耍无赖。
如果收到了天价账单,千万不要傻乎乎的勒紧裤腰带全付了:一定要去和医院讨价还价,基本上都能给你打个折。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吃饭被卡住去了急诊室。住了一晚上出来以后收到的账单18,000刀,保险公司只付2,000,他要自付16,000。
他是典型月光族美国人,还欠一屁股学生贷款,哪有这个钱。于是跟医院扯皮,又是哭穷又是晒银行账户又是晒收入文件,最后16000的账单减到450。
我还有一个同学从中国来美国玩,在朋友家做饭的时候被油烫伤了。进了急诊室,动了手术还住了快一个月的医院。
看病的时候留的是朋友的地址。之后几个月里陆陆续续的收账单,数目可以在二线城市买套房。
当然,我同学回国了。她朋友也没有出。在美国账单是跟着当事人走的,有地址找不到人,也只能不了了之。
对于她来说,美国的医疗真的是很有人情味儿的。
这次牛妈动手术根本就没去考虑花费的事。要我吃药就吃药,要我查血就查血,要我拍片就拍片,一次不行拍两次。
想别的没时间也没必要,难道还能嫌贵不做了?
我对美国医院的服务的体验一直是非常好的,这次也不例外。从医生到护士都专业耐心,有问必答。从检查到住院,所有的公共空间和病房都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尤其是那个ICU,医院去年新建的。房间那叫一个大,能十几个人在里面开Party。做完手术给我喝的鸡汤也意外的鲜美,完全不像有科技和狠活儿。
我躺在可以自动调节十几个角度的病床上,喝着鸡汤环顾着宽敞明亮的病房,脑子里不停想着一件事:
到目前为止,手术束快三周了,我还没有掏一分钱
三十六雷总打秋,秋后算账。
在国内,个手术大概10万。
我有还算不错的医疗保险。

咱们来做个游戏,猜一下这次牛妈的账单会有多少钱?
(猜中无奖)
牛乱 2023年4月24日 于西雅图


更多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