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ChatGPT最火的时候,热衷谈论它的,都是什么人?
除了那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闲散万事通、野心勃勃到处捕捉风口想要大赚一笔的投资从业者,最令我惊奇的,是中产父母们——她们虽然在朋友圈里静鸡鸡不发一言,却私下在朋友群以及鸡娃群里,毫不掩饰地交换着各自的忐忑不安。
这不奇怪,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革命性的技术带来的是挣大钱的新机会,任你新科技如同孙大圣无所不能,也跳不出资本的五指山;对真正的穷人来说,反正人均大领导,操心AI也就跟操心俄乌战争差不多:知道了、已在朋友圈批示了、没别的事我就去喝酒撸串了、明天的事明天再说;但对于依靠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占据社会中坚的中产,人工智能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那感觉,如同爬珠峰快要到顶,突然脚底下一松,你愕然发现,山居然消失了!

毕竟,AI如果是小孩,伊就是所有父母梦想中的那种天才小孩:别的插画师、设计师熬夜熬吐血出的图,水平还参差不齐,AI可以十分钟出上千张,张张都是大师级;AI写代码,几分钟就能搭好一个网站,还能替人检测代码错误和漏洞,即时更正;AI做翻译,全球语言无不精通,不但可以做到秒翻,还保证信达雅,遣词造句语法格律堪称高级;AI写公关稿,文笔流畅不说,更是滴水不漏、圆滑周全,一秒钟生成的文本直接干翻20年从业经验的老公关。

最致命的是,AI没有脾气、无须工资社保,它完全即插即用,有求必应——面对这样强大的免费员工,你说,用人单位以后还愿意用“人”吗?而至少要耗费20年时间与巨大投资去培养的孩子,一旦不拔尖分分钟就会被人工智能抢走饭碗,这让通过学外语、学设计、学编程、学法律、学市场营销……晋升中产的父母们,情何以堪?
是的,当下时局,对中产来说,格外不容易。这种艰难尤其在于,许多我们深信不疑的东西都在崩塌,曾经正确的事情现在不再正确,以前重要的事情即将一文不值,我们很难再依据过去的惯性前进。
如今的中产,正在饱受双重夹击:于自身,就业变得艰难,挣钱这件事充满了不稳定性,有限的投资渠道时不时就会来一次黑天鹅;于后代,付出巨大心力和金钱在小孩教育上,冀望孩子出于蓝而远胜于蓝。但现在人人都说,
教育的作用大幅贬值,投资千万养出的小孩,说不定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前不久,阿里某位被裁员的P8级员工给杭州市长公开留言,说自己突然被裁员只收到了30几万赔偿,但他的房贷一个月就要3万,好不容易在杭州买了房子立即就要断供,实在接受不了。他的微博下骂声一片,都在嘲讽他胡乱加杠杆、自作自受、自以为高人一等。可是,说实在的,2018年的时候,年薪百万的他支付3万月供并没有很过份啊!那时候大厂里的人谁拿几百万当天大的事?人人都觉得自己再干两年不跟着公司上市套现财富自由就是被命运亏待!

一个优秀惯了的人,就这样,突然毫无准备地被时代一脚从领奖台上踹了下来。

不是只有行情走低的技术男遭遇凛冬,小有资产的富裕家庭一样可能遭遇断崖式下跌。
前不久跟一个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旧友吃饭,她之前放弃了工作陪着儿子在美国读私立初中,母子俩一年精打细算也得开销一百万。结果才去了两年,留在国内的老公突然失业,加上投资失败,积蓄疯狂缩水,一下子入不敷出,留学这一百万就成了泰山一样的重担。关键孩子才8年级,要读完12年级加4年大学,学费至少还得备出500万以上。夫妻俩纠结再三,还是决定带孩子回国。
回国第一件事,是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两口子像对大人一样跟儿子做了开诚布公的谈话。先是如实告知家中经济现状,再一条一条列出回到国内公立学校可能碰到的困难,希望儿子能做好准备。她没有想到,一向没心没肺的儿子并没有崩溃,居然反过来安慰了父母,回国之后进了普通中学,他很快交到新的朋友,成绩渐渐赶了上来。
他的老母亲这才敢重新抛头露面和曾经的朋友们笑谈这一切,仿佛只是等闲事。

遭逢巨变能有这样温馨圆满的结局真是凤毛麟角。可是,得多幸运的父母,才能只需支付子女的学费呢?
如今网上甚嚣尘上的“全职儿女”,不就是明证吗?大学毕业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女儿,爸爸妈妈奶奶从自己的退休金里各拿一点儿,凑足4000元,雇她在家做一个贴心的全职女儿,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全家人各得其所,看上去幸福又适意。

孩子不是坏孩子,说起来也是按劳取酬。至少不像许多人打着考研考编的名义在家里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干,最后还结婚生子,小家庭一起吃着父母的退休金,等着父母去世继承房产,继续摆烂。

父母也是好父母,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到大学毕业,不但继续支付女儿全职侍奉的工资,大约还愧疚自己社会资源太少,不能帮她找一份安身立命的长久工作吧。

但“全职儿女”这件事,有皆大欢喜的,也有毛骨悚然的——
就像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简直能把中产活活儿吓死:白领女子过了黄金青春,在之后的三十年里人生一路下滑,64岁的时候靠打零工为生,碰到疫情付不出房租,于是白天打工,晚上睡在公交车站。她安静地、努力地、尽力体面地活着,但她被杀死了。杀死她的,是公交车站附近一个40岁的男人。这个男人出身优渥,却不愿工作,直到40岁了,还留在家里,啃老为生。他觉得睡在公交车站的女人令他的小区环境不再完美,因此杀了她。

不像其他那些悲剧电影:伊朗儿童在战火中为一双小鞋子魂牵梦萦、印度贫民窟的小孩在恶意中辗转流离、日本被弃儿童在廉租房中无人知晓地活活饿死……你对此流下再多同情的热泪,心里也知道那是别人的故事,是隔岸观火的怜悯。而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最残酷之处在于,身处差不多的社会和时代里,我们那个感同身受啊!只需几步走错,这就是我们可能在现实中的遭遇。

老后破产,抑或是砸在手里的成年儿女——不论是两极中的哪一极,都让中产瑟瑟发抖。
总之,把孩子最终抚养成给自己养老的“全职儿女”,其中利弊,足够写出一百篇言之有理的社会学、伦理学论文。但今年这种时候,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就算了吧。
听我的,一定要怪,那么照例还是怪给时代吧。
我们能怎么办?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好歹还是赶上了腾飞时代的红利。当时代自顾自拐了一个弯,除了接受与面对,我们根本没有选择。我们只能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一起,面对一个已然不同、看似熟悉实则陌生、需要重新了解并融入的世界。
而今真正需要减负的,不是孩子,是我们自己。
如果房子让我们不堪重负,那可以暂时不要房子。

如果一段关系让我们痛苦不堪,管它是什么关系,都斩断它。

如果子女的教育成为我们人生矛盾的中心——呃,只有这件事没办法摆烂。但,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教育这件事。

首先,教育并没有贬值,它只是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很难再越级变现而已。
之前参加一位富豪给女儿举办的生日派对,这位爸爸说,我觉得成绩不重要,我只希望女儿快乐。他说的的确是实话,他的女儿确实无需纠结分数。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她对财富及人生的控制能力,掌好自己的舵,不被别人带偏。

对选择的教育目标适配了自己人生的人来说,教育永远不会贬值。它让你的孩子挑战自我、习得技能,学会在人群中沟通、竞争、合作,懂得处理情绪、拥有体面谈吐,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但与此同时,名校的确在失去曾经越级变现的超能力,年轻人很难仅靠一张名校文凭实现阶层跃迁,拿到名利双收的入场券——对绝大部分普通孩子来说,他的家庭在什么位置,他进入社会的起点就在什么位置,文凭能够锦上添花,却无法大变活人。
然后,中产家庭的教育投入,应该设定一条安全线,不能让这笔支出侵蚀掉整个家庭的财产。因为这笔钱一旦投进去,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且中途叫停的代价极其昂贵,我们很可能无法承受。
对于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拼了老命去复刻富豪的精英教育恰恰是舍本逐末。

比如年薪百万的家庭给孩子选择国际教育,一开始幼儿园、小学的时候一年一二十万并非难事,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教育费一年五十万随随便便,等上了高中、大学,一年百万不过是平均价。这样拉到满的负荷,到时候也许会把全家的现金池榨干,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变成灭顶之灾。

又或者穷尽精力誓死要把小孩一路鸡进名校。可哪怕是在卷王之王的海淀,仔细观察一下也能发现:鸡得最猛的全是小学生。等到中学,一半的孩子就从父母的朋友圈中消失了——真的,彼时不被孩子气死已是福报。

其实想想,古往今来,普通人家的小孩儿能够脱颖而出,最核心的竞争力通常是:坚韧(养得糙,扛摔打能力强)、有上进心(特别想过好日子且知道只能靠自己)、不服输(经常输,但还会爬起来接着干)、生存能力强(能抓住每一个机会,能吃每一种苦)……这些能力,和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并没有太直接关系。

认清以上两件事,有助于我们给自己的人生来一个重要性排序——

先把自己过好,不要因为那些一厢情愿的执念把自己逼到墙角,尽可能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做一个情绪稳定、游刃有余、能在生活中感受到乐趣、愿意去尝试和学习新事物的成年人,是第一位的。

我们自己有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把这些宝贵的情感传递给孩子,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而不是终生需要治愈的阴影创伤。

减掉过于沉重的期望,放下原地飞升的痴念。
人生,即会向好。
插图来自艺术家John Holcroft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