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在谈论通缩问题,主流观点,以国家统计局为代表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中国经济导报》以此为依据,发表一篇题为“通缩之辩:中国经济没有出现,下阶段也不会”的文章,引述国际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的说明。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通缩有三个核心指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的减少,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增长乏力。
引起大家担忧的主要是物价指数低迷
      ①202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一个百分点
       ②尽管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但扣除食品和能源核心CPI后仅上涨0.8%,和1-2月份持平,而3月份仅上涨0.7%,低于预期的1%,创18个月的新低,环比下降0.3%
      ③2022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4.1%,比20218.1%的涨幅回落4个百分点。12月份PPI环比由11月份上涨0.1%转为下降0.5%
今年一季度,PPI下降1.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而3PPI下降2.5%
       这几个主要指标引发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
       显然,国家统计局的看法过于乐观,从走向上看,也不能说下阶段不会出现通缩。
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也难以避免通缩,毕竟1998-2002就出现长达5年的通缩。不同的是,当年的通缩特征更为明显,CPI指数从1996年的8.3%一直下降到1998年的-0.8%,到了1999年降到了-1.4%,零售价格每个月下降0.341个百分点。
       这次相对温和。但有几个因素不能不考虑在内:
       一是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相比,我国的物价指数低得太多;
      二是需求收缩的现象仍然存在。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其中四季度为下降2.7%;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6%,比2019年和2021年都低。
       虽然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5.8%,但明显低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即使这个增幅可能跟节假日集中消费有很大关系,能否持续要看今后三个季度的消费情况。
       三是居民收入信心并不强烈,可支配收入增长仍然未见起色,提升居民消费仍任重道远。
      工业生产形势不理想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4.5%,虽然较去年四季度抬升1.6个百分点,但低于去年一季度增长4.8%的水平,低于疫情期间2020-2022年同期实际GDP同比均值5.0%,更明显低于疫情前2017-2019年同期实际GDP同比均值6.7%
而且,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GDP增速明显低于疫情期间的平均增速,也明显低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第三产业GDP增速虽高于疫情期间的平均增速,但明显低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
而且,3月份国内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相对2019年同期的复合同比增速均较1-2月有所回落。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解读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出了工业增长面临的5个不利因素:
     ①工业产销率和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4.3%,比2020年二季度水平还略低;
       ②制造业“生产热、投资冷”。1-3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至6.2%
      ③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投资均显著下滑。1-3月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降至0.9%,为2011年以来首次低于工业增加值总体;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至15.2%,相比去年12月显著降低了7个百分点。
       ④采矿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滑。3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仅为0.9%,相比1-2月的4.7%降幅较大。
      ⑤出口交货值负增长小幅加深,对我国出口景气度超预期的判断还需时间考验。
       此外,房地产投资的复苏前景不明:3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收缩5.9%,相比1-2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这些都意味着“供给冲击”的压力仍然存在,当前中国经济复苏仍然具有典型的疫后修复特征,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尚不够稳固。
       所以,不能早早下结论说当前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让市场困惑的是货币供应与物价指数严重背离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3月金融数据,3M2同比增长12.7%
      3月新增贷款3.89万亿元,超过预期值0.8万亿元;新增社融5.38万亿元、超过预期值0.88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10%、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
正是这个金融指标让市场困惑不已,有人直呼:低物价与高货币竟然共存,这还能叫通缩吗?
也许正是这一指标(加上GDP温和增长),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局面不能算作通缩,认为通缩通常发生在货币收缩的环境下。
       具有典型特征的是,新增信贷和社融均远超市场预期,但CPI同比增速一年来首次跌破1%,并大幅偏离2%-3%的黄金区间,而PPI已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
货币供应与CPIPPI指标严重相背离,这个现象极不正常!
一些专家们认为,货币走高、价格走低,不是通缩。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在货币增长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
      这个结论未免牵强,货币的大幅增长而同时物价跌入历史低点,这正常吗?物价不是应该走高吗?
       这种背离现象是否是通缩的特例,就如高通胀但经济衰退形成的滞涨一样。
       货币供应与物价指数是正相关系,现在却出现严重背离,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是比货币供应量下降同时物价下降更可怕的现象,因为如此高的货币供应量还拉不起物价水平,是否意味着货币杠杆在消费不振的氛围下失灵了!
       还有一种可能:超发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和实际消费,而是在银行体系内循环,即进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怪圈!这也与实体经济收益率低下有关!
       联想到现在中小企业的步履艰难、民营企业家投资愿望不强烈、就业困难和消费不振,我们不能断言“货币走高、价格走低,不是通缩”;更不能断言“不会出现通缩”!
       是否会出现通缩,还需密切跟踪关键结构性指标。
       我以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较弱和预期不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