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两个有关公职人员出轨被举报的新闻。

以及,女权者陈亚亚的评论。
前阵子,也有一个女性朋友因为配偶出轨而离婚。她说,尽管争取到了孩子抚养权和经济上相对有利的离婚协议,她还是感觉很受伤、很恨对方,恨不得曝光对方,让他身败名裂。她想听听我的建议。
我先是给她推荐了一篇旧文《
早恋不可怕,晚恋结婚才危险
》,指出男人出轨招恨的根本原因是婚姻内的性别不公平。

如何防止男人出轨是错误的问题 
这里我也再次重申我在 问答:“婚驴”、浪漫爱、渣男识别、开放关系 一文中的观点:男人出轨特别招恨,是因为女人在情感和婚姻中付出的不对等。
她们付出太多,被亏欠太多,而且在男人出轨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往往是抱着再苦再累为了爱情不放弃的人生哲学已在不平等、不公平的关系里坚持了太久。 
也因为女人在异性恋亲密关系中的圣母倾向,因为她们往往付出大量的情感和照料劳动,男人在婚姻里基本是亏不了的,尤其是孩子是由女人在带的情况下。 
公众号:笨妈育儿育己
早恋不可怕,晚恋结婚才危险
然后我给出了如下建议:不建议她曝光前夫的“出轨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人的隐私,除了现亲密关系伴侣,别人无权知道。

注:看到嫖娼不是犯罪就炸了的朋友,可以参照这篇文章:《
我为什么支持性交易的非罪化?

出轨本身是错吗?
回到文章的主题:出轨是不是一种人权呢?一个人是否应该有“出轨”的自由?一个已经结婚的人是否应该有“出轨”的自由?
我认为,的确是人人都可能出轨,也都应该能自由“出轨”,才是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人应该有情感和性的自由,也就是“出轨”自由,不管是否结婚、是否已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只是,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及父权婚姻体制下,这个问题变得更复杂。——父权婚姻制度不是基于性自由的,它的前提就是绑定女人的性、生育功能及养育劳动为男人所用。
婚姻制度进化到现代一夫一妻制,也要求绑定男人的情感和性。实际上,现代女性仍然愿意进入婚姻奉献性的专属及生育养育劳动——且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自己的独立生存为代价,就基于这一前提。
不然,女性的基本生存和利益都会受到威胁——比如,男性婚外生子会分去“家庭”资源,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理论上,只要男性也能做到情感和性的忠诚,婚内女性好像就不会遭受太多损失。
现实是,今天的男性事实上仍然(单方面)享有性自由,同时掌握社会和家庭里的经济和权力资源。并且,这种经济和权力地位的获得,往往是基于对“妻子”无偿的情感和家务劳动剥削,基于“良妇”对已婚男人的情感和经济依赖。
这种局面,导致已婚男性出轨特别普遍。
我想这是目前来自女性群体内部反出轨、打小三声浪如此盛行的原因。——因为女性往往是婚姻内的弱者、是被出轨的那个,她们更容易代入情感被伤害、经济利益受损的“妻子”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在性别不平等及父权制婚姻体制的前提下,单纯谈出轨自由、出轨是人权,也会显得没有说服力。
说到底,这是一个人与人关系中的公平问题。
出轨是不是过错、要不要承担“罪责”,必须放在一个婚姻的具体情境中去谈是非公平。
一个把孩子扔给妻子一个人带、又不挣钱的男人的出轨,与一个努力工作挣钱同时又是孩子主要照料人的男人的出轨,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至于出轨后要怎样处理才对亲密伴侣中的另一方更公平,也会因具体情况而异。
但是,用砍去所有人的性和情感自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假如我们实现了性别平等的终极追求、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且自由的人,谁说我们就要和最先遇到的人终老一生呢?
而且人也是会变化的,会流动;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想要的东西也会不同。
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生一世”会是一种“美德”?是什么让它成为了一种“美德”?
为何我们并不会为一件衣服穿了二十年而感到骄傲,也不会为一件衣服只穿了一天就不喜欢了而感到羞耻?

女人出轨与出轨平等的问题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在独立女性或者说女性相对掌握资源的小范围内,已婚女性也可能出轨,甚至出轨的也不少。——只是,由于男女性道德的双重标准,女性面临着更为严苛的性越轨惩罚,即便出轨也会进行得更隐秘。
有一些社会调查支持这一点。中山大学裴谕新教授的著作《生于七十年代:上海年轻女性的性与生活政治》,对这一问题也有涉及。
独立女性“出轨”,一是因为有更多性资源,二是更能承受“出轨”的代价——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更有议价能力,或者更有经济、精神等条件离开婚姻。
但我相信,放在整个社会中,相比较于男性出轨的普遍性,女性出轨还是少数。
在《为何中国男人出轨这么普遍?》一文中我也谈到,除了面临更严苛的性管制,女人也忙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生活圈子更小,更没有时间和心力去出轨。
另外,在遍地渣男的前提下,女人也更不容易遇到值得出轨的对象。(注:渣男遍地是男权结构造成)
说到底,男性出轨(多)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其中也包括文化上的资源(比如,社会文化对男性多偶问题事实上的接受)。
如果资源平等,机会平等,可能出轨也会平等。
到那时,出轨也就不是出轨了,不再会是一个带有这样污名和罪化意味的用语,而是人基本的性自由问题。
严打出轨,最终还是女性受害
这是因为,父权婚姻制度真正要严苛管制的,是女性的身体和性自由。婚姻内外的女人,面临着比男人要严苛得多的性道德审查与管制。
在旧文《早恋不可怕,晚恋结婚才危险》里,我也说过:【女人出轨的命运往往比男人惨得多。男人出轨女人自杀,女人出轨男人他杀。不论是谁出轨,掉命的一般都是女人。
我们还可以参照姚笛的例子。这里引用一个网友的评论:
关于婚姻道德,我也认同“第三者”无责的原则,同时我与上面所引用的这名网友的观点也有一些不同。

我认为没有必要严惩出轨的已婚男性,也不认为“背叛家庭”是一个让人痛恨的罪责。——要知道,禁锢和剥削女人的正是家庭啊;这是五四时的前辈要打烂的东西。
文章的错不在“背叛家庭”,而在常年把俩孩子扔给马伊琍一个人带,自己却在外面花天酒地。
还是在《早恋不可怕,晚恋结婚才危险》这篇文章里,我分析说:
由于异性恋婚姻和情感关系里的性别不公平,也因为女人在异性恋关系中安全感的极度缺乏,不少女人主张严惩出轨的男人,以此达到震慑男人的目的。 
而我要说:一个性更不自由的社会,一定是女人的身体最受管制、身心最受迫害的社会。
沉塘、浸猪笼、堕胎小诊所、处女鉴定、荡妇羞辱、破鞋游街,难道我们要回到那样的社会?
这才是可悲的地方:是什么让女人那么在意一个烂男人(大概率是)廉价的情感和生殖器身在何处? 何况多少利益的算计假借“爱情”之名。
如果没有相互的尊重、关心、支持和在乎,所谓的爱情一钱不值。
这是你的人生,你的地盘。他要怎样,不必然要和你有关。人生时间宝贵,哪有空和不值得的人纠缠。
甘歌,公众号:笨妈育儿育己早恋不可怕,晚恋结婚才危险
——当然,当的确存在婚内不公平时,我也支持“出轨者”(一般为男)对“被出轨者”所遭受的情感伤害,作出经济或其他方面的补偿。
官员与艺人的出轨问题
社会上经常会曝出官员出轨的新闻,其中有男也有女。男的主要是滥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包养或者性侵很多女性。而女官员的出轨,则主要是官场“潜规则”及职场性骚扰问题。

网上时不时就会流露出女官员的“艳照”或“色情视频”,其中不少是这些官员的丈夫故意传播的。
尽管涉及到官场权力滥用与腐败等复杂问题,我还是认为女官员的“艳照门”事件主要是一个性别压迫议题:对女性进行公开的性羞辱,本质上与迫使“荡妇”游街没有区别。
而女艺人当“小三”会这么惨,可能跟民众痛恨小三以及官方的舆论引导都有关系。——当然,这里面还是有男女双重标准的问题:已婚男演员乱性就基本没事。
顺便提一下安吉丽娜*朱莉的案例。参见这篇文章:《她是全宇宙最著名的“小三”,最后却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227728582162055426/?wid=1681480839446
不过,这篇文章没有提到的后话是:朱莉和皮特结婚后关系反而不好了,后来的离婚案和抚养权官司,也“互撕得很难看”。这说明人的情感和关系是会不断变化的,而婚姻可能让亲密关系更难持久。
畅想未来:人人都有性自由的世界
回顾人类婚姻制度的历史会发现,从古至今,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婚姻从来都与亲密关系和性的忠诚无关——它是一种保障男性利益的经济制度安排。
婚姻变成以一对一浪漫爱为基础是很新近的事。而正是自人们以浪漫爱为基础缔结婚姻以来,婚姻变得极不稳定起来。
这是因为浪漫爱不稳定。与”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传说相比,变动才是爱和亲密关系的常态。
如今,美国人的婚姻会有一半以解体告终;而在再婚人群中,婚姻关系持续的时间会更短。
在中国,离婚率逐年上升。其中超过70%的离婚案是由女性提出的。
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忍受不幸福的婚姻了。作为个体的人享有越多自由,婚姻也就会越不稳定。
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女性越来越不用依靠婚姻获取生存,女性对如何过这一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希望有一天,女性能有彻底的性自由,也不再是需要担心伴侣出轨的那个。
女人也能有性自由的前提是:不要相信“一生一世”的鬼话,不要把人生搭建在男人的身上,也不要做男人人生的阶梯甚至垫脚石。
当女人自己也枝繁叶茂了,她们要考虑的就不是男人还爱不爱自己的问题了,而是我还爱不爱这个男人、要不要他留在我的人生里。——对异性恋女人来说。
至于当下,我还是给出曾经给出的建议:
【女人要把人生的主语替换成自己,男人出不出轨、要和谁好那是他的事,不必然和我们有关系。
作为女人,你要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健康、人身安全;至于男人爱不爱、心在哪里,不是我们能够、也不是我们应该去控制的。
也控制不来。
相关阅读:
—————
关于笨妈/甘歌:
六岁男孩笨笨的妈妈,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于美国一所大学任教。在读书做学问之余,喜欢研究孩子教育问题,热衷分享欧美主流的教育理念、传播具有性别意识的育儿思想。同时不定期写作有关性别、家庭、女性成长和社会参与的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