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
托卡马克装置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关键之一在于,利用环形螺旋磁场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约束在有限的空间内达足够长的时间,以减缓能量流失,提高聚变反应效率。4月12日,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此前的101秒世界纪录,也由EAST于2017年创造。得益于等离子体控制、加热、壁处理、先进诊断等技术提升和内真空室改善,团队历经12.2万余次实验终于取得重大突破。该突破进一步验证了高约束稳态运行的可行性,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小WE姐:在去年11月的WE大会上,我们曾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李建刚 为大家详细介绍EAST的前沿突破,点击 这里 可回顾演讲内容和视频。
02.
阿兹海默病新曙光
预计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增至1.5亿以上,但目前并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或治愈方案。最近,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团队发现,
通过对位于下丘脑的乳上核(SuM)进行脑深部刺激,仅激活一小部分新生神经元活性,就足以恢复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认知和情感缺陷。
研究者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SuM
(上图黄绿色)
进行光遗传刺激,让新生神经元
(上图紫色)
在数量、性质和活性上多层次增强,并获得化学遗传激活,挽救了这些小鼠的记忆和情感缺陷,而且即使只增强一小部分新生神经元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团队将根据该原理进一步开发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治疗方法。

论文 👉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3.02.006
03.
韦布拍到迄今最清晰的天王星光环
天王星有13个已知的光环,由岩石和不太反射太阳光的尘埃构成,因此大多数望远镜都很难捕捉到。近日,韦布空间望远镜成功拍到了天王星令人惊叹的11个光环,其中包括迄今为止最清晰的2个微弱的尘埃环。科学家相信,韦布未来终会捕捉到另外2个极其微弱的光环。此外,韦布还拍到天王星的极冠(polar cap,天王星独有的特征),以及两个可能与风暴活动有关的云层——一个位于极冠的左上方,另一个位于天王星的最左侧。照片中,极冠中心有一片圆形区域要比周围更明亮一些。这些新数据或将帮助科学家理解天王星的极冠为何在夏天出现,又在秋天消失。
NASA报道 👉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3/nasa-s-webb-scores-another-ringed-world-with-new-image-of-uranus
04.
人工智能升级史上首张黑洞照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发布了史上第一张黑洞M87*的照片。4月13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科学家使用相同的数据,利用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技术PRIMO,重新生成了更清晰的M87*黑洞图像。原照片由全球七台射电望远镜合力打造,而这些望远镜在物理上是分开的,因此数据中存在一些空白。研究人员用3万多张吸积黑洞的高保真模拟图像训练PRIMO,让它了解工作原理并寻找模式,最终恢复了原始图像中缺失的结构。新图像中,橙色的吸积气体环的宽度缩小了大约1/2,暴露出更大、更暗的中心区域。该算法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图像,人工智能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展。
论文 👉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cc32d
05.
塑料污染或已“长进”岩石
近日,《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清华大学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塑料污染——塑料垃圾薄膜与岩石发生化学结合。研究者首次在自然环境中(广西河池一条小溪附近)发现,塑料垃圾聚乙烯薄膜表面的碳原子在氧原子的帮助下,与岩石中的硅形成了化学键(C-O-Si)。这种结合可能是小溪里和沿岸堆积的垃圾被冲上岩石后,受紫外线或岩石上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动驱动产生的。除了影响地球的地质特征,这样的“塑料岩石”还会向环境中释放微塑料。根据模拟实验,小溪周期性涨水时微塑料生成的速率比垃圾填埋场、海水和海洋沉积物的塑料脱落速率高出几个数量级。
论文 👉
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0662
WE大会交流群开通啦!
欢迎大家扫码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