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冲着廉价打折买回的服装,一次都没穿过就被丢弃时;当我们在商家策划的促销活动中大量购入的食品,吃不完不得不倒入垃圾桶时,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有一刹那闪过“这样真的好吗?”“似乎有点不对劲”之类的念头?
在日本,服装产业每年都要废弃处理上亿件新衣服,而快消食品业废弃的产品数量更是惊人。我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却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熟视无睹的时代。
“浪费”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不合理”。日本《朝日新闻》资深作者深入生产与消费现场,探讨这一“大量废弃社会”的现状和解决手段。
(以下内容摘自《大量废弃社会——服装与便利店行业不可告人的秘密》一书,该篇书摘作者为日本《朝日新闻》社会部记者仲村和代)
你身上穿的衣服是谁缝制的?
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村,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品,名为“刺子”。这种刺绣的每一针一线都由手工精心完成,显得质朴而可爱,受到许多现代人的欢迎。然而这种将多块布料缝合在一起的手艺,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它们更加结实耐用。
在过去,布料是贵重物品。即使衣服坏了,老百姓也会缝缝补补,继续穿在身上,直到它们破得不成样子为止。当政者禁止农民使用珍贵的棉花,农民只能身穿麻布衣裳,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一针一针地用粗麻填满衣服的每一处空隙,从而保持温暖。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衣服和食物都是农民亲手生产出来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浪费,所有物品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用到寿命结束为止。
即使加以美化,那样的生活依旧过于残酷。一旦天气反常导致农作物歉收或自然灾害,他们很快就会无法维持生活,很多人甚至会因此丧命。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服装和食物的生产呈现出“大规模”与“分工制造”两个特点。由此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在发达国家,大量食物在市场上流通,即使国内出现恶劣天气,也能在全球化的框架中得到弥补。过去昂贵的服装迅速降价,享受廉价、耐用而时尚的商品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已经无法透过手中的商品看到生产者的“面孔”了。我们不再知晓有关自己衣食住行的商品是源自哪里、由谁制造、如何生产的。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制造业扩展到其他国家,全球分工也应运而生,我们越来越难以看清是谁在制造产品了。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过多,甚至达到了用之不尽的地步,于是其中许多东西都被抛弃。然而我们却根本不知道究竟在哪里、有多少商品、以怎样的方式报废。
在这个世界上既有通过“购买”的手段在乱花迷眼的商品中“有权选择的一方”,也有生产低价产品、领取微薄薪水、只能从事低端劳动来谋生的“无权选择的一方”,全球分工体系正是在双方同时存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了向发达国家人口提供大量他们要求的“廉价选项”,就需要有另一批人来廉价贡献自己的劳动力。
Made in Bangladesh
2012年年底,为报道一家日本企业开展的社会化商业模式,我前往孟加拉国的一个农村进行采访。
我受到了全村人的欢迎。在那里,山羊和公鸡大大咧咧地走来走去,孩子们光着脚丫四处奔跑。看到这种在发达国家难得一见的淳朴劲儿,我不禁发出真诚的赞叹:“这里宁静祥和,真是个好地方。”
听到这话,接待我的人却这样回道:“你说得没错。然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疫情,他们的生活很快就会难以为继。”
我顿时羞愧万分,后悔自己沉浸在新鲜体验的喜悦之中,以至于说出了那种不过大脑的话。
有件事当时我没能注意到,直到回头查看相片时才发现,原来村里出来迎接我的都是男性。在重新审视了孟加拉国的情况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出于孟加拉国的特殊国情——那里甚至不允许妇女单独出门购物。
而拉纳广场倒塌事件当中的受害者,正是从这样的农村去往城区工厂打工的人。在农村,赚钱的机会寥寥无几。这些妇女之所以会进城赚钱,都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受教育”。
“Made in Bangladesh”(孟加拉国制造)——最近越来越多服装的标签上都出现了这一字样。孟加拉国并非旅游国家,因此对那里有印象的日本人少之又少,至于去过的人就更少了。在我们所生活的国度里,很少有人能想象到生产这些服装的人究竟生活在哪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件商品的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着无数道工序,或许就连参与生产的人对经过自己手的商品都没有什么感情可言,最后导致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认为“这些东西是可以随意丢弃的”。
伴随着流行趋势的改变,我们也极其随意地更换着自己的服装。然而这样做真的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吗?
最近我听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厌倦被大量物质所包围的生活。“购买”这一行为能使人感到兴奋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还包括“买到了更加便宜的东西”“买这个买得值”“买这个显得自己很有个性”以及“手上有它我就放心”等等。然而当你回到家中,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各种物件,又不禁感到懊丧,后悔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东西”。在泛滥成灾、扔之不尽的物品面前,你会感到沮丧乃至厌恶——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是否能接受商品涨价?
在过去,物美价廉的商品是明智消费者的选择。
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无穷无尽的价格战。就那些生产技术相同、质量也差不多的商品而言,降低价格的唯一方法就是削减工人的工资。一旦国内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后面的订单就一定会流向工资更加低廉的国家。这样一来,某些国家的工人失去了工作机会,某些国家的工人却要继续在恶劣的条件下劳作。
这种做法同样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负担。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穷无尽地使用下去。此外大量废弃物要如何处理,由此产生的费用又该如何承担,同样是摆在眼前的难题。如果对此视而不见,那么我们迟早会在生活环境、日常健康等领域受到它们的报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全球化说“不”,这是因为尽管经济发展了,商品也卖出去了,从数字上来看我们越来越“富裕”了,然而这种“富裕”在日常生活中却让人越来越难以有实感。人们亲身体会到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选择“不去购买”,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日本茨城大学的长田华子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在孟加拉国服装厂工作的妇女。她表示:“孟加拉国的服装厂固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再购买那里生产的服装,非但不会改善她们的劳动环境,还会导致工厂损失订单,工人的工资进一步降低,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她们甚至会失去工作……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能够接受过去售价990日元的牛仔裤涨价吗?哪怕只上涨5日元。”
当然如果真的涨价,我们有必要要求企业用这上涨的5日元来提高服装产地工人的工资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让我们从“知情”开始
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优势之一,便是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获取。只需在互联网上输入只言片语,便可获知过去从未了解过的国家的现状。在谷歌上搜索“孟加拉国服装”等关键字,便可以在NGO等网站上了解到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也可以通过海外游学的方式访问这个国家。除此之外,业已有许多人就如何改善现状提出过自己的建议,进行过一系列讨论。
技术创新对人类的影响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要取决于使用者的意识。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产品的技术、运输大量产品的能力,以及互联网连接人与物的力量——这些技术诞生于人类的智慧,因此它们的作用也应该取决于人类的智慧。
而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便是“知情”。在你面前的“廉价服装”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那些未经售出便遭到抛弃的服装又会有怎样的结局?一旦你“知情”了,就可以告诉给更多的人,进而可以共同思考一起做些什么。
每多出一个想要知情的人,试图做出改变的想法也会增多。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趋势和潮流就会随之改变——这种想法或许过于乐观,但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改变现状。如今的社会是个大量废弃社会,想要进行改变,要从每一个人做起。
我们需要的不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是“价格合理”的商品。这将是理性消费者今后应有的样子。
《大量废弃社会——服装与便利店行业不可告人的秘密》
作者:【日】仲村和代 藤田皋月
译者:张佳东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扫码了解什么是大量废弃社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