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筒推出全新的专栏,以电影史为中心发散核心内容解读,通过一系列文章给大家的学习提供参考。
今天我们将讨论二战前的德国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以及大规模失业,让德国的艺术普遍充满着一种不满现实的消极情绪,艺术家们转而关注内心世界,曲折表现对现实的愤懑。
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首先在绘画,其次在文学、戏剧、音乐、建筑中出现。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标志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这一电影美学流派从1919-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
艺术特色: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装饰性的美,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精神世界,让超现实主义倾向进一步发展。
20年代中期随着德国战后危机年代的结束,德国进入相对稳定的社会阶段,1924年的《蜡像馆》是卡里加里风格的最后一部作品
20年代中期许多德国导演前往好莱坞拍摄,把表现主义手法带入美国电影,例如《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的新娘》;
德国表现主义作为德国最早的民族电影流派,不仅对战后德国电影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美国30年代恐怖片、40年代的黑色电影产生影响。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19)
以剧中弗朗西斯的叙事解释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恶与他施加给社会的暴力恐怖,创造出了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作者通过这个离奇的故事,对将德国拖入战争深渊的统治者进行谴责。其中的卡里加里博士成为了失去理智的权威,与卡里加里斗争的的大学生弗朗西斯成为了战胜权威的象征。
评价:
学界曾以“卡里加里主义”作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因此这部电影地位非凡。编剧是卡尔·梅育为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反常规的叙事方法。影片一开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个人讲述他过去的经历,接下来影片就进入到了事件本身。
主要内容:
几起谋杀案引发了弗朗西斯对游戏场上施催眠术的性情乖僻的卡里加里怀疑,但警察以无证据而否认了他的猜测。又一起杀人未遂,弗朗西斯跟随卡里加里来到精神病院,结果发现他是院长。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觉,弗朗西斯和医生翻看他的笔记,发现他用精神控制病人进行谋杀(运用了幻想画面),在被揭露为凶手的时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地像一个精神病患者。
影片又回到了开始,弗朗西斯以战胜对手结束了他的叙述,但随后弗朗西斯又来到精神病院,但在接下来他和卡里加里的冲突中,证明了弗朗西斯实际上是一个病人,卡里加里完全是个善良的医生,他分析完了弗朗西斯病情后,确定他的病可以治愈,全片结束。
剧作结构:
这部电影出现了多层次叙事,特别是最后一笔,使得本来就是戏中戏的叙事形式又增添了一层暧昧性叙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复杂;
具有典型的警探片风格,包含神秘的事件、迷惑人的线索、剧情突变等。
造型风格:
布景上,由狂飙社三位表现主义画家所绘制的布景中,建筑物是倾斜的、地面失去水平线,远近透视也相互颠倒。表现主义画家以一种超现实的扭曲形式创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问题的幻觉世界。这个布景不仅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还创造了美工师决定影片视觉风格先例;
人物上,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装、戏剧化的脸谱化妆和夸张的动作表演,创造角色,人物造型与背景造型风格和谐统一;
光影处理,布景中注重明暗对比,拍摄过程没有使用自然光,完全靠人工照明,创造出投射在白墙上的黑影的视觉效果,增加了影片的神秘和恐怖,创造性地运用光的阴影效果也最终成为表现主义影片视觉造型的一大特征。例如《泥人哥连》设计了手提灯光、煤油灯、火炬光源。
影响评价:
创作者对当时社会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界限不清状态的表现,对资产阶级权威人士象征(卡里加里博士)进行揭露,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道德、伦理及社会秩序的曲折批判;
影片成为了一系列描写暴君专制影片的前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泥人哥连》《三生计》都是关于谋杀、暴力、死亡主题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影片。但这些影片不再拘泥于舞台布景,而是部分具有法国超现实主义影片中的实景拍摄,但在实景中的人,仍旧是属于表现主义戏剧舞台化妆和夸张表演;
表现主义影片作为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延伸,特别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表现,是基于特殊时期德意志民族的特殊心理状态上的,大多数影片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含蓄的批评,有的批评只是低声不满,有的是冷嘲热讽,更多表现痛苦、失望和愤怒,偶尔流露希望。
弗朗茨·朗格《大都会》(1921)
定义:讲述了在未来的2000年,人类被分为两个阶级,生活在绝然不同的世界中,权势者在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中享受美好,贫困人民在地下从事暗无天日的工作,以浓墨重彩的表现主义风格展现了一个地狱式的世界。
弗莱德立希·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杜》(1922)
关于布拉姆·斯托克的吸血鬼故事,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老鼠预示着鼠疫。影片继承了《卡里加里博士》摈弃外景,打破传统视角和使用夸张的布景的套路,在现代主义戏剧的影响下运用明暗光线对比和外部世界的扭曲变形,为表现主义注入新的灵魂。
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总体评价:
这些表现主义电影,题材的特征显而易见,他们从那个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寻找素材,在与现实隔绝、封闭的世界中,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化反证社会现实,这正是表现主义电影以美学化、风格化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实际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德国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是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和表现主义截然相反的电影,也被称为“小剧场”电影,受到先锋主义戏剧大师马克斯·莱因哈特的影响,室内剧是德国戏剧自然主义舞台的“小剧场”。
艺术特色:
作品集中在被卡尔·梅育称为“寓言式的人物”心理刻画上。这些影片采用了古典悲剧“三一律”的表现形式,也包含着德国中产阶级的悲观思想;
室内剧的故事情节、社会环境、拍摄场景较简单,通常运用了摄影棚内搭景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布景拍摄,以便有效控制,尽管电影的主题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无情的命运仍然支配影片中的人物,残忍达到了疯狂程度。
代表作品:
《后楼梯》(1923)、《圣苏尔维斯特之夜》(1923),茂瑙《最卑贱的人》(1924),被称为室内剧三部曲,最后一部把室内剧推向了最高峰。
评价:
德国室内剧大多出自卡尔梅育之手,开创的现实主义潮流曾先后对德国的街头电影/街道电影产生影响,对欧洲以及美国电影的发展亦有所影响。
重要导演与作品:
卡尔·梅育
表现主义中所蕴含的社会性,在室内剧和街头电影中得到了发展,并使德国电影开始走与自然主义相结合,通向现实主义美学的道路。摆脱和超越表现主义电影美学流派的正是表现主义艺术家本身,卡尔·梅育同时也是《卡里加里博士》的编剧之一。

他是创造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德国电影学派的作家,从他开始抛弃了鬼怪或专制者,而以社会上的小人物,铁路工人、店员、女仆等来描写他们生活日常和环境,如同法国电影制作者谢尔曼·杜拉克一样。
茂瑙《最卑贱的人》(1924)
卡尔·梅育编剧、茂瑙导演,通过一个年迈的旅馆侍役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德国社会对当权者的盲从。
电影描写了一个年迈的旅馆看门人,由于有体面制服而受到人们尊重,但当他被降为洗漱间的侍者之后,自尊心受损,极力掩饰真相,但最终还是真相败露,精神崩溃,随后影片由悲转喜,看门人意外获得一笔遗产,获得了心理平衡。
艺术特点:
卡尔·梅育用简单的故事框架,特定的情节范围和别具特色的人物心理刻画,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真正的电影叙事作品,影片不需要字幕就能看懂;
茂瑙在这部影片中更为突出的表现了他对于默片视觉观念的思考,他与摄影师卡尔·弗洛恩德共同创造了运用移动摄影和主观摄影的叙事,深入人物内心探索到的形式表现;
移动镜头:片头,摄影机乘电梯从旅馆顶端下来,再经过旅馆大厅,来到旅馆门口,看到了那个穿着制服的看门人,交代了旅馆环境和人物背景。片尾,摄影机向后退,拍出了一张张餐桌前人们议论报上消息的情景,最后摄影机在一张围满侍者的餐桌前停下,侍者走开,一盘堆满珍馐美味的托盘撤走后,是品尝佳肴美酒的看门人,他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的老头。
主观镜头:看门人偷穿制服参加女儿婚礼,借酒浇愁时看到的一张张向他恭喜的面孔,似乎是透过就被的变形、扭曲、失常的面孔,这一段是绑在弗洛恩德身上模仿醉汉拍摄的,这段兼具移动摄影与主观镜头特点。
评价:
影片的悲剧时刻基本都建立在主观的视点之上,他们使得视觉形象占据了影片的主导地位,创造了主观镜头的视觉语言,发展了移动摄影技术,因此被誉为革新者,《最卑贱的人》也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新客观派电影/街头电影/街道电影
20年代中期,德国政治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艺术从表现内心世界专项表现现存的外部世界,因此在室内剧产生的同时,街头电影也处于萌芽状态,1925年《杂耍场》、《柏林贫民窟》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是街头电影真正代表作品,这些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柏林平民和工人的生活。
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
街头电影最重要的影片,真实再现了战后的饥饿与通货膨胀的社会生活图景,将贫富两种社会阶层进行对比。没有超越《卡里加里博士》《最卑贱的人》室内拍摄原则,影片中找不到在自然外景中拍摄的画面,但一开始就展现了社会的现实,使人们第一次在狭小的摄影棚中看到欧洲的熟悉景象。
衣衫褴褛的家庭主妇在肉铺前排队、通货膨胀使得很多人陷入贫困,并以一个贫困议员女儿沦为娼妓反映出了战后一个社会阶层的破产与没落。
对街头电影的评价:
街头电影关注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使用摄影棚是趋近社会现实,而不是人物内心;
运用移动摄影是作为表现社会的客观手段,而不是人为主观经验;
因此街头电影,尤其是派勃斯特的影片称为“新客观派”,从卡里加里到街头电影,20年代德国电影的美学探索越来越趋向现实性和社会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