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现实主义电影
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的电影艺术家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极其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打动了全世界;
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同时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力量比较,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独特美学特征,作为创作宣言的是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罗西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这部影片也成为了奠基之作。
产生背景:
在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下,电影听命于教条、宣传,拍摄一些逃跑主义的戏剧,停滞不前,(尽管墨索里尼建立了一个庞大电影城和电影学校);
墨索里尼统治时代的创作分类如下:
为法西斯主义唱颂歌的宣传片、庞大历史史诗和伤感的上层社会情节剧“白色电话片”、重形式不重内容追求纯美学的“书法派”实验片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社会现实,意大利人民渴望电影能够反映他们的苦难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其他运动影响:
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有声电影之后趋向于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各风格、流派存在必然联系,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受到诗意现实主义影响,因此他们的影片紧密贴合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以最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推向高潮。
观众基础:
银幕的情节与人民固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吻合时,作品就能获得人民信任,这种信任就意味着影片在观众中取得了成功。
艺术主张:
两个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1)还我普通人
著名编剧柴伐蒂尼认为艺术必须表现真实人物,而不是虚拟人物,提出了“还我普通人”的口号。即影片的主人公是普通人、农民、市民、知识分子,影片也是反映他们的普通生活,例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故事来源于普通的新闻,真实展现社会环境和普通人的命运。
(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维斯康蒂《沉沦》(1942)、德·西卡《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波拉塞蒂《云中四部曲》让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变化,电影制作者开始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拍摄,反映现实生活。
维斯康蒂《沉沦》:

维斯康蒂把人物放在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脏乱的小镇和村庄中展示,实际环境中生活的是一群小贩、妓女、侍者等普通居民,影片对于真实景象的描写使得作品揭穿了墨索里尼的谎言。
意义:
维斯康蒂的剪辑师在进行剪辑的过程中,被第一批样片深深吸引,写信给他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是新现实主义术语第一次出现,后来人们称这部作品为新现实主义的先声;
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的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看了沉沦以及同年的几部现实主义倾向电影后,在1943年写了一项宣言,提出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荒诞可笑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
美学特征:
(1)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在电影中忠实于时间与人物的再现,使得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就是突出例证。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客观的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的现实与表象的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2)实景拍摄
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的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在视觉形象上紧密结合。
新现实主义的口号是: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同时摄像机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突破了电影的空间观念,使传统的场面调度消失,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的戏剧性用光,更多的采用自然光。
(3)长镜头
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和风格的作用。使得每个镜头都成为了完整一段,体现了客观性、获得了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主观性。
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统一。
(4)非职业演员
对明星的否定、一视同仁地运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是他们的特点,最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混用,让演员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绝妙的真实性。
(5)结构朴实无华
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的结构形式。不用倒叙、闪回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选择了最鲜明最直观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性决定的,正如柴伐梯尼倡导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6)方言运用
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方言的处理上,注重分寸,要保持方言特色又尽可能让人听懂。
对新现实主义总体评价:
巴赞从照相本性出发,强调电影离不开真实,一种可见的空间真实,从这一观念去看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和观念,是一种反电影性的观念,因此他推崇长镜头。也由此出发他对新现实主义电影很高的评价;
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现实做出了整体性的描述,推动了表现手段进步,促进了电影语言的发展、扩大了电影风格范围,新现实主义对真实的透明性更强更具说服力。
重要人物:
(1)柴伐梯尼
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又是杰出的剧作家,参与了《云中四部曲》和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等重要剧本。还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小美人》等重要作品编剧,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中坚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2)罗伯托·罗西里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起者,新现实主义大师,与德桑蒂斯、维斯康蒂、德西卡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的四大主将。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创作者最初的题材兴趣,现实主义和战争的直接关系。战争还没结束便开始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构思。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宣扬书,以崭新的美学纲领引起了世界影坛的广泛注意。
根据以为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而成的作品,在描绘环境的时候突出了环境怎样使平民百姓、妇女儿童成为了意大利历史中真正重要的人物。塑造了传教士、共产党人,平民妇女等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悲剧角色,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的生活情况。
艺术特点:
罗西里尼由让·雷诺阿培养,他撇开一切成见,用普通人代替演员,用实景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代替编写好的场景,以一种新颖破例的表现方式进行拍摄;
罗西里尼往往从调查、采访、记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以直觉和智慧同要表现的一切事物结合,使得影片保持在一个真诚的范围之内。


其他作品:
随后拍摄了《游击队》,使得他的拍摄方法进一步发展。他几乎不使用剧本,明确拒绝摄影棚、服装、化妆和演员,影片由6个短片故事组成,重现了游击队员、百姓、兵营、修道院等过去的生活插曲,反映了战时反法西斯主义的影片。随后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欧洲51年》(1951)《意大利万岁》(1853)一些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受到重视,商业上不成功。
《德意志零年》
是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一,也是新现实主义的杰作,讲述了战争带给人民饥饿贫困,儿童心理畸形,德国纳粹是这一切的源头。罗西里尼将拍摄的场景转入了被希特勒拖入战争深渊的德国,表面上是把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心理的原因归咎于教师的错误教育,实际上是在揭露德国纳粹主义。
罗西里尼在利用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扩大了题材范围,是一次有力的探索。
(3)维斯康蒂
凭借《沉沦》一片赢得了许多新现实主义追随者,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美称。
代表作品:
《大地在波动》是维斯康蒂另一部极其成功的影片,展现了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渔村的渔民因为无法忍受剥削勒索而奋起反抗,他受到阶级斗争作为动作的前提,在影片中突出了情感的奔放和爆炸性的力量。
艺术特征:

真实外景拍摄,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进行演出;
独特的个性追求表现在他以近似记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画面景深诗意浓郁,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
巴赞评价:维斯康蒂不使用镜头并列的方法创造诗意,而是在单镜头内包含和表现出全部含义。不使用象征含义的镜头,将镜头的美学始终严格限于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但影片中包含的唯美主义倾向导致了他在以后的作品《受苦的人们》《威尼斯之死》走向了使用豪华布景,完全唯美主义道路。
(4)德·西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导演之一,在这一时期与柴伐梯尼的成功合作让他们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最充分最动人最重要的作品。《擦鞋童》继承了《孩子们注视着我们》中的视点和角度,继续了他关于无辜的受害者,儿童们的关注,使用外景和非职业演员,形成了一种自由新颖的表现风格。
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
主要内容:
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描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走24小时,寻找丢失的自行车,结果是一场空,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但在德西卡的影片中成为了一幕极其感人的悲剧,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的困扰、道德的沦落和现实的混乱。
艺术特点:
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生活日常中的一件事;
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拍摄、采用没有任何经验的非职业演员(德西卡拒绝了美国制片商的数百万资金和明星,用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绝望的父亲),依靠他们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再次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空间、摄像机跟随人物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消失;
德西卡在影片中从不说教,在剧情上明确反宗教,例如人们无心忏悔只是为了两勺汤去教堂最终扰乱了教堂的秩序的处理。
(5)德·桑德斯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奠基人和始终不渝的捍卫者。他接连拍摄了一系列影片《橄榄树下无情人》《罗马十一时》等,真实反映了意大利底层人民生活的不行,揭示了战争和社会黑暗,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代表作品:《罗马十一时》
主要内容:素材同样来源于新闻报道,根据罗马沙沃依大街楼房倒塌事件编写。战后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打字员,结果上百人应聘,楼房倒塌酿成悲剧,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艺术特点:
以人物前来报名打字员依次交代出主要的十个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经历。人物性格极其鲜明,结构也如同人物出场一样,自然而有秩序按照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结构;
桑德斯与前三位有所不同,他使用摄影棚,采取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混用,这是由作品的复杂背景和人物众多的银幕形象决定的,楼房倒塌不可能在真实的危险环境中完成,众多人物性格各异笔墨有限,需要有演技经验的演员,但影片在整体风格上与新现实主义吻合。
二、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
世界电影在50年代中叶产生了巨变,写实主义电影逐渐被注重内心和形式的现代主义电影替代。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学徒,担任过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德西卡的助手,可以独立编写剧本影片。他们在后续的创作中形成了与新现实主义完全不同的风格,甚至是反命题的。
他们往往以个人的情感来界定外部环境,现实的表现是作为人物内心的反射。费里尼放弃了新现实主义追求浪漫主义,安东尼奥尼则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脱离新现实主义。
重要导演
1、费里尼

凭借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并称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成为世界电影史里不朽的巨匠,是被公认为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
费里尼认为“必须把电影拍得像毕加索的雕塑一样,把故事拆成小块,然后根据我们的突发奇想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在他的光影万花筒里《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怪诞的梦境、喧闹舞会、马戏团、流浪艺人、丰满的女人等元素纷呈,邀观众进入一场璀璨狂欢的派对,一次次梦境与现实的巧妙交融之中。
主要作品:
孤独三部曲:《骗子》《大路》《卡比利亚之夜》
《大路》(1954)与《卡比利亚之夜》(1957)仍然具有一些新现实主义的视像,但《卡比利亚之夜》已经表明了新现实主义的终结。这两部影片虽然展现了贫困的一面,费里尼更多的是表现人物的追求,对幸福、爱情、意义的追求。成熟的费里尼不再关注贫民窟和穷人,而是对浪漫奇艺的场所,马戏团、夜总会、剧场感兴趣。
《大路》描写的是三个流浪艺人的故事,题材是新现实主义的,但影片不再停留在对人物外在遭遇的直观展现上,而是透过主人公生活道路上的艰辛,着力揭示人物受压迫的内心世界和在绝望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
《甜蜜的生活》是带有费里尼自身生活的若干投影,所谓“甜蜜的生活”不过是醉生梦死的说法,费里尼用一种残酷辛辣的笔触,揭示了隐藏在60年代意大利经济奇迹时期的“一种复杂的精神错乱症”。
影片是费里尼艺术的转折点,自此他转向了揭示上层社会的腐朽和精神空虚,表现手法上突破了以往的叙述格局,追求艺术现代性。
《八部半》(1963)
最能够代表费里尼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电影,表现了一个电影导演在筹拍影片中遇到的种种困顿和危机。其戏剧力量、个人视像、电影语言极其成熟,使得许多评论家、制作者对其进行研究,成功的原因在于费里尼用质朴的方式谈论自己,孩提时代的性意识、导演与妻子情人的矛盾等。
艺术特色;

摄影机直接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把主人公的回忆、幻觉、想象和梦境与现实交织,表现了一个处在混乱中的灵魂;
叙事结构上,影片由十一个不同长短的“闪回段落”构成;
剪辑上的时空跳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意识流风格。
评价:
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他从不重复自己,每一部作品就是对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2、安东尼奥尼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创作可以分为三阶段:战后的新现实主义、后来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接近于象征隐喻,是一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创造力的导演。
60年代是安东尼奥尼创作鼎盛期,主要作品是关于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以及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关于人类感情三部曲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空虚贫乏和道德上的沦丧,情感上的难以沟通。在这三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方法,完全使用外在的表现和动作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动机不做直接描写,此外还大量运用夜景、无声音响渲染人的孤独。
艺术特点:
对于人物孤独的表现中,他拒绝对话和语言,讲得越多越没意味;
影片对于孤独所生存的环境设计上是不同寻常的,他喜爱现代建筑的光滑和坚硬,冰冷冷异化的表面,构成了人物在戏剧性时刻感受到的空虚的隐喻。
主要作品:《奇遇》(1960)《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
代表作品:《红色沙漠》
描写了一位因车祸受刺激失去心理平衡的人所意识到的社会,将主人公错乱的内心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结合起来考察,表现日益物化的倾向使人失去了自我,彻底异化。
艺术特色:

这个社会的自然色彩是随着人物的主观感受、心理而变化的,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基本色调为红黄蓝灰构成,黄色代表烟囱的烟雾,是工业文明毁灭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蓝色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冷漠;红色是影片的主色调,象征着充满压抑和恐怖色彩的现实空间。他对于色彩的大胆反现实运用让电影界赞叹不已,马赛尔·马尔丹称其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评价: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主题基本上是反映现代生活的烦恼,他对人际关系的破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突然异化更感兴趣。他注重人物的探索,认为世界使人物获得色彩,而不是人物从世界获得色彩。这是他和新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3、帕索里尼

意大利著名导演、诗人、小说家,50年代中后期开始编写剧本,凭借对古希腊俗语的创造性使用进入了电影界,为费里尼创作了《卡比利亚之夜》的剧本,他对待宗教的态度模棱两可,将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放置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60年代从事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研究,在帕索里尼心目中,这个世界充满着邪恶,主人公往往遭遇必将毁灭的命运。
代表作品:《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都具有黑暗的一面,但是总体上可以被视为对快乐和无邪欲望的赞颂,通过服装、装置、角色类型展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生活景象,当然这些影片也充斥着赤裸裸的自然主义笔调描写的性场面。
后续:

帕索里尼在政治运动中遭受了强烈的批判,拍摄了《索多玛120天》因为将法西斯主义和虐待残暴联系在一起,遭到了残忍地谋杀,至此帕索里尼也成为了电影史上为自己的政治和艺术理想献出生命的艺术家。
4、贝托鲁奇
1964年贝托鲁奇拍摄了《革命之前》,讲述了一个资产阶级青年在情感和政治上处境矛盾的故事,表现了资产者在传统和时代潮流间的彷徨,本片是贝托鲁奇最有个性的自述性作品。
70年代,贝托鲁奇拍摄了轰动一时的《巴黎最后的探戈》《月亮》,前者表现了典型的存在主义主题,《巴黎最后的探戈》摈弃了戏剧性的情节,打破了线形的叙事空间限制,把人的精神状态放到了描绘的中心。
逐渐衰落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维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约拍摄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后,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衰落,这种衰落具体表现为1955年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日益枯竭。当时,虽还谈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经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减少了,表现内容中的社会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固然有客观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统治阶级,甚至教会对其就从未间断迫害,他们指责新现实主义电影“歪曲”、“抹黑”了意大利社会和现实,其次是观众逐渐转向涌进意大利国家的美国好莱坞影片,这一现象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究竟是难以同好莱坞电影竞争的,而观众也不愿长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现一些灰暗的社会景象中去寻求娱乐,现实主义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贫困,饥饿、失业,在加之影片影调侮暗无彩的,那么大多数观众就不可能的会一直保留着对当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观看时欣赏心理。
从历史背景来看,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电影评论界,在理论战线上反抗墨索里尼电影的斗争结果,但是这个斗争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更高的理论纲领作为指导,一些进步电影理论家,把矛头指向部分影片的虚假、臆造的表现手法上,但对创作思想或理论却没有任何有力的作为,他们只是单纯要求电影去真实的表现或再现现实,而未对电影工作者提出应以何种立场和观点去表现社会现实,更未从方法论的高度去提出过,而当时的出现的情况足以表明,进步电影评论界甚至没有对当时的电影提出更高的现实主义要求。他们对凡能多少反映意大利实况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赞扬,这无疑是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从思想创作来看,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实际上也是意大利电影界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松散的"统一阵线"。拍摄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电影从业人员,无论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在"电影必须如实地再现实会生活"的含混口号下聚集起来,就象《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条件下,从神父到家庭主妇都可以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但是这种历史条件一旦消失,人们自然按着各自的立场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可从罗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意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来,这二部影片中罗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脱,求诸予神的"恩宠",而拍摄《偷自行车的人》的德西卡却会在《米兰的奇迹中》幻想着把人的善意视为解决社会贫困的重要"药方"。显然,他们拍摄的这些影片仍然把意大利的贫困面貌当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现。另一方面,早期新现实主义作品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作家们不能正确、深刻理解自己描绘的事实,缺乏对事实本身的艺术概括和揭示。他们尖锐地提出了问题,但挖掘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更不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常常流露出小资产阶级意识和哀伤情调。
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法国新浪潮,对伊朗电影,对中国新一代的电影导演们在美学上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也许他们并不会说是受哪一部影片影响的,但是这些创作方法,这些看待摄影机跟自然的关系、摄影机跟人物的关系、人物跟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世界电影的创作,或者说对艺术电影的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新现实主义自己的创作时间虽然短,但是他们对世界电影的影响,他们对世界电影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