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关于自杀者的长篇报道,我是躺在床上听完的。
它抽离了宏大叙事,让我们注意到了不起眼的角落与不对等的人生。
想到这两天在小红书看到的一则视频,作者还原了八十年代人的生活,我看完就想起了小时候,一模一样的。
可弹幕里很多人在说,不,八十年代哪有这样的砖瓦平房啊,孩子怎么能还坐自行车大杠上啊……
这就是世界的参差不齐,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亦不能理解他者的生活。
有人批评这篇报道将四人决绝的选择都归因到「穷」上了,缺少其他深层因素的剖析。我觉得无所谓了,对于不能说话的人来说,所有的呈现都是不完整的,即使做到全知全貌,我们作为悲剧围观者的身份变不了。
然后就是失语。
四人与世界最后的对话是一份免责声明,然而阻挡不了人们不遗余力地想弄清楚——谁的责任?
如果找到了,似乎一桩悲剧就有了解释力,进而变成生者的警示牌。
可往往那些东西是玄之又玄的,不可量化的,乐观、阳光、向前看……
曾经在灰暗中为我们亮起的灯,无法照射到他们身上,或是被屏蔽了,或是被吞噬了,或是压根就没有耐心的掌灯者。
如何不失语?
最悲哀的是,往生者里的那个女孩,她是有男朋友的,他搞不懂。我们无法超越他成为最有资格的聆听者、拯救者,我们无法比他更理解她的人生。
一个人命运的总和构成了生死的抉择。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主要用来讽刺那些执迷不悟的入坑者。
可真正能被大众看到的命运,至少是给予了评判的空间,留有了可能的救济通道,等待着微弱的共鸣。
当四人命运坠入山谷,我能共情,也只能失语。一切探因之后的归纳总结其实在早每次类似事件发生后就写好了,只是无法成为每个人生习题的答案。
围观他人命运的我们,无非是找到了一个肩膀当成豁达的天堂,等下一个天亮。
你还可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