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话题“普通打工人花7万买个包,值吗?”,我是拒绝的。
毕竟,花半年工资买个包,根本不在我的认知范畴,没有讨论的必要,顶着没钱买的事实讨论值不值不是耍流氓么?
不出所料,根据领英职场发起的问卷结果,858名读者参与了调查,93.24%都表示:不买,因为真实的打工人背包图鉴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时间回到5年前,我可能没法如此坚定拒绝。
作为新晋香奈儿心碎女孩之一,曾经我是真考虑过咬牙买一个,结果没等我把这牙咬下去,香奶奶已经体贴地主动送我离开千里之外了。
7万的香奈儿今时今日是买不起了,但研究香家涨价和奢侈品该不该买这件事,却常谈常新。
品牌涨价:
大风越狠,我的心越荡
物美价廉四个字对奢侈品而言,像一种冒犯。
根据香奈儿2021年财报显示,总营收同比增长49.6%至156.4亿美元,较疫情前2019年增长了22.9%,税后利润较2019增长近69%。与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趋势背道而行。
香家仅用2年时间就从疫情冲击里解脱,更加大放异彩,跟她逆势涨价分不开。
这看似不符合市场常规定价逻辑的现象,在奢侈品市场却完全说的通。
其原理可以借用巴菲特的万能金句: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我虽然没买过香家的包,但美妆护肤线买得不少,直观见识了香家是如何在推拉的“价格哲学”中拿捏消费者的。
2020年疫情伊始,首先让我瞳孔地震的是几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一线美妆品牌,史无前例打骨折。当时他们在机场免税店线上app购买几乎是专柜价的5.3折,就算是专柜,也能叠加各种活动套餐做到原价的6折。
他们是真的低下高贵的头,真想卖啊。
望尘莫及的贵妇用品一夜间变成了普通人踮踮脚也能够得着的大众消费,我也在那一波超级羊毛中抓住机会上了车。
很快,3月疫情局势稳住,各大品牌开始逐步恢复价格,但有些跳楼自降身价的品牌,逐渐发现恢复原价却卖不动了,又只能时不时的继续做活动。
但CHANEL就战斗力爆表。不仅最快取消折扣和活动,还永久下架了线上免税店的商品,用实际行动证明“就算卖不动,我也跟你们不是一个档次的”。
而我在其中的心理变化很微妙也很典型:
从一个冷眼旁观、愤愤不平“香家竟然不和其他品牌一样在特殊时期亲近消费者”的看客,逐步走向“她好有坚持我好爱”的真香。
首先我本来就很喜欢香家的彩妆线。可是定价高,不打折,平时也不敢随便买。但这3年间,我身临其境见证了香家“困难时期也不做活动不打折、商品定价逐年上涨、热门商品饥饿营销”三板斧,再对比其他同级大牌的妥协和摇摆,实在无法不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忠诚度,好感度不断up。
对于那些爱做活动的品牌经典产品,我虽然会继续回购刚需,但却不会追新。
只有CHANEL,是利用这波疫情,让我从只是关注产品,逐渐转变为关注品牌了。
这可以说是我人性中不将就不凑合的“高尚”追求与之狠狠共鸣了,也可以说是人性里贱的一面被狠狠拿捏了。
我甚至不会为了节约钱去找香家的代购。第一,市场控价做得好,正品代购便宜不了多少;第二,官店大方各种送小样会员礼,搞购物闯关集礼升级,将人死死绑住,觉得节约那几十块不要也罢。
别人看我像冤大头,我却乐在其中。
她不断向你传达“我不仅很贵,而且我很珍贵,很爱惜自己的羽毛”,这对于有趋同追求的人而言太上道了。
我在想,如果我有匹配的资金实力,应该也会愿意在日渐深厚的品牌认同度推动下一掷千金7万买个包。
就像读者@大牙(上海)所说:
纠结的话就不要买。买的人通常都是不在乎的,也是品牌的核心客户。我现在不会买,等哪天不会纠结了再买。
至于大家都说“香家箱包服饰涨价成这样是要抛弃中产”,也无可厚非,毕竟她从没想让自己变得易得过。
当我们的消费水平上升到似乎伸手就能碰一碰她的时候,她就知道又该涨价了。
读者@Shinee(上海):对于穷人来讲,断不会花7万块买只包包。准确来说,它不是包,是分水岭。
买奢侈品是智商税吗?
一定程度上,是的
话说回来,就算把她看白了,还是对套路难以拒绝。
一是因为人对于向上追求的本能,二是因为认为东西真的值得。
有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国人购奢还处于炫耀性消费阶段,但我更倾向认为:人们购买和自己实际不够匹配的奢侈品,也是寻求一种“我好像过得也还不错嘛”的心理安慰。
我有个热衷买香的朋友,每次上班受了大委屈,无意中瞥见桌上的香,还是会有种发自内心的释怀与满足。
她说香香就是她的镇魂石。
这种神奇魔力,我们多多少少都在自己踮踮脚购买的奢侈品上体会过:
它不能帮我跨越阶层,也不能帮我解决现实世界的冲突,但它在我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提醒人间值得:
你看我鸡零狗碎的生活中,还是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我有在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
这样辛酸的心理需求,很值得被理解。但,此处也有一盆冷水要泼。
那天看到一句话,真实得令人丧气:
奢侈品的价值并不来自于他自身,而是来自于使用他的人。
翻译一下就是你用了好包也不等于你就过得好,因为包随人,不是人随包。
奢侈品的诞生本来就是贵族用于“强调差异和既有秩序”的产物。对上层而言,奢侈品是日常所需,是实现阶级区分的工具。
这种东西,落在其他阶层的人手里,其实是0效用的。
贵族阶级拿出个破勺子宣称这是今春趋势,大家也必趋之若鹜,但放普通人手里,破勺子始终是个不值钱的破勺子。
从这个角度讲,身背2、3万的包其实并不能让人感觉到“我过得还不错”。
@氤氲(福建-厦门):包就是装东西的,10-30的帆布包解决问题。7万,攒攒又是一套房了。
我还看过一些纪录片讲到,奢侈品牌能否做到顶级,其要义甚至不在于品质,而在于它有没有参与到资本、权利身份和西方传统构成的游戏中去。
换句话说,品牌的打怪升级规则,也和我们理解的品质至上不同。
你以为是在花钱买品味买品质,但其实也跟在直播间给主播刷火箭没区别,替他人完成kpi呢。
普通人购奢,极有可能是没头没脑烧钱陪玩。
也有人安慰自己说买奢侈品保值。
但我始终认为,除非你像买期货一样精准低价购入、不使用,过几年涨价了再全新售出,否则二手奢侈品的价格真的能让你实现理财需求么?
买来自己背了,只要永不出售,它再涨价你只要不变现就无意义。而对于还在考虑用奢侈品来理财的受众,又真的舍得在价格水涨船高时卖掉它,再买其他更贵的回来么?
我认为会比较少后悔的购奢心态,是它要么能满足特定的社交需求,要么你发自内心的认同商品的品质、文化属性和价值观。
要么它能用不菲的价格做杠杆去撬动更大的价值。
正如Whan(广东-深圳)所说:不依靠时间体力来获取生活资源,依赖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智慧,这种情况下买十万的包也没问题,因为他获取生活资源的能力决定了他能跟上自身需求,而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方式需要这样的包来完善。
要么就不去考虑它的世俗价值究竟几何,你只考虑自己对这件商品的认同度有多高,忠于自己的选择就够了。
如果始终活在他人的度量体系中,期望通过购奢来成为谁,这注定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那个话题,要不要花7万买包?
等你哪天觉得这根本不值得考虑就买了,就是值得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