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教育公益行业现状如何?各家机构面临哪些共性问题?又该如何寻找突破与创新的方向?第七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上,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最新版《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总监郭婷婷对报告进行解读。以下为本次发言的主要内容。
双年会的现场视频可通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回看。

我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做的关于教育公益行业的研究报告,也非常感谢各个公益组织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让这份报告得以形成。
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次报告的调研范围。因为教育公益组织仍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我们将调研对象界定为个人、团体或企业等社会力量发起的公益组织。其服务对象涵盖学前至大学阶段的普通及职业学校,公办及民办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家长等群体。教育公益类支出在这些机构的全部公益支出中占比超过 1/3。
本次报告覆盖 115 家教育公益组织。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大多组织成立于 2011 年至 2020 年间,注册地点多在北京、上海和广东。资金规模和团队规模方面,以中小型组织为主;专职员工平均年龄在 31-40 岁间的机构占比为 49.6%,专职员工平均年龄在40 岁以上的机构不超过 10%。此外,民非和基金会占据较大比例。
就公益组织的项目实施地而言,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依然是教育公益组织开展服务的重点地区。经调研发现,“有需要”“配合度高”的区域占半数左右,成为教育公益基于共同价值认可的双向选择。
与 10 年前相比,教育公益组织关注和参与议题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阅读和表达教育之外,社区陪伴、美育、乡土教育、生命教育等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
受益主体方面,83.5%的教育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包括 6-12 岁的小学生。其次,教师和校长成为教育公益组织另一个重点关注的群体,近一半的教育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包含教师和校长。从群体特征来看,本次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最受关注。其次是普通学生或教师,他们可能不一定处于贫困或其他特殊状态。这在于公益的目标越来越偏重发展性,因此一些没有显著特征的群体也成为公益项目关注的重要群体。
从公益组织开展工作的方式来看,大多数机构非常务实。落地具体项目的机构占比超 85%;传播和倡导类的机构占比为 27.8%;研究和评估类的机构占比超 10%。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就具体执行的公益项目来看,教师和校长的赋能培训占比最高,同时营地教育和支持组织共同发展等方向的占比也逐渐提高。
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教育公益组织展现了十分顽强的生命力。从各个机构的收入和教育公益支出情况来看,近五年,总收入与教育公益支出增加的公益机构数量高于减少的机构。教育公益支出的增长幅度超过机构收入的增长。此外,教育公益组织的合作趋势愈加明显,本次调查的机构中超 90% 参加过不同形式的联盟组织。合作方式可分为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横向合作主要是基于共同关注的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纵向主要基于具体的项目、行动开展更紧密的合作。
尽管经历了疫情的挑战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但是教育公益组织一直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与变化。整体来看,教育公益组织更加强调发展性的教育需求,不局限于物资捐赠或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的支持系统,帮助受助人成为积极探索的、全面发展的人。随着政策的变化和公益组织工作领域的变化,公益组织在工作手段和传播推广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新的探索。
另一个变化趋势是,伴随慈善法的推进,公益组织的管理愈加规范化。本次调研的机构中,约 70% 的机构提供开具捐赠发票的服务。此外,在慈善组织的认证和各项评估检查的开展方面,公益组织也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资源向规范化的机构或大型机构集中的趋势也更加明显。这也要求不同规模、不同种类的教育公益组织之间要加强合作。
教育公益组织迎来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困境是公益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超过 60% 的机构认为筹款是最需要帮助的方面。目前,公众捐款仍是各个公益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其次是慈善家、企业家等个人捐赠;企业捐款和基金会的购买服务也是相对重要的募资渠道。当下,许多公益组织正通过依托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展月捐等方式探索面向公众的筹款;同样,也通过更丰富的业务形式和更多元的合作渠道,来探索自我造血。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挑战是影响力问题。相比于单纯地追求知名度和流量,公益组织更加看重传播平台的倡导作用,让人们了解其服务对象的真实诉求。
第三个挑战主要在专业能力方面。当前,教育公益组织普遍感觉在专业能力上存在不足。不过,这些组织正积极探索和学习,通过搭建模型、加强调研和评估,以及促进团队之间的知识分享等方式进行提升。
第四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治理能力。一旦创始人离开,公益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巨大挑战。此外,招聘困难和人才流动也是公益组织普遍面临的挑战。不过,教育公益组织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以及人性化的环境和价值观也是其改善治理效能的有利因素。
第五是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为教育公益组织催生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尽管当下教育公益组织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整体上,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从理念来看,大家最认同的教育理念是关心儿童的生活福祉。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更需要走出功利化的怪圈。教育公益组织是以公共性和独立性为特质的机构,需要满足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培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此外,大家对于教育公益组织承载着教育创新功能的理念也非常认同。教育公益组织的议题越来越丰富,服务的群体也在拓展,工作手法和传播方式也有巨大的创新空间。
从行动层面来看,大家都非常认同要继续扎根社群,深入基层。具体来看,可通过建立对服务对象和项目实施地域价值上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在尊重本土需求的基础上融入专业性,直接针对孩子们的需求提供直接服务等方面来实现。另一个维度,要突破学校边界,走向社区与社会。这体现在以儿童福祉为目标探索非学校形态教育;通过家校社协同,弥合乡土社区内在连接;保持方向感,不断校准使命愿景等方面。
如果要追求儿童福祉的目标,还须意识到这并非是散点性的干预可以快速改变的,因此要更注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强调以教育生态的改善为整体目标。县域教育公益模式、学校联盟共同体、教师联盟与自组织等尝试都在通过集合的影响力,推动教育公益创造价值。
从网络层面来看,集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44% 的公益组织认为未来应加强跨界合作,推动破圈。对于没有特定资金来源的教育公益组织而言,需要平衡寻找资源与保持机构的自主性、独立性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种平衡,更需要跨界,因此,大家更希望通过像县域模式这样的探索,达到双赢或共赢的局面,并且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来改善县域的教育生态,形成多元治理的模式。
在内部合作方面,43% 的受访组织认为“教育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加强”将成为未来趋势。目前,教育公益行业的很多合作仍处于探索初期,主要集中在经验交流。未来,我们应完善资金上下游链条与制度空间的建设。在合作中,超越某一个机构具体的目标,更多地从不同生态位的视角理解差异,发掘合作机会。
以上是我们对本次调研报告的一个简单反馈。目前,关于教育公益的调研仍在持续进行中,欢迎大家继续扫码完成问卷,后续我们仍会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更新报告。
△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教育的改变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为了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邀您参与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月捐计划”
点滴行动,让教育的改变发生
👇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双年会现场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